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胃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且疗效及预后与肿瘤的转移、浸润密切相关[2]。胃癌的发生并不是由正常胃黏膜细胞直接转变为肿瘤细胞的,而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癌变的过程[3]。拓扑异构酶Ⅱα(TOP2A)又称旋转酶,参与了机体内基因复制、细胞增殖等过程[4]。研究显示,TOP2A在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5]。染色质重塑因子1(Rsf-1)位于11q13.5扩增基因,该位置包含EMSY、PAK1、CCND1及Rsf-1等多个候选致癌基因。既往研究显示,Rsf-1在头颈部、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肿瘤的恶性程度、治疗耐药性及预后不良等关系密切[6-7]。目前有关Rsf-1、TOP2A在胃癌中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观察了其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旨在为临床诊治、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收集湖北省肿瘤医院于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间存档的胃组织标本,包括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1例肠上皮化生、35例异型增生,另选择同期在本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5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距肿瘤组织>5 cm)标本。55例胃癌组织标本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8.67±11.32)岁;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标本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8.12±10.69)岁;31例肠上皮化生组织标本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7.96±11.34)岁;35例异型增生组织标本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8.36±11.47)岁。各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射、化学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标本、肠上皮化生组织标本、异型增生组织标本及胃癌组织标本和配对癌旁组织标本中的Rsf-1蛋白、TOP2A的表达情况。所有标本采用4 %甲醇溶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度为4 μm。采用Histostain-Plus试剂盒(购自上海起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照说明书步骤进行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由本院2位资深病理科医师在显微镜下对染色切片进行双盲观察。
观察记录各组标本的Rsf-1蛋白、TOP2A表达阳性率,并分析各组标本之间阳性率的差异,以及胃癌组织标本的阳性率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Rsf-1蛋白、TOP2A阳性判断依据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率。着色强度评分:未染色计0分,浅黄色计1分,棕黄色计2分,棕褐色计3分。对3个典型区域进行高倍(400倍)视野观察,计数150~200个细胞,阳性细胞率≤5%计0分,5%<阳性细胞率≤25%计1分,25%<阳性细胞率≤50%计2分,50%<阳性细胞率≤75%计3分,75%<阳性细胞率≤100%计4分。阳性细胞率评分×着色强度评分<3分为阴性,≥3分为阳性。
本研究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卡方检验。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胃癌组织相比较,癌旁组织、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肠上皮化生组织、异型增生组织的Rsf-1蛋白、TOP2A阳性率明显降低;与癌旁组织相比较,肠上皮化生组织、异型增生组织中的Rsf-1蛋白、TOP2A阳性率均明显升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癌旁组织的Rsf-1蛋白、TOP2A阳性率均低于异型增生组织,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胃癌组织中Rsf-1蛋白、TOP2A阳性率均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χ2=7.090,P=0.008;χ2=5.960,P=0.01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TNM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详见表2。
表1 Rsf-1蛋白、TOP2A在各组中阳性表达比较[例(%)]
注:与胃癌组织相比,a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bP<0.05;与异型增生组织相比,cP<0.05
表2 Rsf-1蛋白、TOP2A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例(%)
续表2 Rsf-1蛋白、TOP2A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例(%)
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Rsf-1蛋白、TOP2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9,P<0.05);Rsf-1蛋白、TOP2A在胃癌组织中的共阳性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χ2=7.689,P<0.05)。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多个步骤的复杂过程,多数学者认为癌前病变(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是胃癌发生、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8]。分子学机制包括抑癌基因失活、致癌基因激活等,使细胞增殖失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进而导致恶性转化。鉴于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本研究比较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肠上皮化生组织、异型增生组织、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Rsf-1蛋白、TOP2A表达水平,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Rsf-1位于细胞核内,是常见的扩增基因之一,可与人类蔗糖性非发酵蛋白2同源体(hSNF2H)相互作用,使细胞在基因生长信号和环境方面的调控异常而发生异常增生,导致肿瘤的发生。研究发现,Rsf-1在多种消化道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关系密切[9]。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的Rsf-1表达阳性率为72.7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在异型增生组织、肠上皮化生组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表达水平依次降低。提示Rsf-1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进展,且在此过程中扮演致癌基因的角色。本研究分析了Rsf-1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发现Rsf-1阳性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但有研究报道,Rsf-1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分化程度均有关[10]。本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类似,但又不完全一致,考虑可能与本研究的分组及样本量偏少有关。
DNA拓扑异构酶在正常、异常细胞中均广泛分布,具有核糖酸空间结构调节作用,且是实现核糖酸生理功能的关键酶。TOP2A是DNA拓扑异构酶的重要类型,分布于第17号染色体上,可通过控制DNA拓扑结构,在DNA的转录和复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乳腺导管癌中TOP2A基因异常发生率为20.49%,且与患者肿瘤组织分级、直径有关[11]。另有研究指出,TOP2A是影响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表达水平随表柔比星治疗效果的提升而降低[12]。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的TOP2A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7.2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而在异型增生组织、肠上皮化生组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依次降低,且TOP2A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这与林陈石[13]的研究结果相似,但该研究发现TOP2A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性别有关,与本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纳入条件(该研究为胃腺癌)不同有关。此外,本研究发现Rsf-1与TOP2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4-15]。
综上所述,Rsf-1、TOP2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高于癌旁组织和癌前病变组织,且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其检测有利于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进行评估,从而指导临床诊治。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仅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例数偏少,未能随访观察不同Rsf-1、TOP2A蛋白表达水平患者的预后,这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