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时间:2024-07-29

□杨建国(石棉县人民政府,四川雅安,邮编62540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研究并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任务和政策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各地要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强化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石棉实际,笔者就如何在山区发展现代农业谈几点看法。

1 山区的特点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难点

1)面临生产条件的挑战。山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土壤类型多样,理化性质、土地坡度、土壤厚度、土地肥力各不相同,耕地以陡坡地为主,土地连块成片少,改造难度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粮食生产能力非常脆弱,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石棉县最高海拔5 793米,最低海拔851米,相对高差近5 000米,地势以高山、中山为主,中高山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0%左右。全县农业人口84 865人,人均耕地0.04公顷,仅占全国人均耕地的一半。石棉县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雨量778.3mm。截至2010年底,石棉县农业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4%,远低于全国综合机械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山区的生产条件差异大,耕地改造投资大,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的路程还很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难度大,这成为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严重障碍因素。

2)面临生产经营分散的挑战。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山区耕地分布、农户居住相对分散。就石棉而言,84 865的农业人口分布在2 678平方公里的山区,人口分布率很低,仅为31人/平方公里。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体制下,生产经营活动以农户为单位进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近年来,尽管农业现代化宣传、实践有一段时间,但绝大多数农户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仍处在起步阶段。

3)面临市场不健全的挑战。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中供需交易的平台。在中高山区,农村市场体系、农业中介组织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大宗农产品购销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和设施落后。

4)面临农业人口素质的挑战。由于受自然、经济、交通、信息等条件的限制,农村的经济文化相对封闭落后,加之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在家多为老弱妇孺,其思想观念落后,不易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十分困难。

2 山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选择

根据山区农业的基础、条件和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地抓住关键环节,促进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分散型向集约型、粗放型向科技型转变。

1)设施选择——改善农业生产。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把土地整治和水利设施配套、提高耕地质量放在基础战略位置来对待。争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塘堰、水渠的续建配套和挖潜改造,针对山区缺水的情况,大力抓好节水灌溉水利设施建设。按照田地平整、路渠配套、土壤肥沃的要求,对土地利用进行全面规划,使田、水、路、林、村得到综合治理。

2)产业选择——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近年来,石棉县大力发展以黄果柑为龙头的种植业,以草科鸡为重点的养殖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横向比较,种植面积不多,养殖业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纵观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无不告诉我们,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务必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用市场的意识、标准的意识、品牌的意识、效益的意识、资本运营的意识培育山区特色的主导农业产业,形成相当的规模,进而推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把农业的结构调整和战略布局,作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制定灵活而优惠的政策,完善工作推进机制,鼓励和放手让农民、龙头企业和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走集约化、标准化发展道路。要发挥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正确把握山区的经济和自然生态条件,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技术精华,推广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大力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和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及加工水平,提升产业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途径选择——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业依靠土地增产增收的余地越来越小,发展高效特色现代农业只有通过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来实现。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但是山区基层农业均面临着科技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农业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新技术新品种研发能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离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达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将有一个很长的发展积聚过程。2010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只有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山区县平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有40%左右,又远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山区农业,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就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科技的横向合作,引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促进山区农业科技经济的发展。

4)主体选择——培养具有市场意识的现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市场意识、技能和素质是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且是农业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从事现代农业的劳动者不仅要会组织生产,还要善于经营;不仅要懂相关的科学技术,还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因此,必须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磨炼、“能人”带动,使其逐步成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促进农村的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进程中,加快推进山区农民的合理分化和有序流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提供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和农资采购经营以及与农民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使其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市场主体。

5)模式选择——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绿色农业。山区具有显著的生态优势,因此在发展模式上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坚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制止和杜绝宜林宜草地的继续开垦,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防止和治理草场的退化沙化,规范和严格化肥、农药等的适用范围和标准,促进山区农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生态破坏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为山区农业的持续、健康、安全和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6)体制选择——发展共有经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源,因中高山区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耕地弃荒、浪费严重,使中高山区农业发展处在更加窘困的状态。因此,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小生产体制难以适应以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大农业的根本要求。要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利益相协调的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共有经济。要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生产规模,深入探索“股地制”经营方式,发展集体股份经济,把村组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给集体成员,集体资产统一经营,使每个成员都享有集体经济明晰的权益,要重新确定农民对集体财产的个人占有权、收益分配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

7)保障选择——建立政府保障机制。政府保护支持农业对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要进一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基本经济政策,努力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治理体制。对于目前不同渠道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要按照强化公益职能,提高人员素质,提升保障能力的要求,健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补贴力度。

3 结论

山区发展现代农业既面临诸多挑战,又存在优势选择。我们一定要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和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创新机制,释放能量,扎实推进山区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山区经济强县建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