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陈绪林 赵 艳 韩骏飞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肠黏膜受损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好发于直肠,严重时可累及全结肠[1-2]。UC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3]。UC病情易反复发作,可加重肠黏膜损伤,严重者甚至可引起肠梗阻或穿孔等肠道结构性损伤[4-5]。了解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控制病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U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项研究表明肠内免疫系统失衡后,肠道内分泌的溶菌酶及黏液基因蛋白等物质减少,增高肠道黏膜对炎性递质及细菌产物等的敏感度,导致肠道自发性炎性反应,破坏肠黏膜屏障,促进UC的发生、发展[6-7]。CC趋化因子配体11(CCL11)是一种选择性趋化因子,主要表达于胃肠道固有层,是胃肠道主要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剂,可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并诱导其在肠道积聚、浸润,破坏肠道免疫平衡[8],而肠道免疫失衡与UC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Coburn等[9]应用高通量筛选技术证实CCL11水平在UC中表达升高,但未探究CCL11与UC的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本研究选取105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CCL11与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前瞻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秭归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5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UC组。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10]中关于UC的诊断标准;(2)未接受免疫抑制剂及抗感染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2)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3)入组前1个月未接受外科手术治疗;(4)绝经期妇女;(5)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6)随访失联者。另选取本院同期100例行单发结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UC组中男性74例,女性31例,年龄为20~42岁,平均年龄为(27.91±4.20)岁,体质指数(BMI)为(21.87±3.29)kg/m2。对照组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26.88±4.05)岁,BMI为(22.13±3.18)kg/m2。两组在性别(χ2=3.477,P=0.062)、年龄(t=1.786,P=0.076)、BMI(t=0.575,P=0.566)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秭医办【2019】22号)。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饮酒、肠切除术史、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5、C反应蛋白(CRP)、吸烟、肛周病变、基底浆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改良Mayo评分等资料。改良Mayo评分系统从排便次数、便血、内镜检查及医师总体评价4个方面进行评估,Mayo评分≤2分且无单项评分>1分为临床缓解期(n=8),3~5分为轻度活动期(n=36),6~10分为中度活动期(n=30),11~12分为重度活动期(n=31)[9]。
采集受试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4 ℃下4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上层清液,置于-20 ℃冰箱,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CL11的水平,试剂盒购自挪威Lysaker公司。
采用电话及复诊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随访起始时间为2016年11月23日,截止时间为2019年11月17日。本研究将复发、急性穿孔、大出血、黏膜异常增生定义为预后不良。复发指UC症状(便血、腹泻等)再次发生,经结肠镜检查证实。急性穿孔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查体时有全腹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存在游离气体。大出血患者可伴有呕血或便血症状,通过内镜检查确诊。在胃镜下对病变部位行活组织检查,取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黏膜异常增生。
结果显示,UC组患者血清CCL11水平为(1.17±0.27)ng/mL,高于对照组[(0.49±0.1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70,P<0.001)。
UC缓解期、轻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患者的CCL11水平分别为(0.51±0.15)ng/mL、(0.82±0.16)ng/mL、(1.23±0.23)ng/mL、(1.69±0.31)ng/mL,各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84,P<0.001)。缓解期CCL11水平低于轻度、中度、重度活动期(q=4.819、10.995、18.082,P<0.05);轻度活动期CCL11水平低于中度活动期及重度活动期(q=10.078、21.576,P<0.05);中度活动期CCL11水平低于重度活动期(q=10.914,P<0.05)。血清CCL11水平与Mayo评分呈正相关(r=0.658,P<0.001)。见图1。
图1 血清CCL11与Mayo评分的相关性散点图
105例UC患者随访期间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42.86%(45/105),其中复发36例(80.00%)、急性穿孔3例(6.67%)、大出血2例(4.44%)、黏膜异常增生4例(8.89%)。预后不良组CCL11水平为(1.28±0.31)ng/mL,高于预后良好组[(1.09±0.2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1,P=0.001)。血清CCL11预测UC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16(95%CI: 0.719~0.885)、1.20 ng/mL、75.56%、80.00%。见图2。
图2 血清CCL11预测UC患者预后的ROC曲线
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在年龄、性别、BMI、饮酒、肠切除术史、病变位置、IL-1β、IL-6、IL-15、CRP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中吸烟、肛周病变、基底浆细胞增多的占比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将吸烟(否=0,是=1)、肛周病变(无=0,有=1)、基底浆细胞增多(否=0,是=1)、红细胞沉降率(<13.28 mm/h=0,≥13.28 mm/h=1)、CCL11(<1.20 ng/mL=0,≥1.20 ng/mL=1)作为自变量,α入=0.05,α出=0.10,将UC患者预后情况作为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肛周病变、基底浆细胞增多、CCL11与U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表1 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
表2 影响UC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机体在生理状态下,肠道的弱炎性状态是维持肠道生理屏障及保证肠道免疫平衡的重要因素[11]。肠道固有免疫失衡及过度炎性反应是造成UC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12]。肠黏膜的免疫系统主要由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reg细胞等组成,正常情况下肠黏膜呈低免疫应答状态[13],受到外界刺激后,Th1、Th2及Th17等细胞在肠道大量合成、分泌,肠道低免疫应答状态被打破,导致炎性介质如IL-1、肿瘤坏死因子及核因子-κB在肠道积聚,进而造成黏膜液化、片段化,通透性增高,肠黏膜屏障被破坏,诱发UC的发生[14]。CCL11属于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家族,主要由肠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分泌,可与趋化因子受体3相结合,诱发一系列的肠道炎性反应[15]。此外,Th17细胞的分化可升高CCL11的表达水平[16]。由此推测,CCL11可能通过激发炎性反应,破坏肠道免疫平衡,参与UC的疾病进展,其具体病理生理机制需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结果显示,UC组患者血清CCL11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CCL11可能与UC的发生有关。改良Mayo评分为评估UC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严重。本研究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CCL11与改良Mayo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表明CCL11可能参与了UC的疾病进展。UC病情易反复发作,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的预后较差。本研究通过随访发现,约42.86%的UC患者预后不良,且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CCL1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提示检测血清CCL11可能有助于评估UC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血清CCL11预测UC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显示CCL11预测UC患者预后的AUC为0.816,大于0.800,表明CCL11预测UC患者预后的效能较高。为明确CCL11与UC患者预后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UC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显示肛周病变、基底浆细胞增多、CCL11与U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17]。虽然目前对于影响UC患者预后的因素仍无统一见解,但对UC患者进行更加密切的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血清CCL11与UC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检测血清CCL11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情况。本研究下一步将动态监测UC患者血清CCL11水平,并进行基础研究,分析CCL11影响UC患者预后的病理生理机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