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丁苯酞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效果及对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时间:2024-07-29

刘瀚泽,王玉树,刘风

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东海 222300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普遍发生,60%~80%脑血管疾病患者均属于急性脑梗死病症,病因相对复杂,病情凶险多变化,需尽早治疗,可避免患者局限性脑组织软化或者坏死问题,大大降低患者致残或致死风险[1]。阿替普酶属于临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属于第三代溶栓药,在血栓溶解中的作用力较强,及时开通机体闭塞血管,恢复脑部血供,良好纠正机体脑部微循环状态,然而不少静脉溶栓患者会出现出血性转化现象,与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氧化应激反应状态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2-3]。丁苯酞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属于消旋正丁基苯酞,能够纠正机体缺血半暗带微循环状态,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已经损伤的神经功能,亦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出血性转化问题[4]。为了进一步分析丁苯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本文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3 月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以信封法分为两组,各56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6 例;年龄56~79 岁,平均(63.28±4.21)岁。观察组男27 例,女29 例;年龄54~78 岁,平均(63.32±4.1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相关标准;初次发病且时间不超过4.5 h;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患者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明显出血症状者;脑干功能衰竭者;心源性脑栓塞者;肝肾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者;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0.9 g/kg 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J20160054;规格:含稀释液20 mg×1 支)与生理盐水进行配比,浓度1 mg/mL,总量10%在1 min 内完成静推,其余药量采用微量泵静脉泵注,时间1 h,溶栓后24 h,对患者开展头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或者多层螺旋CT技术检查,未见出血性转化现象,可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间隔12 h 注射5 000 IU,连用7 d,判断出血性转化现象是否存在。如果未出现此现象,要求患者口服100 mg/d 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 mg×30 片)或者75 mg/d 氯呲格雷(国药准字H20213330;规格:75 mg×28 片),连用3 个月。静滴60 mg/d 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83191;规格:20 mg∶30 mg)14 d;口服20 mg/d阿托伐他汀钙片,静滴20%甘露醇,避免脑部水肿。若患者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压慢性病,对症降糖降压治疗。

基于此,观察组静脉溶栓24 h 后,影像学技术检查头部状态,静滴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25 mg∶0.9 g)200 mL/d,持续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

血管内皮细胞:包括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指标。

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

出血性转化率:严格结合影像学技术评判,包括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脑实质出血(parenchymal hemorrhage, PH),根据是否伴有明显占位效应,均分成1、2 型。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细胞指标比较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SOD、NO 指标水平高,MDA、ET-1 指标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细胞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细胞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n=56)观察组(n=56)t 值P 值SOD(kU/L)86.46±10.12 92.17±11.41 2.802 0.006 MAD(µmol/L)5.80±1.41 4.56±1.01 5.350<0.001 ET-1(ng/L)61.30±7.95 50.58±6.24 7.938<0.001 NO(µmol/L)57.11±6.70 62.03±7.96 3.529 0.001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s),mpa·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s),mpa·s]

组别对照组(n=56)观察组(n=56)t 值P 值血浆黏度1.60±0.41 1.46±0.21 2.274 0.025全血低切黏度11.53±2.32 9.21±1.13 6.728<0.001全血高切黏度5.73±1.08 4.28±0.82 8.002<0.001

2.3 两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率比较

观察组出血性转化率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率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部组织血液供血不良,会诱发诸多疾病,如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坏死、软化现象,需尽早治疗,维护患者生命安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以选择性结合血栓表面纤维蛋白物质,并向纤溶酶物质不断转化,彻底溶解纤维蛋白,消除血栓,但在纤溶系统中的影响性并不高,会改善机体血液黏稠度,抑制机体血小板聚集,减弱患者侧支循环阻力,改善机体微循环状态,但无法明显扩张血管,且不少患者会出现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现象,预后状态不佳[6-7]。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部供血异常,临床为良好纠正缺血区域血液循环状态,建议增加缺血区域脑血管灌注量,尽早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问题,同时增强机体脑血管储备能力,改善机体脑组织功能[8]。此时,丁苯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张血管,而且丁苯酞能够抑制氧自由基释放,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状态,避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用,作用力相互补充,相互提升,可以更好地打开闭塞血管,建立新侧支循环,改善损伤的神经功能[9-10]。另外,丁苯酞属于人工合成消旋-3-正丁基苯酞药物,脂溶性特点十分突出,可经血-脑脊液屏障,多个靶点和多个环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部损伤状态进行抑制,维护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处于良好状态[11-12]。急性脑梗死后继发性脑损伤发生过程中,病理基础在于氧化应激反应,也是造成出血性转化的关键因素,如果人体氧化应激状态失去平衡,会对机体神经细胞产生不良损伤,甚至增加细胞毒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内皮素-1 的分泌量,而一氧化氮分泌量少,无法更好地保护机体内皮细胞[13-14]。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状态,在出血性转化现象发生及其发展阶段占据重要地位[15-16]。本次研究中,观察组SOD、NO 指标水平高,MDA、ET-1 指标水平低,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且出血性转化率为5.36%也比对照组的17.86%更低(P<0.05),结果提示丁苯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可降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维护患者安全。欧康[17]报道中研究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吕洲等[18]报道中:观察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水平优,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9.80%比对照组的23.53%更低(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丁苯酞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对出血性转化率具有积极降低作用,是理想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