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朱宏,周立国
徐州仁慈医院创伤骨科,江苏徐州 221000
股骨骨折是临床常见严重骨折,一般为外伤所致,譬如高处坠落、交通事故、暴力致伤等[1]。股骨骨折多会限制伤者的下肢活动能力,并且疼痛、肿胀症状发生率颇高,严重者可致关节扭曲变形,患者昏迷、休克等[2-3]。如果没有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局部神经与血管就会受到损伤,造成患者骨折端不愈合、延迟愈合、骨不连、畸形愈合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严重影响骨折术后康复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4-5]。现阶段针对股骨骨折的治疗多通过切开复位或闭合复位内固定方式,并与患者实际相结合,开展适宜固定方案,促进骨折愈合,提高康复效果,减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加速康复[6-7]。本文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徐州仁慈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左侧骨折19例,右侧骨折21例;年龄40~83岁,平均(69.73±3.62)岁;骨折发生时间1~14 h,平均(5.27±0.54)h;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19例,外界暴力伤9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1例;左侧骨折18例,右侧骨折22例;年龄42~86岁,平均(69.46±3.83)岁;骨折发生时间1~16 h,平均(5.46±0.74)h;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19例,外界暴力伤1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编号XZRCLLLW-201902013)。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股骨骨折;②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③临床资料完整;④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②合并他处骨折患者;③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④肝肾功能损伤患者;⑤认知障碍患者。
观察组实施交锁髓内钉治疗。术前指导患者在骨折复位牵引床上保持正确的仰卧位、侧卧位,给予麻醉处理后,在X线与C臂机的辅助条件下,对骨折部位实施复位处理。在大转子外侧,自股骨大转子逐步向近端作10 cm左右切口,逐层切开、分离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筋膜,分开臀中肌,股骨大转子充分暴露,在大转子顶点稍向外侧前1/3、后2/3分界,利用三角锥实施定位开孔操作,在C臂机透视条件下,确保椎尖正侧位处在股骨髓腔轴线上,插入操作后,控制深度在3~4 cm,随后利用钻孔开展扩大处理,深入股骨髓腔中。在开孔的位置,将橄榄头导针,以顺行方式,插入骨折近段髓腔;而后开展闭合复位处理,在达到满意效果后,在远侧骨折段的髓腔内部插入导针,依次开展扩髓处理,将主钉插入到髓腔中,安置锁钉瞄准架,依次锁定远近端锁钉,术毕,缝合、冲洗,置入1根负压引流管。
对照组实施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准备工作与观察组一致,以骨折部位为中心点实施操作,在前外侧位置,做15 cm纵向切口,完整暴露骨折端。切除嵌夹软组织,直视条件下,开展骨折解剖复位,依据患者实际,选择适宜钢板,置于骨膜外,经锁钉螺丝钉固定。操作术毕后负压引流,缝合切口。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愈:骨折对线、对位、固定状态良好,无断裂、松动等异常,下肢功能复常。有效:固定状态良好,下肢功能基本恢复,偶尔会有一定的疼痛感或不适感出现,没有严重的感染、畸形等并发症。无效:复位状态不理想,下肢活动受到严重限制,发生感染、畸形等相关并发症。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2)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包括愈合延迟、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
(3)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操作时间。
(4)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疼痛消失、开始负重、完全愈合及住院时间。
(5)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和髋关节功能评分。① 髋关节功能:在手术后当天、术后1周,分别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表(Harris Hip score, Harris)评价,包括4个维度,共计100分,其中功能47分、疼痛44分、关节活动度5分、畸形情况4分,分数高表示功能恢复越好。② 疼痛程度:在术后当天、术后1周,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估,0~10分,分数高则疼痛重。
采用SPSS 2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操作时间对比()
表3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操作时间对比()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出血量(mL)219.83±27.04 156.38±15.74 12.826<0.001操作时间(min)70.13±4.96 56.20±3.54 14.458<0.001
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疼痛消失、开始负重、完全愈合、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疼痛消失、开始负重、完全愈合、住院时间对比[(),d]
表4 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疼痛消失、开始负重、完全愈合、住院时间对比[(),d]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下床活动7.95±1.06 5.43±0.51 13.549<0.001疼痛消失6.62±1.02 4.29±0.74 11.694<0.001开始负重26.37±3.95 19.23±2.06 10.137<0.001完全愈合126.03±14.01 92.37±10.56 12.134<0.001住院时间11.42±2.06 6.95±0.84 12.708<0.001
术后当天两组Harris、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V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Harris、VAS评分对比[(),分]
表5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Harris、VAS评分对比[(),分]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Harris术后当天57.94±5.31 58.15±4.72 0.187 0.852术后1周76.35±9.74 88.36±8.04 6.014<0.001 VAS术后当天8.12±0.72 8.40±0.89 1.547 0.126术后1周4.26±0.37 3.68±0.33 7.399<0.001
钢板内固定手术的原理是,对骨折发生的部位实施切开复位,在骨折两端以钢板实施固定,使复位效果得到改善[8]。内固定效果要普遍优于外固定,在股骨骨折治疗过程中应用,可有效弥补外固定治疗的不足,控制治疗风险,使骨不连、骨折愈合不良等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9]。但需要指出的是,钢板内固定技术,在股骨骨折治疗期间应用,对机体创伤较大,术后疼痛感较强,且康复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患者的体验往往不是十分理想[10]。本次研究中以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较观察组更为明显,且恢复速度也明显慢于后者(P<0.05),可充分说明上述问题。同时骨折愈合后钢板需要进行取出处理,产生二次创伤,加之该技术对应力的消除效果较差,康复期间骨折应力的修复无法得到保障,使术后出现长短脚的可能性加大[11]。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较对照组的75.00%更高(P<0.05),提示交锁髓内钉这一术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在高建华等[12]研究显示,术后ⅡN组(交锁髓内钉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9%,较LCP组(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76.74%更高(P<0.05),这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经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股骨骨折,可使力矩和应力得以消除,从而对骨折断端生理曲度、位置、功能的恢复,均能够产生一定的帮助作用,股骨短轴向压力不均匀的问题可得到有效解决,使骨折的愈合效果得以提升[13-14]。此外还能够使扭转、剪切、折弯等不良应力出现的可能性降低,利用主钉、锁钉对骨折部位的两端产生一个三维的固定结构,使骨折在愈合期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长度,避免由于旋转而缩短[15]。另外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疼痛消失、开始负重、完全愈合、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分析可知,交锁髓内钉能够减少钢板内固定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骨膜缺失,使骨折端血供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使骨折的愈合速度加快,从而缩短下床活动及负重时间[16]。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较对照组的22.50%更低(P<0.05),说明该术式的应用可避免血运影响,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分析原因,主钉与锁钉体积较小,负重压力小,基本不会影响愈合过程,可使固定器械松动、脱落发生的概率降低,保证治疗安全[17-18]。
综上所述,股骨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能够减轻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操作、术后恢复、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