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吴书晓
无棣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山东滨州 2519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称之为耳石症,其是指头部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与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位置性眩晕,占眩晕疾病的1/3,发病高峰期为40~60岁[1]。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手法复位治疗,但由于患者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很难准备及治疗,且手法复位对操作者要求较高,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手法与肉眼的判断能力,故传统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TRV耳石仪复位在临床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效果显著,其对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积极作用。该次研究抽取82例该院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析不同复位方式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随机抽取82例该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根据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观察组(n=41)。 对照组男23例、女 18例,年龄27~80岁,平均年龄(45.5±11.5)岁,病程 1.0~1 009.5 d,平均病程(509.6±23.7)d,其中 HC-BPPV 15 例,PC-BPPV 2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46.8±12.7)岁,病程 0.7~1 011.6 d,平均病程(510.9±25.2)d, 其中 HC-BPPV 14 例,PC-BPPV 27例。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其中PC-BPPV符合实验阳性者;HC-BPPV仰卧侧头位实验阳性者;头部处在某一特定体位时,所诱发的一种短暂性、仅维持数秒钟至1 min时间的眩晕[2]。此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并全程参与研究。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了解该次研究方案,并与该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接受过其它手法复法治疗者;语言理解障碍者;合并心脏病、高血压、颈椎病变者[3]。
对照组传统手法复位治疗:操作者站于患者正后方,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将头部偏向患耳45°,之后迅速躺倒,头垂悬于床沿呈30°,头向健侧方面转到90°,体位转为侧卧位,将面朝下鼻子与仰卧位成135°角,然后让患者起身坐起,将头转向正中位,下颌朝下倾30°,每个体位均保持2 min,至到眩晕消失,再实施下一个位置。给予观察组患者TRV耳石治疗仪复位法治疗:应用耳石治疗仪,水平轴电磁锁定时,患者可处于下列位置,标准位:0°或180°仰卧位,应用水平滚转试验、水平半规复位,半头向左侧固定,且要低于水平面45°,应用检查,垂直半规管复位[4]。该仪器通过红外视频眼震电图记录仪,将复位过程中的细微眼震记录下来,确定检查与治疗效果。垂直半规管时,采用EPLEY法进行复位,水平半规管采用Barbecu诶非常复位,每个位置保持到眼震与眩晕消失后1 min[5]。
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眩晕次数、前庭功能、恐惧感、恶心呕吐、强迫体位)。治疗总有效率评价标准:治疗后,患者眩晕及位置性眼震症状全部消失,门诊复查变位试验结查呈阴性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眩晕及位置性眼震症状有所缓解,但没有消失,头位在变动时,仍有一过性眩晕感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为无效[6]。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行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 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6%高于对照组82.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其是由于椭圆囊囊斑上脱落的耳石进入半规管中,并对半规管感受器造成刺激,使致头位与重力改变,从而引起相关的短暂性眩晕症状[7]。此病症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措至关重要。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复位方法治疗,不同的复位治疗方法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临床实践表明[8],TRV耳石治疗仪复位法对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具有重要作用。TRV耳石治疗仪是一种可以在水平半规管与垂直半规管平面做360°旋转的一种检查复位系统,其是将患者捆挷于转椅上进行复位,可将头部与身体有效固定,进一步提高病情的判断效果[9]。此复位方法可在任何一个半规管平面内转动,可通过多种复位方法,随意加减治疗速度,不需要患者配合;在复位过程中,通过固定头部与身体,可有效避免了颈部转动而引起的眩晕症状,从而减少误诊;同时其还可以在各个位置上,对眼震现象进行监测,有效减少了手法复法中操作者视线受阻现象[10]。通过以上特点,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可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此次研究的治疗总有效率97.6%与亓卉等人[11]的研究结果98.5%相近。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
组别 眩晕次数(次)前庭功能(%)恐惧感(d) 恶心呕吐(d) 强迫体位(d) 眩晕(d)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值 P值3.1±0.9 5.3±1.3 8.909 0.000 18.6±6.2 23.7±5.5 3.940 0.000 2.9±1.2 4.1±1.7 3.693 0.000 2.4±1.1 3.6±1.2 4.720 0.000 3.5±1.5 5.4±1.8 5.192 0.000 4.6±1.2 8.0±2.6 7.603 0.000
综上所述,传统手法复位治疗与TRV耳石治疗仪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前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1]李晓娜,李玉杰,赵春红,等.手法复位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9):24-25.
[2]雷明.手法复位次数对不同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的影响[J].交通医学,2017,31(1):68-70.
[3]李荧,赵宏辉,黄志爱,等.两种复位法治疗向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比较[J].广州医药,2017,48(1):50-52.
[4]王文利,徐鸥,罗亚黎,等.不同方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6,24(6):408-411.
[5]王丽,周慧芳,王铭歆,等.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21):1710-1713.
[6]杨彩军,张秀辉.探讨手法复位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7):73.
[7]徐晔,付敏,张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对残余症状不同干预方法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14):1146-1149.
[8]于吉友,刘永海.不同耳石复位法应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16-19.
[9]张国庆,唐月英,陈宇,等.不同方法治疗在良性阵发性眩晕的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13(4):704-706.
[10]李洪淮.不同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6):4044-4045.
[11]亓卉,王斌全,于文永,等.不同复位方式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5):392-39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