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经济学角度看来自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时间:2024-04-24

曹 宏 王玉君 肇 薇

温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曾引用过舒尔茨的一句话: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农村贫困大学生需要的是济世经济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城市企业改革的深化发展,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不能得到保障难以安心学习,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问题,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探讨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及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探究其心理健康的程度,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中国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最多的是靠农业生存并且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现代化进程的农民。来自农村贫困大学生群体仍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压力更需要社会来关注。在经济思想史上,贝克尔是系统分析经济歧视现象的第一人。他发表的著名论文《歧视经济学》对经济生活中歧视现象的量度、产生的根源、以及导致的后果进行了经典论述,借以分析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据调查显示,贫困生中产生“心理压力”的比例远远超过大学生中产生“心理压力”的比例。可见,经济方面的原因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农村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具体表现:

一、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心理。一方面,较高的学习目标需付出相对多的学习时间和因勤工俭学而不能保障学习时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急需通过勤工俭学自立与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努力的拼搏得以解决的矛盾。

二、人际交往压力。农村高校贫困生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性格变得敏感多疑,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又怕和别人交往时被人瞧不起,于是便自我封闭;还有一些贫困学生认为,别人已经知道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劣势,就绝不能再把心理上的劣势暴露出来,于是他们便极力地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愿与人交往,结果变得越来越孤独,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三、敏感性格的形成。过度自尊形成敏感性格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家境的贫寒、社会环境的激励使贫困生从小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毅力,从而形成了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态。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想方设法改变贫困的现状,希望能出人头地,为此他们努力奋斗,因此自尊心相对更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们过多地在意别人的评价、议论,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者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形成敏感。

四、就业方面的压力。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近几年随着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按时或理想就业,这样就会在学生心里产生就业恐惧和巨大的人生理想反差。为了增加自己将来在就业竞争中的筹码,有的使出浑身解数考取各种证书、参加各类培训等等,考研深造也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种趋势。然而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有些成绩和能力都很拔尖的学生都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那些学习成绩差、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大学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更是屡屡受挫。这样的情况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悲观失望及怨天尤人的不良心态,沦为实际上并不弱的“弱势群体”,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心理压力。

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尽量缓解学生经济压力,渗透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教给大学生心理健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康的自助方法。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的共性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和训练。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给予集体性的帮助,使愿意参加该活动的学生组成更大的团体,这样可以扩大贫困生的社交圈子,以增强贫困生的心理适应性。实行“弹性学分制”,以助勤工俭学。即达到一定学分就可以毕业,使贫困学生可以分段受教育,提供学生勤工俭学的环境。目前,有些高校已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但对学习间断时间有限制。高校要真正有助于贫困学生最终完成学业,就不要规定学习间隔时间为两年或四年,只要修完一门课,考核通过,就承认一门课的成绩,待学生以后有这个经济实力后再来学习,学校也一样承认。这一方面使贫困学生不敢轻易丧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二、给贫困大学生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高校应积极为贫困生搭桥牵线,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最好能寻找那些即能发挥他们的专长,让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又能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的岗位。学校或学院可以设立锻炼能力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组织专门针对贫困生“弱项”的系列活动等等,多渠道提供他们锻炼自己的舞台,以弥补他们中学教育的足,减少与富裕大学生的心理落差,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缩小贫富学生心理落差。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它是一种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贫困大学生也需要自我实现,学习上不甘落后,生活上注重个性张扬,交往中看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应注重了解贫困大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给他们以人文关怀,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各种不健康的思想引导到正确、健康的轨道,既要疏通,又要引导。并将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有机结合,从源头上真正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隐患,解开思想疙瘩,使他们的身心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四、转变择业观念,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要把就业工作做好,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教育毕业生从狭义就业观向广义就业观转变;从原来的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观转变;从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的转变;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企业的转变;从城市集群向基层领域的转变等。

参考文献:

[1]韩为民 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农村老人的歧视[J] 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

[2]毕艳玲,田醒东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河北北方学报第23卷第3期.

[3]马旭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初探[J] 绥化学院学报第25卷第4期.

[4]许晓辉 唐雪雷 张丽娜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科教纵横2009年期.

[5]陈富周,吕 奔,唐怡庭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及教育对策[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第 15卷第24期.

[6]段湘莲,肖琰贫困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及其应对措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2期.

[7]章新蓉 中美高等学校助学制度比较及对我们的启示[J]《经济师》2002年第12期.

作者简介:曹宏,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硕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