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杨蕙萍,刘雪松,庞卫锋
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老年病医院)急诊科,江苏常州 213011
急性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发病原因多样且复杂。了解导致急性胸痛发病的影响因素对于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和预防心血管事件至关重要。因此,对急性胸痛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们致力于确定与急性胸痛发病相关的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1-2]。本文纳入的病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最终引起心肌组织缺血和坏死的疾病。主要发病机制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该疾病的发生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研究显示,高龄、男性、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锻炼等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因素[3]。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积极管理这些风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寻求及时的医疗评估和干预。基于此,本研究针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科收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急诊科收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8例作为观察目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是否并发胸痛进行分组,即胸痛发病组(113例)和非胸痛发病组(45例)。
纳入标准:胸痛发病组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4],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心悸等症状患者;发病时间在24 h以内患者;为成年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合并房颤者;近14 d内服用过抗凝药物者;抵触配合研究者。
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需由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收集两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家族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信息。归纳总结急性胸痛发病的影响因素。
①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D二聚体(D-Dimer, D-D)、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 CK-MB)、肌红蛋白(myoglobin,MYO)、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 cTn Ⅰ)。
②多因素分析。将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急性胸痛发病与否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估计回归系数和计算相应的概率比(odds ratio),确定每个因素对急性胸痛发病的影响程度。结合4项指标进行急性胸痛患者多因素分析。
SPSS 26.0统计学软件作为结果处理专用统计学系统,例数(n)和率(%)为计数资料结果记录格式,以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行t检验,以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胸痛发病组患者D-D、CK-MB、MYO、cTnⅠ4项指标与非胸痛发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急性胸痛发病的单因素分析
将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急性胸痛发病与否作为因变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D、CK-MB、MYO、cTnⅠ是急性胸痛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急性胸痛发病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急性胸痛属于多种高危病变的典型临床症状,根据临床大数据统计显示,超过5%的急诊患者均患有该类症状[5-6]。急性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对急性胸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在分析急性胸痛的危险因素时,通常关注那些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因素[7-8]。冠心病家族史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家族中有冠心病患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也被广泛认可。吸烟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引起血管损伤和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糖尿病可引发微血管病变和心脏神经病变,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此外,年龄和性别也是急性胸痛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这可能与血管功能的衰退、代谢变化和慢性疾病的累积有关[9-10]。男性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比女性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这可能与性激素、生理结构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7-8]。需要强调的是,急性胸痛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单一的危险因素很少能够完全预测急性胸痛的发生[11]。综合多个危险因素的分析可以提高对急性胸痛发病的风险评估和诊断的准确性。
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心肌标志物可以检测心肌损伤,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D-D可以帮助排除肺栓塞;血气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氧合状态,有助于诊断呼吸系统疾病;血糖检测可以排除高血糖等疾病[12-13]。对于急诊科急性胸痛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病因危险因素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近几年心肌损伤标志物在临床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展,其能够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类病变,其中理想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相对较高,能够为临床病症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也可用于医生筛查疾病类型,对急诊病变的风险程度、预后评估等工作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4-15]。其中cTnⅠ属于当前诊断心肌损伤最常用的指标,其特异性、敏感性均相对较高,在心肌发生损伤后的2~4 h内便可快速升高,并于10~24 h间达到峰值范围,随后的7~14 d内该指标仍处于较高的程度,尤其对于非ST段抬升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敏感性更强[16-17]。临床认为,当患者血清cTnⅠ至少有1次检查数值超过了正常范围,便可提示当前状态下其体内心肌已经处于损伤的状态下。CK-MB在临床判断心肌损伤时的特异性高于cTnⅠ,该指标通常在心肌梗死后呈异常上升趋势,其对于判断心肌损伤时间、复发梗死等均具有临床指导价值[11]。MYO本身属于肌肉细胞内特有的蛋白质,通常在心肌梗死发生的2 h后快速升高,且在4~6 h内可以达到顶峰,但在发病后的24 h后可下降至正常范围内,因此MYO通常是在患者病情发作首日的超早期评估指标。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单纯应用MYO评估急性胸痛症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特异性相对较低,但将其和cTnⅠ联合应用下可以获得更高的诊断价值[18-19]。
本研究采用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旨在探讨多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对急性胸痛发病的影响。通过综合考虑血浆D-D、CK-MB、MYO、cTnⅠ等指标,确定这些生化标志物是否是急性胸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在心肌损伤和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急性胸痛发病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将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些生化标志物与急性胸痛的关联程度,进一步完善急性胸痛的风险评估和诊断策略。结果显示,急性胸痛患者D-D(860.35±190.17)ng/mL、CK-MB(7.02±1.29)ng/mL、MYO(98.55±20.02)μg/L、cTn Ⅰ(1.96±0.54)μg/L 4项指标均高于非胸痛发病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K-MB、MYO、cTn Ⅰ均为急性胸痛发病的独立危险因(P<0.05),这与王晓伟等[20]的研究中,急性胸痛患者D-D(866.25±191.11)ng/mL、CK-MB(7.23±1.14)ng/mL、MYO(98.46±20.24)μg/L、cTn Ⅰ(1.97±0.37)μg/L 4项指标均高于非胸痛发病组(P<0.05),经多因素分析,CK-MB、MYO、cTn Ⅰ均为急性胸痛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的结果一致,由此可知,CK-MB、MYO、cTn Ⅰ均为急性胸痛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结合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胸痛的危险因素分析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①危险因素的选择和分析方法可能存在差异,不同的研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时需要谨慎解释和应用研究结果。②急性胸痛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可能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单一的危险因素很少能够完全预测急性胸痛的发生,因此需要综合多个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③危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尽管存在这些限制,对急性胸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了解危险因素,可以进行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并制订个体化的预防和管理方案。④急性胸痛的危险因素分析需要综合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医学判断,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综上所述,血浆D-D、CK-MB、MYO、cTn Ⅰ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识别高风险患者,并在早期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