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丁旭东,龚辉,顾庆丰,朱颂华,周卫烽
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通 226100
神经危重症即神经系统比较严重的疾病,主要包括严重的颅脑创伤、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复杂的颅内肿瘤、颅内压增高等,会造成患者神经功能出现重大影响,甚至昏迷休克,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巨大[1]。同时由于神经危重症患者存在严重的应激因素,造成机体蛋白质的消耗加剧,再加上疾病原因等导致的能量摄取障碍,容易引发患者的机体营养不良,加重患者病情进展,增加临床病死率[2]。因此,对于神经危重症患者,临床需给予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以保证患者治疗期间的机体营养所需,并维持患者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利于患者病情尽早的转归[3]。营养支持治疗可根据支持途径不同分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其中肠内营养支持是神经危重症患者的首选,不过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单纯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能存在能量供给不足等问题[4]。而场外营养支持则能够为患者提供快速的能量补给,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水平[5]。因此,本文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神经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肠内加肠外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早期营养和免疫功能的改善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神经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1~80岁,平均(66.27±7.72)岁;体质指数18~26 kg/m2,平均(21.63±2.28)kg/m2。观察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52~80岁,平均(66.41±7.61)岁;体质指数18~26 kg/m2,平均(21.51±2.35)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神经危重症患者;②发病前无机体营养不良病史;③病历资料完整;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胃肠道严重疾病者;②合并心肝肾等功能受损者;③合并糖尿病或其余严重营养代谢性疾病者。
对照组予肠内营养支持,即在患者入院24 h内进行鼻胃管进行营养液的匀速输送,目标总热量按25 kcal/(kg·d),供给时间不少于1周,且输送速率主要按照患者的自身吸收情况为准,每日对营养液的滴速、总量等进行调整,逐渐增加患者的总热量至目标总热量25 kcal/(kg·d)。
研究组予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首先在患者入院后,采用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的方式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主要按照葡萄糖、电解质、脂肪乳、氨基酸、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等进行合适剂量的调配;再根据患者的肠道恢复程度,适当的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调整,要求患者在营养支持4 d时即达到目标总热量25 kcal/(kg·d),此后进行适当的减少场外营养补充,并逐渐地过渡至完全肠内营养支持。
①两组机体营养状态比较。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液5 mL,离心处理后采用上层血清,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白蛋白(albumin, 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B)、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RF)水平。②两组免疫功能比较。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液,离心处理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水平。③两组并发症比较。包括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泻、应激性溃疡。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B、PAB、TRF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ALB、PA、TR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营养状态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营养状态比较()
组别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ALB(g/L)治疗前30.16±4.16 29.87±4.25 0.320 0.750治疗后38.48±4.26 32.62±3.73 6.787<0.001 PAB(mg/L)治疗前156.39±17.48 157.63±17.67 0.327 0.744治疗后234.52±25.52 212.45±22.18 4.280<0.001 TRF(g/L)治疗前1.91±0.25 1.97±0.21 1.205 0.232治疗后2.31±0.41 2.14±0.34 2.093 0.039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g/L]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g/L]
组别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IgA IgG IgM治疗前2.13±0.34 2.17±0.31 0.570 0.570治疗后4.56±0.58 3.31±0.45 11.166<0.001治疗前9.51±1.47 9.47±1.56 0.122 0.903治疗后13.72±2.27 10.64±1.52 7.393<0.001治疗前0.73±0.17 0.77±0.15 1.157 0.251治疗后1.37±0.33 0.98±0.24 6.268<0.00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神经危重症患者多存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脂肪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加速、胃肠道功能障碍等情况,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疾病治疗难度,严重还可威胁生命安全[6]。因此,营养支持是神经危重症患者支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营养支持的方式包括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者肠内和肠外两种共用。其中肠内营养主要是指从鼻饲管或者鼻肠管进入患者的胃或肠内进行营养支持的方法,既能够为患者提供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又可改善患者的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的蠕动,并调节胃肠的内环境[7-8]。然而单独地给予神经危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由于早期患者的胃肠功能吸收功能较弱,可能导致患者的营养物质、能量等摄入不足等问题[9-10]。而肠外营养支持则是将营养物质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进行营养支持的方式,能够不通过胃肠道的吸收为患者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与营养物质,但是该营养支持方案会造成患者患者的胃肠道处于休息状态,胃肠刺激的减少等会加剧患者胃肠道黏膜的损伤,且无法满足患者的肠道正常蠕动,不利于患者胃肠道恢复[11-12]。因此在神经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联合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能够达到协同功效,既满足患者早期因胃肠功能不足等导致的营养物质吸收不够,机体能量所需不足等问题,又可以满足患者胃肠道的正常蠕动,促使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目的[13-1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ALB、PAB、TRF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神经重症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崔小丽等[16]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序贯治疗后,患者的ALB、PAB、TRF,分别较对照组治疗后各营养指标要高(P<0.05),佐证了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的作用。且本研究观察组治疗后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张倩等[17]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肠内联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其IgA、IgG、Ig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佐证了肠内联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改善患者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本文中,观察组并发症率(9.30%)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可见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刘倩倩[18]的研究中,研究组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后,总并发症率为14.5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也佐证了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降低患者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神经危重症采用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与免疫功能,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值得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