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孙为生
宿迁市钟吾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宿迁 22380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血流供应不足所致,常见于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与该病具有密切关系。该病起病急且具有高致残率与病死率,若不及时进行治疗,脑部持续处于缺血状态,可能发生脑组织坏死,不仅可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1]。临床治疗方式较多,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控制血糖等,其中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键,临床常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如阿司匹林。另外氯吡格雷通过作用于二磷酸腺苷,也可发挥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但单一用药效果常不理想,且复发率难以降低,而研究表明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具有较好疗效,但两者联合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炎症因子影响仍未有定论。因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21年9月宿迁市钟吾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观察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对神经功能及人脑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表达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1~76岁,平均(63.23±6.3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3 h,平均(6.21±0.87)h;合并疾病:冠心病11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2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初中13例,中专或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7例;缺血部位:基底节25例,顶叶7例,额叶6例,枕叶7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2~77岁,平均(63.31±6.3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2 h,平均(6.17±0.85)h;合并疾病:冠心病12例,高血压16例,糖尿病1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4例,初中12例,中专或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8例;缺血部位:基底节23例,顶叶8例,额叶7例,枕叶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标准[2];经CT或MRI确诊;肝肾功能正常;行头颅CT检查未见出血;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急性脑出血者;肝肾功能或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其他颅内病变者,包括脑积水、脑血管畸形、脑膜炎等者。
两组均在常规治疗下给药,对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给予降压、降糖、降脂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对于高血压患者需保持清淡饮食,减少高盐食物摄入;高血脂患者需减少油炸食物,多进食高蛋白食物;高血糖患者需限制高糖食物摄入,并在日常饮食中注意糖分摄入[3]。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20030396;规格:50 mg×30片)口服治疗,首次剂量0.3 g/d,后维持0.1 g/d,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 mg×28片),剂量75 mg/d,1次/d,两组均治疗4周。
1.4.1 神经功能情况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量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其包括12个项目,共0~42分,分数越低神经功能受损越轻[4];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MBP。
1.4.2 炎症因子水平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 MMP-9)、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水平,比较两组炎症因子水平。
1.4.3 血液流变学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获取两组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标本,于医院实验室检测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 WBV)、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 PV),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5]。仪器为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用()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NHISS评分和M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NHISS评分、MB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n=45)观察组(n=45)时间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前治疗4周后NHISS评分(分)20.12±2.23(11.25±1.06)a 20.23±2.31(9.16±0.96)ab MBP(μg/L)3.63±0.61(2.21±0.49)a 3.65±0.64(1.72±0.43)ab
治疗前MMP-9、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MMP-9、CRP、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n=45)观察组(n=45)IL-6(pg/mL)22.48±3.66(14.55±2.53)a 22.18±3.31(10.43±1.75)ab时间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前治疗4周后MMP-9(ng/mL)223.26±20.53(128.16±12.13)a 217.33±21.31(112.31±10.46)ab CRP(mg/L)15.38±2.41(10.25±1.54)b 15.45±2.47(8.67±1.23)ab
治疗前两组FIB、WBV、P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FIB、WBV、PV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n=45)观察组(n=45)PV(mPa/s)1.78±0.27(1.43±0.21)a 1.81±0.29(1.03±0.15)ab时间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前治疗4周后FIB(g/L)5.82±0.51(4.38±0.42)a 5.78±0.49(3.56±0.35)ab WBV(mPa/s)5.72±0.56(4.51±0.47)a 5.74±0.57(3.75±0.42)ab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具有较高致残率与病死率,主要与脑部组织缺少血流灌注有关,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缺氧较敏感,神经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损伤且不可逆,若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可在短时间内恶化,危及患者生命,且后遗症发病率较高,所以需及时进行治疗[6]。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及血栓形成与该病密切相关,其中血小板凝聚性升高、血液黏度高为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7-8]。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改变血液粘滞状态对恢复脑组织缺血状态,提高血流灌注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常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可通过长时间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介导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口服吸收后能快速分布全身,对治疗血栓、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良好效果[9]。氯吡格雷则通过拮抗血小板膜上ADP受体,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但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复发率较高,且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仍存在损伤[10]。因此,本研究将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观察其对神经功能、MBP及CPR的影响。MBP具有神经组织特异性,若血液中MBP升高,即可能存在神经损伤现象[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NIHSS评分[(11.25±1.06)分vs(9.16±0.96)分]、M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这是由于氯吡格雷具有阻断ADP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减少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阿司匹林则通过抑制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聚集素(Thromboxane A2),进一步减少血小板聚集。通过这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流动,增加脑血供,减少神经组织缺血损伤,最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12]。除此之外,两药物的联用还促进了抗炎作用,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减少了神经组织的炎症损伤,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一项关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研究发现,治疗后患者的NHIS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5.1±0.6)分vs(9.4±0.5)分](P<0.05)[13],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持续存在,可加速动脉硬化,并引发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同时,炎症反应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后起到重要的作用,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和神经炎性损害,目前临床常见炎症标志物包括CRP、IL-6及MMP-9等[14]。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CRP、IL-6及MMP-9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延缓动脉硬化,从而改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这可能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有关,这两种药物能够干扰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炎症介导的损伤。阿司匹林能通过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氯吡格雷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也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反应的程度。此外,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和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可减少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动脉壁的炎症细胞浸润和MMP-9的释放,减缓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
血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易引起血液流变学即FIB、WBV、PV等指标异常,从而使血液流动性下降,可加快血栓形成,同时也利于血小板聚集[15]。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FIB、WBV、PV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液流动性,有利于脑组织血流灌注恢复,原因可能与两种药物同时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有关。同时,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可能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弹性,从而促进血管的舒张和扩张,进而提高了血液的流动性,减少了血液在狭窄或阻塞血管中的阻力,有利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恢复。
综上所述,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氯吡格雷辅助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降低MBP及CRP水平,改善血液粘度,具有推广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