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血管瘤剥除术与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

时间:2024-07-29

王英

昌乐县中医院肝胆外科,山东潍坊 262400

肝血管瘤属于临床常见肝脏相关良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肝血管瘤疾病中最常见类型是海绵状的血管瘤,早期无显著不适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血管瘤直径>5 cm 后,腹部存在包块,表现为恶心、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2-3]。 对肝血管瘤疾病患者,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式, 传统采用外科血管瘤剥除术,但创伤比较大,并发症比较多,术后恢复效果不理想[4]。随着医疗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肝动脉介入栓塞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应用效果显著[2]。为探究血管瘤剥除术及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效果, 该研究选取2018 年 12 月—2019 年 12 月该院诊治 110 例肝血管瘤患者资料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选取该院诊治110 例肝血管瘤患者资料,纳入标准:签署知情相关同意书;确诊为肝血管瘤者;符合手术适应证者;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手术、麻醉禁忌证者;免疫血液疾病者;精神心理障碍者;肝肾功能疾病者;严重的肝肾病;精神心理病者。 按随机数表分两组,每组55 例,对照组男性 30 例,女性 25 例;年龄 35~65 岁,平均(46.29±10.15)岁;平均病程(3.03±1.11)年;平均肿瘤直径(8.24±1.35)cm;单发 23 例,多发 32 例。 研究组男性29 例,女性 26 例;年龄 34~63 岁,平均(45.38±9.58)岁;平均病程(3.10±1.06)年;平均肿瘤直径(8.12±1.29)cm;单发 24 例,多发 31 例。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法

所有患者采用临床检查、对症处理,对照组予以血管瘤剥除手术,选择平卧位,进行气管插管麻醉,结合血管瘤位置做切口,进腹以后进行肝脏韧带、肝脏游离,肝血管瘤充分暴露后,肝门解剖后实质暴露,阻断肝血流后,结合瘤大小,预制阻断带,肿瘤剥离后、分离、结扎,缝合、止血,采用引流管防止,关闭腹。 研究组予以肝动脉介入栓塞手术,采用股动脉相关导管放导丝,DSA 造影明确血管瘤的供血血管, 导管下注进栓塞药物, 栓塞剂注入速度0.5 mL/s, 栓塞完成以后, 选择明胶海绵颗粒进行动脉栓塞,20 min 予以动脉造影,穿刺位置止血,注意并发症预防。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指标:疼痛度(采用VAS表评定患者,分值0~10 分,分值低表示疼痛轻微)、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并发症:感染、切口液化与残腔积液等情况;生活质量指标:选择SF-36 表评定患者治疗前后质量,分成生理机能、精力、情感职能与社会功能等情况,分0~100 分,分值高则质量优[5-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

研究组疼痛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的疗效指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对比()

组别 疼痛度(分)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研究组(n=55)对照组(n=55)t 值P 值1.62±0.53 2.83±0.92 8.452<0.05 56.28±12.16 108.16±20.53 16.125<0.05 6.92±1.25 9.53±2.13 7.838<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3.64%比对照组14.55%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理机能、精力、情感职能与社会功能等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目前,肝血管瘤具体发病机制不十分明确,可能和内分泌失调、血管先天发育异常等具相关性[7-9]。 肝血管瘤通常直径<4 cm 者,没有明显症状,需要结合CT、彩超检查诊断,病情进展会出现腹痛、肝疼痛、食欲不良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腹腔大出血,所以临床需要及时采用有效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目的[10]。

该研究中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疼痛度、手术时间(1.62±0.53)分、(56.28±12.16)min 及住院时间(6.92±1.25)d 等疗效指标,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果与王乃金等[12]临床研究结果[介入组的手术时间(58.74±16.22) min、住院时间(7.11±2.04) d 比剥除组少(P<0.05)]相符合,表明肝血管瘤患者应用肝动脉介入栓塞术,相比血管瘤剥除术,能显著减少手术、住院时间,缓解疼痛程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考虑分析原因是,当机体肝脏动脉的分支发生畸形发育,因扩张异常形成血窦, 其中肝脏动脉为血管瘤主要血液供给,且肝血管瘤疾病生长慢,稳定比较高。 对肝血管瘤患者存在短期瘤体增大,瘤体破裂及肝门、下腔静脉受压区瘤体等适应证时,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案[12]。 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血管瘤剥除术,其临床效果良好,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长,术后恢复慢。而研究组患者应用肝动脉介入栓塞术,其主要利用栓塞肝动脉,于瘤体完成血栓形成,经血栓机化、纤维化效果,优先缩小血管瘤,临床操作比较简单,创伤比较小,利于患者术后质量恢复[13-14]。 另外,当患者肝血管瘤距离重要解剖位置比较近,血管瘤比较大,多发或累及到双叶瘤,患者身体较差时,符合以上相关条件可优先选择肝动脉介入栓塞术, 以达到优先治愈目的。 同时,该研究中研究组发生感染等并发症3.64%比对照组14.55%少(P<0.05);且研究组生理机能、精力、情感职能与社会功能等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 表明肝血管瘤患者应用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更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利于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受时间、样本等因素,肝血管瘤患者应用肝动脉介入栓塞及血管瘤剥除术对远期效果影响,有待研究补充。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组内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生理机能 精力 情感职能 社会功能研究组(n=55)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n=55)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t 治疗后值P 治疗后值52.61±6.15 86.14±4.62 32.328<0.05 53.21±5.93 71.25±5.24 16.906<0.05 15.807<0.05 53.23±5.12 87.25±5.08 34.981<0.05 52.13±5.25 70.26±5.13 18.318<0.05 17.452<0.05 52.16±5.32 86.27±5.53 32.966<0.05 53.15±5.32 72.23±5.06 19.273<0.05 13.891<0.05 51.72±5.26 87.42±5.15 35.966<0.05 52.80±6.12 72.31±5.16 18.075<0.05 15.371<0.05

综上所述, 肝血管瘤患者应用肝动脉介入栓塞术,相比血管瘤剥除术,能显著减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缓解疼痛度,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一定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