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尹文东,夏飞燕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山东临沂 276000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是一种X 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性红细胞缺陷病,与血管内溶血有关[1]。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G6PD 基因突变导致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生成减少,还原型谷胱甘肽生成减少而不能抵抗氧化损伤,引起溶血性贫血[2]。 目前,全球已鉴定出200多种不同的G6PD 基因型分子异常[3],我国人群突变类型有 35 余种,且多分布在外显子区[4]。 选取 2016 年5 月—2017 年12 月在鲁东南地区出生的新生儿317 681 例,统计G6PD 缺乏症患病率,检测基因突变类型,为该地区最佳的G6PD 缺乏症筛查及确诊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山东省内仅有青岛地区有相关报道[5]。
选取在鲁东南地区出生的新生儿共317 681 例,男性171 882 例,女性145 799 例。获得新生儿监护人同意后,进行足底血滤纸干血片的采集。 采集过程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 版)》进行,血片自然干燥后,最迟不超过5 d,冷链运输至新生儿筛查中心实验室,2~8℃冰箱保存。
应用Wallac Oy 公司生产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试剂盒(荧光分析法)及PE 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进行G6PD 酶活性筛查。所有操作按照说明书进行。以G6PD 检测活性<2.6 U/gHb 判定为阳性标本。
1.3.1 基因组DNA 提取 按照厦门致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ab-aid820 核酸提取仪及配套试剂说明书操作。
1.3.2 基因突变分型 采用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荧光PCR 熔解曲线法)对基因组DNA 进行分型。 该试剂盒用于检测中国人群常见的 12 种G6PD 基 因 突 变 :c.95A >G、c.383T >C、c.392G >T、c.487G>A、c.517T>C、c.592C>T、c.871G>A、c.1004C>A、c.1024C>T、c.1360C>T、c.1376G>T、c.1388G>A。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经荧光分析法检测出阳性患儿109 例,患病率为0.343‰,男性患儿 107 例,占 98.2%,患病率为 0.337‰,女性患儿2 例,占1.8%,患病率为0.063‰,男女比例为53.5:1。 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调查统计109 例荧光分析法阳性患儿母亲民族和籍贯分布人数及百分比,结果显示:汉族母亲97 例,占89.0%;壮族母亲4 例,占3.7%;黎族和傣族母亲各2 例,均占 1.8%;景颇族母亲 1 例,占 0.9%;另有 3 例患儿母亲民族不明, 占2.8%。 山东籍母亲60 例,占55.5%;广西籍母亲12 例,占11.5%;云南籍母亲10例,占9.2%;广东籍母亲6 例,占5.5%;缅甸、贵州和海南籍母亲各3 例,均占2.8%;江苏、河南、越南和四川籍母亲各2 例,均占1.8%;柬埔寨、泰国和福建籍母亲各 1 例,均占 0.9%。 见表 1。
表1 荧光分析法阳性患儿母亲民族及籍贯分布
将109 例荧光分析法阳性患儿进行基因突变分析,66 例患儿检测出突变位点,均为单个位点突变,其中男患儿64 例,女患儿2 例。 共检测出10 种突变类型,分别是 c.1388G>A 共 17 例,占 25.8%;c.1376G>T共 14 例, 占 21.2%;c.487G>A 共 9 例, 占 13.6%;c.1024C>T 共 7 例,占 10.6%;c.95A>G 和 c.1360C>T 各5 例,均占 7.6%;c.871G>A 共 4 例,占 6.1%;c.592C>T共 3 例,占 4.5%;c.392G>T 和 c.1004C>A 各 1 例,均占1.5%。64 例男患儿均为半合子,2 例女患儿为杂合子,1 例为 c.95A>G,1 例为 c.1360C>T,余 43 例患儿未能检测出突变位点。 见表2。
表2 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G6PD 缺乏症呈全球分布, 约4 亿人患有该病[6]。患者多数无症状,新生儿期可发生严重黄疸,摄入蚕豆或接触某些感染或药物时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7]。
该研究统计得出,鲁东南地区G6PD 缺乏症患病率为 0.343‰,远低于广东江门地区(5.07%)[8]、温州(0.30%)[9]、广州(4.2%)[10]等地报道的数据,这符合该病在我国“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但比青岛市报道的患病率(0.21‰)[5]略高。 考虑到鲁东南地区流动人口较多,南北通婚比例增大,多省份、多民族的人群聚集,使得G6PD 缺乏症的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研究中,男患儿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患儿,分析其原因,男性只有一条X 染色体, 酶活性表现出完全缺乏,而女性有两条X 染色体,酶活性会表现出正常、轻度缺乏或完全缺乏[11],该研究结果符合X 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规律。 有学者通过研究论证,传统的酶学检测用于男性患儿诊断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均很高,女性新生儿的酶学诊断与基因诊断相比, 阳性预测值仅为50%[12]。 因此,结合基因检测可降低女性杂合子的漏检率。
该研究中,通过荧光PCR 熔解曲线法检出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类型前两位的是 c.1388G>A(17 例)和 c.1376G>T (14 例), 占所有突变类型的 50%(33/66),这可能是鲁东南地区较常见的突变类型。 这与文献报道的c.1388G>A 和c.1376G>T 是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特有的突变类型[13]结论一致。 中国人群中第3常见的突变类型 c.95A>G 该研究仅有 5 例(7.6%),而c.1024C>T 该次检出 7 例, 检出率 (10.6%) 高于 c.95A>G,这与彭瑛等[13]研究的川、滇、黔三区 G6PD 缺乏症基因突变分布频率 (c.1388G>A 占 29.78%,c.1376G>T 占 24.65%,c.1024C>T 占 22.33%,c.95A>G占12.09%)一致,而青岛地区的研究结果为c.95A>G占 19.44%,未检出 c.1024C>T[5]。 文献报道显示,c.871G>A 主要存在于东南亚人群中[14],该研究显示,4例c.871G>A 突变患儿母亲仅有1 例为东南亚国家柬埔寨籍,余3 例分别来自山东、河南和江西。 以上数据说明鲁东南地区基因突变分布及频率有其自身特点,地区之间G6PD 缺乏症基因突变谱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构建鲁东南地区G6PD 缺乏症突变位点数据库。
c.487G>A 突变在该研究中发现9 例, 位列第3位。 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c.487G>A 是大湄公河次区域最常见最普遍的突变类型[14]。 该次发现的9 例患儿母亲籍贯分别是云南 5 例(56%),缅甸 2 例(22%),山东2 例(22%),符合该基因的分布规律。 可见疾病高发区人口流动,南北通婚造成的基因融合,会使后代获得 遗 传 病 的 概 率 上 升 。 c.592C >T、c.392G>T 和 c.1004C>A 检出率较低。
由于该次使用的多色探针荧光PCR 熔解曲线法试剂盒只检测中国人常见的12 种基因突变类型,该研究有43 例患儿未能检测出突变位点。 可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进行更全面的检测,以期获得所有患儿的突变位点, 并寻找新发突变, 不断完善该地区G6PD 缺乏症基因突变数据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