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近代东北海关与对外贸易研究①

时间:2024-07-29

张 军 费 驰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近代东北海关与对外贸易研究①

张 军 费 驰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近代的东北,国势日蹙,经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海关和对外贸易两方面表现突出。海关的设立始于1861年营口开埠,大规模设关集中在20世纪初东北商埠格局形成之后,具有设立时间集中、异化趋向、税则多样性等特点。对外贸易保持增长态势,进而形成了新的经济地理格局,加速了东北社会变迁。

近代东北史;东北海关开埠;对外贸易

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东北的争夺愈发激烈。前期英国通过控制海关等方式,以营口为基地,在与中国东北贸易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后期随着日、美的快速崛起,加之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觊觎,各列强之间在争夺中国东北利益过程中既有不断的矛盾与冲突,又相互妥协调和,这一点在近代东北开埠设关及其对外贸易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界虽然有相关近代东北海关方面的研究,但对上述方面显然着力不够②学界相关研究状况: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戴一峰:《清末东北地区开埠设关及其关税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2期;马光波:《丹东海关建关初探》,《丹东史志》1986年第3期;黄定天:《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海关的设立及其业务活动》,《北方文物》2005年第4期;黄定天:《黑龙江地区海关的设立及其殖民地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4期。。本文依据《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1860-1949)》等资料试图阐述相关问题。

一、近代东北海关的设立

东北最早的税关始设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榆关(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隶属于清政府户部。而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朝廷在河北山海关口设立山海关监督衙署,管理西自山海关、东到鸭绿江口的东北沿海的20余个征税海口以及柳条边上的6个陆地税关。到了咸丰年间,即1854年,清政府在营口设立山海关分卡,负责征收当地的民船贸易税。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和法国强迫清政府于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新增包括牛庄在内的10处为通商口岸。1861年4月3日牛庄(后改为营口)正式开埠,这是近代中国东北地区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商埠。自此开始,“西方列强以条约逼迫的方式在中国东北南部沿海地区打开了通向腹地的突破口,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1〕。随着该埠对外交涉和关税事务增多,山海关监督衙署奉清廷之命该年由山海关口迁驻牛庄。

1864年5月9日,清政府在营口设立海关,俗称洋关、东海关,负责轮船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首任税务司为英人捷·马吉〔2〕。开关之初,内设税务部和海务部,并在营口增设10余处分局。其辖区北起新民、皇姑屯,南抵盖州、复县,东迄庄河、大孤山,西至河北承德喜峰口、山海关。1866年,山海关监督衙署从牛庄迁到营口,俗称常关、西海关。

20世纪初,随着东北亚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列强在中国东北地区掀起了通商开埠的高潮。1905年日俄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条约规定将“奉天省内之凤凰城、辽阳、新民屯、铁岭、通江子、法库门;吉林省内之长春、吉林省城、哈尔滨、宁古塔、珲春、三姓;黑龙江省内之齐齐哈尔、瑷珲、海拉尔、满洲里”等16处辟为商埠〔3〕。随着20世纪初东北商埠格局的初步形成,“开埠例必设洋关”〔4〕,东北各口岸设关迫在眉睫。为了便于日后管理东北地区设关事宜,清政府遂任命英人赫德为总税务司管理中国海关。赫德将东北地区按照行政区划为奉天关区、安东关区、吉林关区和哈尔滨关区。本文拟以此为标准将近代东北地区设置的12处海关(分卡除外)分区归类①关于近代东北海关统计数量存在分歧,杨天宏认为东北自日俄战争之后设置海关及分关已达15处(《清季自开商埠海关的设置及其运作制度》,《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211页);陈诗启认为在日俄战后短短4年间,东北地区设置了10处海关(包括分卡)(《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05页);戴一峰认为日俄战争后短短五年间东北设置了11处海关(《清末东北地区开埠设关及其关税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2期,第213页);费驰认为从营口开关起至1911年,东北共设海关11处(《清代中国东北商埠研究》,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第103页)。笔者认为,近代东北地区海关共设立12处,分别是山海关、奉天、安东、大东沟、大连、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三姓、瑷珲、珲春、延吉等共计12处(分卡除外)。。

表1 近代东北海关设立概况表

资料来源: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开埠总局》,档案代号JB18,卷宗号35、52、106、5;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藏:《珲春贸易史料汇编》第77页;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编:《图们江流域开边通商纪》第3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21前中国已开商埠》,《历史档案》1984年第2期,第54-63页。

二、近代东北海关设立特点

(一)设立时间集中而高效

从表1可以看出,东北海关的设立时间几乎都集中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几年,即1907—1910年全部设立完毕。这与赫德的“积极筹划”不无关系。1906年5月,清政府宣布任命户部尚书铁良为督办税务大臣,外务部右侍郎唐绍仪为会办税务大臣,“所有各海关所用华、洋人员统归节制”〔5〕。7月,税务处成立,并札令海关由其管辖。海关隶属关系这一变化,标志着海关地位开始下降,因此赫德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而快速地推进东北海关设立的步伐。“深谋远虑”的赫德为了尽快地控制东北海关,对东北海关建置设计提出了方案,即设置税务司管辖总关,在各处设立分关、分卡,由副税务司或帮办管理。基本此构想,于1907年初先在东北设立奉天、安东、哈尔滨和吉林4个关区(Custom Zone),委派葛诺发(N.A.Konovaloff,俄国籍)、克勒纳(英国籍)、欧礼斐(C.H.Oliver,英国籍)和巴伦(L.S.Palen,美国籍)分管4个关区〔6〕。从这四人的国籍可以隐约地看到近代中国海关的“国际官厅”本质,而其中英国籍占据两席,说明海关实际上为英国势力所控制,正如赫德本人说过“最重要的是,它(海关)的领导权必须在英国人手里”〔7〕,这一点也恰恰被历史佐证。另外,海关体制自1854年至1907年,运行了半个世纪多,已发展演变成一个庞大而高效运转的部门,在东北设立海关自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二)海关的异化趋向

异化,有人认为它的本义是成为他者,表示一种他者的存在方式之状态;也有人倾向于认为其含义是将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渡于他者。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海关管理权始终为外国侵略者所掌握,海关系统虽貌似“国际官厅”,实为英国一家独霸,这一现象自然引起列强的不满,尤以俄、日两国最为强烈。

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国独占东北的企图加剧了与英、美、日等西方列强的矛盾。俄国竭力阻止清政府在中国东北增开通商口岸以防止其他列强经济势力渗透东北地区。而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权益,英、美、日主张开放东北全境,开埠通商;同时,俄国一步步试图夺取东北海关权力与英国对抗。俄国占领东北全境后,便在边境和大连设立海关,不归总税务司节制。1900年8月俄军占领营口后向税务司施加压力,最终迫使赫德任命俄国人葛诺发取代英国人包罗任牛庄关税务司,这样牛庄关完全在俄国军事控制之下了。在吉林省内松花江畔的拉哈苏苏(今黑龙江省同江市政府驻地,现已成为国际港口),俄国也非法设立关卡,征收进出口货税〔8〕。至此,俄国实现了东北海关的“俄罗斯化”改造。俄国独霸东北的远东政策与其他列强产生了白热化矛盾,最终导致了日俄战争的爆发。战后,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取得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权益。

日本以武力强行接管东北海关,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办法和措施,制定了一整套接管制度,如“税关管辖区域”“税关官制”等,详细规定了海关的机构设置及隶属关系、职员的任免权限与职权范围,调整原有机构和人员,为将东北海关殖民地化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海关税则的多样性

20世纪初,东北地区大规模通商开埠设关之后,除享有其他沿海沿江口岸享有的诸多关税特权以外,在关税征收方面还具有一些与其他通商口岸不同的“地方特色”。

1.陆路方面。与俄国:中俄两国陆路相邻,边境贸易历史久远。起初向无征税,而后分别在条约①1862年《陆路通商章程:续增税则》、1879年《陆路通商章程》、1881年《改订陆路通商章程》、1896年《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1907年《北满洲税关章程》。中规定两国交界百里之内不纳税或“三分减一”税则。因税率较低,与“值百抽五”的通行税率不一致,清政府曾多次要求中俄两国重新议定,但都无果而终,反而进一步将“三分减一”税则由中俄两国边境扩展到了东北地区。

与日本: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日本以安奉铁路联通中朝两国陆地为接口,以条约形式②1913年《朝鲜南满往来运货减税试行办法》。取得了与中俄陆路贸易“三分减一”几乎完全相同的关税特权。

2.水路方面。1910年中俄签订了《松花江行船章程》,规定在中俄边界百里之内,经过松花江运来的洋货和土货免税;经水路运至哈尔滨的大麦等货物转运出口实行“三分减一”征收。这显然是中俄陆路贸易关税特权的翻版。

除此之外,还有租借地海关税则、东省铁路用料免税规定、免重征制度等等,以上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关税规定不仅侵蚀了清政府的主权利益,而且为日、俄等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提供了便利,对近代东北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近代东北设立海关与区域对外贸易的变迁

20世纪初至“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因中国海关用于统计1904年之前统计的方法有误,高估了进口商品的价值,低估了出口商品的价值。1904年以后,中国海关对进口商品采取到岸价格,对出口商品采取离岸价格,使原有的统计方法得到了纠正。

(一)促进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

近代东北地区海关设立以后,从时间纵向来看对外贸易处于上升态势,自1908年起东北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9〕。20世纪初,东北土地仅占全国土地的1/12,东北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16,但是在这块新开垦的土地上,曾拥有过全国出口贸易额的1/3,全国进口贸易额的1/4。在对外贸易中,“是东北境内,一人之占有额,实为全国中一人占有额之三倍。”〔10〕东北地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1912年东北地区对外贸易额占全国总额的21.1%,到1919年为27.2%,增长了28.9%。1913和1916年略有下降,其他年份保持增长趋势,平均年增幅为4.1%〔11〕。1907—1931年东北地区的贸易输出增长了十余倍,输入增长了五倍多,贸易总额合计增长了十倍左右,速度不可谓不惊人①根据《满洲经济年报(1933年版)》第159页所制。。

让我们看一看海关统计数据中贸易值和税收两项:

表2 1911—1928年东北地区各海关对外贸易值统计(关平银两)

续表

从1911年至1928年,东北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幅较大。1911年东北地区各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84379883两,1928年为697614813,增长了278.4%,平均每年增长16.4%。其中1919年增幅最大,较1918年增长了31.9%,其次是1925年,较上一年增长17.9%。

表3 1911—1928东北地区各海关征税情况统计表(关平银两)

1911年东北地区各海关税收总额为3712870.056两,到1918年为14443777.703两,是1911年的3.9倍。其中1925年的税收总额较之1924年增幅最大,为22.1%。

综上所述,无论从东北地区对外贸易额占中国总额的比重,还是东北地区各海关对外贸易值以及税收情况,都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二)引发东北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国际地理方向由以英国为主转向以日、美两国为主。1885年,英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最大,为29.78%,1918年比率最低,为7.07%。从1916年开始,美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超过英国,位列第二。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由最初1883年的3.55%发展到1918年的37.82%,从1903年开始超过其他列强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比重最大国。

表4 各国(地区)进出口贸易比率(%)

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物产丰富,海外市场广阔,直接和间接贸易的对象遍及亚、欧、美洲等国家。中国东北的对外贸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关内贸易为主,其次是海外贸易国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外贸易转向以日本为主,其次是关内、俄国和美国,这与中国的对外贸易整体趋势大体一致。1913年中国东北地区与关内的进出口贸易频繁,几乎占东北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其次是日本,输入额占29.4%,输出额占32%,俄国紧随其后,输入输出额分别占8.6%和14.4%。到1929年,关内贸易地位下降位居第二位,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贸易逐渐超越关内,最终占据首位。其次海外贸易国是俄国和美国。另外,日本在各国对东北的投资中已经占有72.4%,其次是俄国,占24.3;其他几个国家合计仅占3.3%〔12〕。可见,日本、俄国、美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海外贸易国家。

表5 1913年、1929年东北地区与关内、海外的贸易比例变化

续表

综上所述,中国东北地区自海关设立起,运用近代国际贸易规则,与关内和国际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始终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近代化进程。但也要注意到,东北地区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的不平等导致对外贸易受到制约,因此不能忽略对外贸易具有掠夺性。“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海关和对外贸易被日本强行控制,对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费驰.清代中国东北商埠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43、108.

〔2〕〔清〕文庆,等.筹办夷务始末·第47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759.

〔3〕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C〕.北京:三联书店,1959.340.

〔4〕长沙开埠纪事.东方杂志〔J〕.1904年第1卷第6期.

〔5〕光绪三十二年四月癸丑“上谕”.见〔清〕光绪朝东华录〔M〕(五).北京:中华书局,1984.5513.

〔6〕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4.

〔7〕汪敬虞.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转引自.总税务司在北京〔M〕.费正清等编.〔美〕波士顿:哈佛大学出版社,1975.619.

〔8〕复旦大学历史系.沙俄侵略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64.

〔10〕中东经济月刊〔J〕.1931年第7卷,第9号,第7页。

〔11〕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203.

〔12〕伪满政府.满洲建国十年史〔M〕.东京:原书房,1969.598.

Abstract:In modern times,the situ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decayed day by day.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ast was restricted by various factors,especially foreign trade and customs establishmen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customs in Northeast China began with the opening of Yingkou Port in 1861 and the large-scale customs establishment boom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fter most commercial ports in the area had opened.Its establishment had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ntrated time,the alienation tendency,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tariff.The foreign trade kept growing,forming a new economic geographical pattern and accelerating the social changes in Northeast China.

key Words:The modern history of Northeast china;customs in Northeast China;foreign trade

【责任编辑 孙 琰】

A Study of Customs in Northeast China and Foreign Trade in Modern Times

ZHANG Jun FEI Chi
(School of Histor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K252

A

1002-3291(2017)05-167-07

2017-05-08

张军,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沈阳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近代东北区域史。费驰,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东北史、清代东亚关系史。

2016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东亚视域下清代中朝商路变迁研究”。

① 本文“东北对外贸易”指的是东北与关内及国际的贸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