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曹伟
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临沂 276100
急性期脑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多发于中老年人。 一旦病发患者可出现眩晕、半身不遂、头痛、耳鸣等症状,如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其生命安全[1-2]。 由于该疾病发作14 h 内,患者脑部组织处在缺血、缺氧状态,病情处在可逆性,若及时接受治疗可改善患者脑损伤,但病情若处于慢性期, 而脑梗死则存在不可逆性的损伤,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3]。 因此,临床给予早诊断和早治疗, 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多采用 CT 检查、MRI 检查等方式诊断急性期脑梗死,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4-5]。 该研究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该院收治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5 例采用不同检查方法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95 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 对照组47 例,男24 例,女23 例;年龄 59~84 岁,平均(65.23±5.65)岁;病程 3~22 h,平均(8.69±3.11)h。 研究组 48 例,男 26 例,女22 例;年龄 61~85 岁,平均(67.17±5.04)岁;病程 3~25 h,平均(7.83±3.46)h。 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期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临床资料齐全者;临床依从性高者。排除标准:存在意识障碍者;临床资料缺失者;临床依从性低者;中途退出研究者。该研究得到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两组患者均清楚该研究内容且自愿签订同意书。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 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使用CT 检查。 由延髓至顶叶皮层开展扫描,设置相关参数,管电流为100 mA,层厚为5 mm,电压为120 kV。研究组使用MRI 检查。扫描延髓至顶叶皮层,冠状位上应垂直至大脑镰,而矢状位上则平行侧脑室的前、 后角连线, 对常规的 T1W1、DWI、FLAIR、T2W1 进行扫描。 图像处理:收集影像学数据将其传送至工作站, 由医师2 名通过双盲法阅片,将相关数据与病灶的表现情况记录,对存在异议之处开展讨论,确保结果准确性。
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对两组检查时间和检查费用进行比较;对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6]。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疾病阳性诊断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检查结果比较[n(%)]
研究组检查时间(21.09±4.71) min 与检查费用(1 103.44±157.73) 元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检查时间和检查费用比较()
表3 两组检查时间和检查费用比较()
组别 检查时间(min) 检查费用(元)对照组(n=47)研究组(n=48)t 值P 值8.52±3.63 21.09±4.71 14.548<0.05 312.35±57.78 1103.44±157.73 32.323<0.05
对照组患者47 例采用 CT 检查未出现异常情况,其中有 38 例CT 值处于25~30 HU,有 17 例梗死病灶属于低密度表达,11 例皮质和白质的边界不清,23 例能观察到豆状核的境界, 且岛叶结构的界面并不清晰,12 例能观察到脑室、脑池、沟回出现变化。 11例患者CT 值处于20~25 HU,有10 例基底动脉为高密度征,能观察到脑室、脑池、沟回出现变化,脑室异常 4 例, 中线移位 5 例。 研究组患者 48 例中, 患者DWI 属于高信号表达有 43 例,T1W1、T2W1、FLAIR信号未出现变化;DWI 属于高信号有32 例,但T2W1和FLAIR 属于高信号,而T1W1 则为低信号。
急性期脑梗死在神经内科是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好发于中老年人。该疾病以眩晕、半身不遂、头痛、耳鸣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且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及病情危重等特点,一旦病发,若得不到有效救治,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7]。近些年,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且因人口老龄化加重,导致该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8]。 由于急性期脑梗死发作14 h 内,患者脑部组织缺血、缺氧,具有可逆性,如若得到有效治疗能改善脑损伤,但该疾病处于慢性期,则会出现不可逆性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临床治疗难度[9]。因此, 临床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给予早诊断和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对于急性期脑梗死临床多采用MRI、CT 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10]。为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CT 及MRI 影像学价值分析, 该研究对该院收治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5 例临床资料予以分析。
该研究显示, 研究组疾病阳性诊断率87.50%高于对照组 70.21%(P<0.05),结果与高原福[11]临床相关研究结果 [MRI 阳性检出91.67%比CT 检出63.33%高(P<0.05)]相符合,研究组检查时间(21.09±4.71) min与检查费用 (1 103.44±157.73) 元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临床采用MRI 和CT 检查诊断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两种检查方式均存在一定的诊断价值,将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更能提升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分析原因是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在发病6~8 h 内,其脑血流显著降低,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若病变的脑组织长时间为低灌注可致使细胞离子泵发生衰竭,且神经细胞出现胞肿胀,进而引发了细胞毒性的脑水肿[12]。 在该次研究中,CT 诊断这一阶段的疾病检出率是0.00%,是与细胞内外的总水分含量无较大变化,而脑组织的水分每天增加1%,CT 值降低2.3~2.5 HU, 但急性期梗死患者脑组织与正常的脑组织无较大差距,通过肉眼难以分辨[13]。 采用 MRI 诊断:T2W1、T1W1、FLAIR 信号变化不明显,但 DWI 的检出率较高。 这是由于 T2W1、T1W1、FLAIR 较多的反应组织形态学出现了变化,细胞内外的水分含量增加不明显,使得信号无明显变化。 DWI可反应出组织功能改变,因此在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组织功能中变化较早, 通过DWI 观察水分子的弥散受限实际情况,病变区域属于高信号状态[14-15]。 而CT 检查则对脑出血或钙化更为敏感。 因此, 临床采用 CT检查诊断急性期脑梗死,能将甲状腺功能的减低和脑出血导致的脑组织病变有效排除,对后续治疗有积极作用[16]。 故根据该研究可得,MRI 疾病检出率比CT 疾病检出率高,这表示MRI 诊断的优势性[17-18]。 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两组临床依从性有待临床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MRI 和CT 检查诊断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两种检查方式均存在诊断价值,将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更能提升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