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疗期间舒适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

时间:2024-07-29

戚明明

新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新沂 221400

慢性心衰指心肌损伤引起的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主要发病机制在于心肌结构和功能病变,这一病理状态往往可持续存在,期间能维持稳定,也能恶化或出现失代偿现象。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该方法以危险因素消除或控制、症状改善及药物正确使用为重要内容,以改变衰竭心脏生物学性质为理想目标,整个治疗过程所需时间较长[1]。且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减退,慢性心衰治疗期间往往需长期卧床休息,尤其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在身体机能及免疫力下降后,更容易并发多种疾病,影响患者预后[2-3]。因此临床对于治疗期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应重视实施护理干预。舒适护理指的是基于整体护理,以人为本,强调舒适理念,为患者提供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的舒适、满意的护理服务[4-5]。为了解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疗期间接受舒适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该研究特选取2019年3月—2020年7月182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该院收治的182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91例,其中男51例,女40例;年龄60~80岁,平均(68.62±8.27)岁;病因:冠心病30例,高血压心脏病、进行性心脏瓣膜病与心肌病各15例,风湿性心瓣膜病9例,其他7例。对照组91例,其中男51例,女40例;年龄60~80岁,平均(68.98±8.42)岁;病因:冠心病32例,高血压心脏病17例,进行性心脏瓣膜病与心肌病各14例,风湿性心瓣膜病8例,其他6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者;②符合慢性心衰诊断标准者;③心功能分级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标准[6](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III~IV级者;④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①左室射血分数≤45%者;②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者;③患者有激素类药物用药史;④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者;⑤拒绝参与研究者。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神经内分泌抑制类药物治疗,在这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如为患者提供整洁干净的病房环境,督促患者及时做好保暖措施,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后,结合患者实际予以饮食指导等;观察组接受舒适护理,具体如下。

①通过日常良好沟通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慢性心衰疾病的认知水平,并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疾病认知水平予以针对性健康知识教育,期间应耐心讲解,必要时可示范性指导,强调用药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如按时按量用药,不得私自决定用药量,应严格遵医嘱用药等。

②由于慢性心衰治疗时间较长,期间患者可能存在焦虑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应从患者思考问题角度出发,长时间承受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而出现心理情绪不稳定是正常现象,对此护理人员应主导护患之间的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积极引导患者进行情绪释放或心理调节,并通过更贴心、细致的护理服务让患者生理上、心理上更舒适。

③由于长时间卧床休息,在治疗期间如何正确更换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体位十分重要,如半坐卧位可有效改善患者气喘、水肿等症状。护理人员在病房巡视时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予以体位更换指导,另外还可通过指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及肌肉按摩,让卧床患者感到更加舒适。

④做好心理干预与行为干预,重视健康宣教,在开展健康宣教前了解患者对疾病认知状况,分析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确定具体健康教育内容,并选择合适的健康宣教技术、形式,保证患者能理解、接受,从而确保健康教育的效果。将科室内既往收治的且经治疗后良好恢复的病例向患者进行介绍,让患者了解既往患者的病情、治疗手段、预后情况,以使患者内心有一个参考目标,提升患者应对疾病与治疗的信心。时常向患者灌输长期坚持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监督患者定时、定量用药,向患者详细解释不遵医嘱用药、自行停药、更换药物剂量可能造成的不良结局,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

⑤建立有效回访制度,如在患者出院1个月内至少进行电话随访3次,而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必要时可增加随访次数;对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进行了解,根据患者或家属所述情况进行生活质量及病情评估,根据患者实际予以延续护理指导,并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提醒复诊时间等。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为NYHA分级改善≥II级或达I级,有效为NYHA分级改善≥III级者或达II级及以上,无效为NYHA分级无改变[7]。

②心理状况:分别在护理前、护理后3个月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8]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患者心理状况[8-9],SAS、SDS各共有20个项目,焦虑自评量表(SAS)项目之和为总粗分,按换算公式(标准分=总粗分×1.25)得出标准分,其中SAS标准分≤49分表示无症状,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70分表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52分表示无症状,53~62分表示轻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73分表示重度焦虑。

③生活质量:分别在护理前、护理后3个月应用健康状况调查简易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10],量表共有8个维度,每个维度按该维度条目权重计算粗分,然后按换算公式(标准分=实际粗分与最低可能得分差值/最高可能得分与最低可能得分差值)得出0~100的标准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向相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3个月两组SAS、SDS评分均较组内护理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变化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变化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91)对照组(n=91)t值P值SAS护理前 护理后3个月 t值 P值SDS护理前 护理后3个月 t值 P值54.25±7.34 54.51±6.96 0.245 0.807 37.65±4.94 43.43±5.17 7.711<0.001 65.981 59.048<0.001<0.001 57.15±6.21 57.22±6.23 0.076 0.940 39.52±4.73 45.24±5.41 7.593<0.001 113.635 139.368<0.001<0.001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各项生活质量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3个月两组除生命力以外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水平均较组内护理前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除情感角色、生命力、一般健康状况外各项生活质量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组别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生命力一般健康状况观察组(n=91)护理前 护理后3个月t值P值对照组(n=91)护理前 护理后3个月18.06±2.14 31.51±4.26 42.73±5.74 48.71±5.69 41.58±4.73 42.63±5.72 42.85±7.66 36.86±4.74(43.62±25.94)*(40.06±9.15)*(56.25±14.68)*(59.65±10.52)*57.92±14.15(60.69±18.84)*44.65±2.71 44.62±8.17 19.091 15.891 17.153 15.082 16.793 15.943 11.427 15.836 0.033 0.040 0.037 0.042 0.038 0.040 0.056 0.040 18.13±2.24 31.62±4.28 42.86±5.74 48.79±5.72 41.63±4.65 42.75±5.82 42.81±7.57 36.84±4.69 56.28±38.65 52.63±22.06 64.16±22.13 63.28±13.97 59.75±17.58 63.58±21.92 44.56±2.15 46.05±9.92 t值 P值19.264 17.929 16.120 14.804 15.250 16.615 10.830 17.156 0.033 0.035 0.039 0.043 0.042 0.038 0.059 0.037

3 讨论

慢性心衰患者临床会有呼吸困难或乏力、腹部或腿部水肿等表现,多数患者以这两种表现出现而就医。临床治疗主要根据患者发病因素采取针对性、个性化药物治疗,老年心衰患者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退行性心瓣膜病、高血压等[11]。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机体机能退化,临床治疗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这可能会对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12]。舒适护理是基于常规护理干预,更注重患者舒适度,从整体出发,旨在为患者提供更舒适、满意、优质的护理服务,目的在于让患者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方面感到舒适,进而对患者康复发挥积极作用。研究证实,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能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患者疾病转归有积极作用[13]。

该研究对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方面,护理后观察组为94.51%,较对照组82.42%更高(P<0.05),李澍君等[14]研究显示研究组有效率为95.8%,高于对照组85.7%(P<0.05),与该研究结论相符,均提示舒适护理用于治疗期慢性心衰可明显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但与之相比该研究临床总有效率整体偏低,分析与该研究护理实施中具体措施存在差异导致效果不同有关。另外心理状况方面,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SAS、SDS评分为(37.65±4.94)分、(39.52±4.73)分,均低于对照组 (43.43±5.17)分、(45.24±5.41)分(P<0.05),提示慢性心衰治疗期,选择舒适护理可明显缓解患者心理状况,从而可获得更好治疗效果。考虑与以舒适护理,基于临床护理效果良好,保证患者舒适感受这一宗旨有关。该研究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43.62±25.94)分、(40.06±9.15)分、(56.25±14.68)分、(59.65±10.52)分、(60.69±18.84)分,均高于对照组(56.28±38.65)分、(52.63±22.06)分、(64.16±22.13)分、(63.28±13.97)分、(63.58±21.92)分(P<0.05),提示舒适护理在慢性心衰患者治疗期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推测可能在于相较于常规护理,舒适护理干预从患者舒适感受出发,通过护理干预让治疗期慢性心衰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感受愉悦,不仅有助于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还能从多个角度满足患者身心需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5-16]。

综上所述,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疗期间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良好,在患者心理状况改善及生活质量提高方面较常规护理具有明显优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