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徐凌子,李震静,王平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1.研究生学院;2.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和新的时代使命,加强医学院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在青年的心中播下“大医”的种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更是引导青年医学生切实担负起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全民健康”社会和推进国家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
理想信念是人们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不断累积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和内在的强大动力。理想信念既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动力,“理想”和“信念”作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集合体,崇高的理想可以促进坚定信念的形成,坚定信念又反过来推动崇高理想的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科学理论、正确价值观和崇高理想的教育。医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树立坚定的以仁心仁术践行“人民健康守护者”的信念,最终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卓越医学人才。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医学院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青年学生也需要肩负更加艰巨的使命和任务。因此,医学院校的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党和人民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创新发展[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维护人民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这既是对新时代“全民健康”需求的顺应,也是对健康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健康中国的战略凝聚着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追求,健康中国的建设则需要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医学教育肩负培养健康中国人才的重任,是实现“健康中国梦”的主体力量[2]。医学院校要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结合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探索出更加符合医学院校发展的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健康“守门人”,为健康中国建设不断蓄能发力。
教育部2018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医学院校在“大健康”理念的指引下,深化医学生培养体系改革,加强医教协同。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医学教育要从培养结构、培养质量等方面加强改革。新时代医学教育中不断强调的“大健康”理念、“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融合、新医科发展和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等要求都呼唤医学院校重新立足“大国计、大民生”的新定位,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切实肩负起培育家国情怀、守护人民健康的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医务工作者的使命,着力构建“德医交融,医教协同”的理想信念教育新格局。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才的摇篮,医学院校的青年学生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各项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特殊的历练机会,让青年医学生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健康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公众在疫情面前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医疗卫生健康发展的紧迫性和尊医重卫的重要性。面对战“疫”中涌现的逆行出征、奉献牺牲的事迹,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医学院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3]。医学院校要主动抓住这个特殊机遇期,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上一堂最具温度和价值的理想信念教育课。
新时代医学院校必须立足健康中国的新使命、医学教育的新变化和战“疫”新课题,切实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培养人民需要、国家需要和时代需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人才。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医学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和灵魂必不可少。医学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就是让青年学生对国家未来、民族的命运有正确而清醒的认知,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有准确而成熟的判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统一。理想信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都有很强的一致性,可以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对医生而言,不是所有疾病都能治愈,医生就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随着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视角向社会视角转变,医学也不断伴随着科学与人文、工具与人性的思考,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医学生的培养不仅在于技术精湛,更在于仁心仁术,在此背景下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医学院校要积极探索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医学人才培养的形式和途径,将医学人才培养与医德医风紧密结合,强化青年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提升医德修养,着力培养医术过硬,道德思想上进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医学生是医患关系中两个重要主体之一,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医学更加关注人的基本权利、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等变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医务人员能否倾听患者、关怀患者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也就格外重要。医学院校只有加强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让医学生知敬畏、守底线、存戒惧,不断增强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患者足够的人文关怀,才能筑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定做人民健康守护者的信念,坚定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信念,从而在工作中更好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健康中国战略是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健康基础。医学教育身系教育强国与健康中国两大使命,承担着为人类健康目标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保障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重要力量,将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是落实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一环。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和促进者,坚定理想信念能够帮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健康中国战略中肩负的重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学院校要立足健康中国建设,使医学生从国家战略和民族兴旺的大格局上理解健康中国的重大意义,将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二者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着力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面对健康中国的新要求、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等新形势,医学院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距离时代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医学院校的学生相对其他高校学生学业要求、学业标准都较高,除了长时间的临床实习、轮转之外,医学生的课程量也大于普通专业。医学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专业学习上,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部分专业课教师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与专业教学关联不大。因此,医学院校理想信念教育需在矫正师生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克服课业负担重、压力大等实际困难,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和医学教育的规律,探索符合新时代医学院校发展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
医学院校的学生大都需要长时间临床学习,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生一般需要临床学习1~2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则需要全过程临床规培33个月。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大量时间都是在医院,临床学习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临床带教教师、患者相处。临床带教教师的职业素养、医德以及医患关系等都有可能对医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影响。医疗行业一些不良风气会对他们产生冲击,其在校学习期间建构的理想信念认知往往会被动摇。因此,医学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覆盖青年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领域,建构起全学段一贯式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模式。
医学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沿用老方法,以灌输式教育方法简单地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输送给学生,不能紧跟时代变化、医学生发展规律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4]。在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上,往往也不够紧密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医学院校要在把握医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精心遴选贴合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提升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实现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和场域化。
新时代医学院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既包含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内容,又突显医学教育的特性,总结起来主要是既有“以理论育价值”的理论认同,又有“以生命负使命”的思想认同和“以情怀筑底色”的情感认同。
***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5]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的、科学的和与时俱进的活的理论,青年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转化为信仰的力量,才能树立坚定理想信念。面对已经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指导人生,才能明确前进目标和方向。医学院校要立足医学生培养的特点,不断强化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其担当守护人民健康的大任。
***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6]医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心理未完全成熟,价值观也未完全成型,最需要精心引导。医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的接力者、建设者,他们能否坚定“四个自信”,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医学院校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作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他们的学习和认知,使其成为青年学生的内在认同和行为趋同,引导青年学生在与新时代同向同行中谱写杏林青春之歌、绽放青春芳华,逐步将自己打造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符合国家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白衣战士。
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古往今来,对医生的职业精神探讨从未间断,孙思邈称“医乃仁术”。***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不仅是战“疫”新课题下抗疫的价值追求,更是新时代医学生应有的担当。“人”与“仁”的命题在新时代的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仁爱之心”,还要“以人为本”。新时代医师执业精神提出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体现[7]。医学院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继承传统职业精神中的推己及人、无私奉献等精神的同时,更要有新时代爱国为民、济世救民的家国情怀。只有将人民和国家利益共同架构于个人职业生涯中,医学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医学院校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与济世救民的职业精神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认识新时代全生命周期健康守护的深刻意义和以人民群众健康为本的价值观念,医学生才能树立坚定守护人民健康的思想意识与职业担当。
医学院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围绕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拓展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遵循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的过程,从“知之、信之、行之”层面不断强化认知、提升认同和实践践行,真正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医学生。
认知是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首要条件。医学院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就是让他们清楚认识到新时代应当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在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把稳信念之舵。
医学院校要结合医学教育特点,整合学校和临床医院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加强不同阶段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衔接,在“大思政”“大德育”“大教育”理念下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融会贯通。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医学院校要立足医学教育特点,整合临床教师、人文医学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形成特色思政课程品牌,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青年学生明晰健康中国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切实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转化为青年学生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奋斗”的理想信念[8]。在专业教育阶段,要结合通识教育阶段情况形成进阶式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发挥临床教学优势,运用“参与式”教学理念形成课程思政品牌,在传授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如“人体解剖课”中引导学生体悟“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献身医学的人物事迹中引导学生坚定守护生命的信念,适当开设“健康中国”“医患沟通”等课程。在临床实习和轮转阶段,医学院校要注意将家国情怀、救民济世和人民至上等理念融入到青年学生临床学习中,坚持“教医术、育仁心”育人理念,在医患沟通、听诊问诊和导医导诊等各个过程中激发新时代医学生投身医药卫生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切实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医学生临床见习、实习和规培等不同临床培养阶段,不断提升医学生的理想信念认知。
理想信念认同是坚定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环节。理想信念作为一种内化的心理精神状态,需通过情感认同才能形成主体实际行动的动力。医学生理想信念内容本质都是关涉国家需要、人民期待。医学生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才能形成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医学院校要着力将国家、社会和人民对医学生培养的目标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并将这种培养目标逐步内化为医学生的情感认同。医学院校要着力通过浸润式、体验式育人方式,启迪青年学生医学专业精神文化和医学生内心深处的自我要求,由“被教育”转化为“要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将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层次内涵转化为青年学生认同和趋同。医学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中要引导青年学生扣好学医、从医的“第一粒扣子”,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人民对健康事业的需求中去。结合疫情等特殊时期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的事迹,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引导医学生见贤思齐,在朋辈榜样示范中成为更好的自己。结合医学教育特色,深挖医学仪式教育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认同的作用,整合医学生“世界实验动物日”、白袍仪式、医学生宣誓和缅怀仪式等背后蕴含的人文情怀,帮助医学生职业理想、时代使命和医学志向的形成。
理想信念践行是坚定理想信念形成的现实印证。知行合一是医学生理想信念要从理论层面走向现实层面的重要桥梁。医学院校在健康中国的指引下,引导青年学生跳出个体视野,以社会的视角关注他人的生命健康,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中彰显理想信念教育内涵,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德医交融”。
医学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从行动层面加强实践体验教育,在青年学生社会实践中聚焦“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搭建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帮助他们从书本走向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强化社会责任行为践行的态度和行动。医学院校在社会实践中应该要让医学生深刻理解疾病、病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开展“有传承的”医疗服务、健康知识普及等过程深入了解社会、了解病人,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由“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增进他们对健康“中国梦”的认同。积极开展以“思政课教师+临床专业教师”组合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将立德树人与医疗帮扶相融合,知识传授与使命传承相促进,加强思想引领和言传身教,引领医学生树立“医者仁心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和人文情怀。在临床教学实践中要安排医学生积极参与医院接诊、疫情防控和医患沟通等任务,并把其作为临床教学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激发医者仁心。
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是涉及全民健康的大事。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教育模式,医学院校的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在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新时代,医学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医学生、怎样培养医学生、为谁培养医学生”的重大问题,将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将理想信念教育浸润在医学生成长的全轨迹中,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人文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等充分融合。丰富和拓展医学院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成效,引领青年学生肩负使命责任,勇担时代重任,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彰显新的时代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