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范虎子 赵 霞 杜晓航 钱芳芳 汪 琼 邹纯纯
随着妊娠周期的延长,孕妇的免疫状态、内分泌功能、新陈代谢等均发生适应性改变,皮肤等附属器官也出现相应的生理性改变,可能导致皮肤病[1]。妊娠多形疹(PEP)、妊娠瘙痒(PP)、妊娠丘疹性皮炎(PDP)、妊娠湿疹(EP)因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存在大部分重叠,统称为妊娠特应性皮疹(AEP)。妊娠特异性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皮损等改变,可影响身心健康,严重者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现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妊娠特异性皮肤病住院患者资料,探讨其发病特点、病种构成及临床特征等,总结临床治疗经验。
收集我院妇产科病房2017 年4 月至2022 年3 月收治的109 例妊娠特异性皮肤病住院患者资料。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依据《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诊断为妊娠特异性皮肤病[2]。纳入标准:住院患者,妊娠状态,符合妊娠特异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既往持续存在皮肤病,合并妊娠等。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2022KA029)。
对妊娠特异性皮肤病住院患者病种的构成与分布、患病特点、治疗与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年龄大小分为低年龄段(<35 岁)和高年龄段(≥35 岁);按孕周大小分为小孕周(<28 周)和大孕周(≥28 周)。
显效:皮损全部或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减轻或恶化。显效与有效合计为总有效。治疗结束后,门诊随访4 周,治疗显效或有效患者又发生相似皮损,或患者症状反复及加重视为复发。
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产次、合并症发生率等)以百分率(%)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以()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孕周、病程、住院时间)以M(P25,P75)表示。
患者年龄19 ~39 岁,平均(29.3±3.9)岁;孕周9 ~40 周,平均30.0(24.5,34.0)周;初产70 例(64.2%),经产39 例(35.8%);病程1 ~120 d,平均21.0(10.0,42.5)d;住院时间2 ~43 d,平均6.0(5.0,9.0)d。
EP 43 例(39.5%),PP 36 例(33.0%),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4 例(22.0%),妊娠多形疹(PEP)4 例(3.7%),妊娠瘙痒性毛囊炎(PFP)、疱疹样脓疱病(IH)各1 例(各0.9%)。
剔除PEP、IH 患者,余104 例。① 低 年龄段90 例(86.5%),其中妊娠特应性皮疹(AEP)73 例(81.1%),ICP 17例(18.9%);高年龄段14 例(13.5%),其中ICP、AEP 各7例(各7/14)。② 小孕周40 例(38.5%),其中AEP 39 例(97.5%),ICP 1例(2.5%);大孕周64 例(61.5%),其中AEP 41例(64.1%),ICP 23 例(35.9%)。③ 初产65 例(62.5%),其中AEP 54 例(83.1%),ICP 11例(16.9%);经产39 例(37.5%),其中AEP 26 例(66.7%),ICP 13 例(33.3%)。④ ICP 患者病程7.0(3.0,10.0)d,住院时间7.5(6.0,13.5)d;AEP 患者(EP+PP+PFP)病程35.0(14.0,60.0)d,住院时间6.0(4.5,8.0)d。
合并症63 例(57.8%),其中合并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16 例(25.4%),缺铁性贫血15 例(23.8%),妊娠期糖尿病14 例(22.2%),其他18 例(28.6%)。
① AEP:常规外用维生素E 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中药外洗,同时予以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合理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及口服西替利嗪片。病情严重者,短期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合并感染者,予抗感染治疗。② ICP:以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为主,必要时联合腺苷蛋氨酸等静脉滴注,同时监测胎儿情况,根据孕周适时积极终止妊娠。③ PEP:常规治疗同AEP,加服激素,必要时改静脉滴注。④ IH:常规治疗同AEP,予以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外用,后期患者出现体温及血象进行性升高,改用抗生素及激素,加用他克莫司胶囊,随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同时予以预防性补钾、补钙、护胃、保胎等治疗。
显效36 例(33.0%),有效67 例(61.5%),无效6例(5.5%),总有效率94.5%(103/109)。治疗4 周进行门诊随访,总有效者中复发1 例(1.0%)。
妊娠特异性皮肤病最早由Holmes 和Black 于1983年提出。妊娠特异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考虑与孕妇的妊娠状态致内分泌、代谢改变,伴随免疫功能等改变相关[3]。其临床表现以瘙痒为主,皮损表现多样,可表现为不伴皮损、湿疹样皮损到泛发性水疱等,严重者合并感染等。
本文资料显示,按照病种将妊娠特异性皮肤病分为4 类6 种,占比排前三位的是EP、PP、ICP,共占94.4%,其中EP 最常见。目前,EP 病因不明,常表现为泛发性湿疹样皮损,主要遍布面部、颈部及四肢屈侧,治疗上主要采用局部止痒、保湿,病情严重者加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PP 也较常见,但病因不明,可能与变态反应相关,发病以中晚期妊娠为主,可表现为中心躯干、四肢伸侧皮肤散在分布的细小丘疹,瘙痒明显,治疗上基本同EP。朱媛媛等[4]报道,孕妇高龄、妊娠晚期、受教育程度、ICP 家族史、多胎妊娠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均为影响ICP 发病的危险因素。本文资料显示,高年龄段较低年龄段、大孕周较小孕周者ICP 占比均上升,表明孕妇高龄及妊娠晚期与ICP 的发病密切相关。ICP 病因不明,目前考虑与雌孕激素、遗传、免疫、地域等相关[5]。瘙痒常作为首发症状,初期可有间歇性手掌心或脐周瘙痒,后进行性加重并蔓延至全身,局部皮肤可出现不伴皮损的抓痕,伴血清总胆汁酸升高及肝酶异常等,予以对症治疗,同时针对ICP 存在不良妊娠结局的可能,加强胎儿监测,必要时积极终止妊娠。
本文资料显示,ICP 患者住院时间长于AEP,入院前病程短于AEP。分析可能原因:ICP 存在不良妊娠结局可能,患者和医生重视程度高,一旦发现,患者入院治疗积极性高;ICP 患者孕周常规偏大,入院后随时有提早终止妊娠可能[6],增加住院天数。AEP 患者重视度不高,临床医生对药物治疗存有较大顾虑,门诊常予以观察或使用保湿、止痒药,疗效一般不佳,病情常反复,延长入院前病程,而住院后予以药物等综合治疗后效果显著,住院时间短。
目前,治疗上给予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孕妇处于高代谢状态,需关注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医生要综合患者的病情、孕期大小和意愿,指导合理的药物及给药方式[7]。我院采取多学科管理模式进行评估和管理,总有效率94.5%,复发率仅1.0%。对于出院患者的管理,指导其进行自我管理,监测病情变化,规律、按时、准确使用药物,按时复诊,日常生活中去除或减少可能存在的诱因,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疾病,有助于全程管理。
综上所述,妊娠特异性皮肤病种类以AEP、ICP 为主,且不同年龄、孕周分布存在差异,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工作中需加强疾病宣教和监测。由于地域等差异,本研究结论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