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卢小林 (浙江缙云县人民医院 324100)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中暴露于含有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生物标本或培养物等,有可能传染上相应的疾病。为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我院自2006年开始执行检验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我院对28名检验人员进行体检,其中男12名,女16名;平均(36.0±2.5)岁;主任技师1名(3.6%),副主任技师2名(7.1%),主管技师14名(50.0%),检验师11名(39.3%)。体检时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如乙肝三系、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等作为必检项目。体检结果示HBsAg阳性4名,HBsAb阳性9名,余15名各项检验结果均为阴性。
1.2 职业防护措施
1.2.1 建立健康档案和被动免疫 建立健康档案,根据体检结果进行被动免疫并详细登记。对体检结果呈阴性的15名检验人员进行3次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乙肝疫苗)接种,余13名未进行疫苗注射。
1.2.2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的定义;血源性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识别不同类型的医疗废弃物;强化标准预防知识,处理血液、体液时的防护措施;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对锐器伤的警觉性。
1.2.3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 要求检验人员在接触病人待查标本时戴手套,对有可能造成喷溅的操作应戴防护眼镜或面罩,穿隔离衣等;设置锐器盒应以方便随时丢弃为原则,禁止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折毁锐利器具。检验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禁止参加有潜在血源性传染疾病病人的检验工作。
1.2.4 安全器材应用 提供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如手套、隔离衣等;提供安全注射用品,如真空采血试管、一次性采血针;提供废物安全处理系统,如锐利器械回收器。工作场所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缔造安全环境。
1.2.5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评估、职业暴露后的用药、报告和保密制度。如为针刺伤,现场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挤压刺伤部位,尽可能挤出血液,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常规消毒创面处理后包扎;若为皮肤黏膜暴露,反复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清洗即可。疑为HBsAg阳性、丙型肝炎(HCV)或HIV抗体阳性的血液职业暴露应建立登记汇报制度,并抽血液定期检验随访,必要时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或其他预防感染的药物。
1.3 结果 2008年3月对28名检验人员再次行健康体检,结果示HBsAg阳性4名,HBsAb阳性22名,余2名各项化验结果均呈阴性,表明两年来防护措施有效,未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
2.1 建立健康档案和被动免疫是职业暴露防护的基础 健康档案是职业暴露防护效果评判的硬性指标,其建立有利于职业安全的随访跟踪,可明确检验人员在职业暴露后有无实际感染。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接种乙肝疫苗是职业暴露的最佳预防措施。
2.2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和严格执行安全操作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有效措施 防护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传染性物质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以使机体避免疾病感染。病人血液、大小便和各种组织液都是潜在的感染源,经常接触有被传染的可能。据调查,医技人员的血液HBsAg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可见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很严峻。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医务人员缺编严重,经费紧张,医院感染管理薄弱,检验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规范培训,安全器材未能足够供应,职业安全存在隐患。医务人员对血源性感染危险认识不足而发生感染的相对危险度(OR)为2.0~2.7[2]。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对检验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增加医院感染知识,加强自身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充足的安全器材,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有效措施。
2.3 切实做好职业暴露后处理 尽管认真严格地进行防护,但由于病人躁动等原因,职业暴露仍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后防护补救措施处理不可忽视。基于基层医院受许多实际条件的限制,现场紧急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处理要简易可行,做到“手卫生”和伤口的消毒处理。
[1]卢国强,李雪宏,林海,等.医务人员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2):103-105.
[2]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