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园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时间:2024-07-29

李 娟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201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艺术领域教育中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民间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和传统医学等表现形式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与目标相得益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必须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地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并要“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因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有效结合,成为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

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社区,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该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强烈的民族民间性以及多样性,是一种“口头”的或“无形”的文化遗产。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一)丰富非遗文化内涵,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重视培育幼儿创新能力的今天,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对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中所蕴含的色彩、造型及技巧等审美内涵,与幼儿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纯真、自然、色彩鲜艳大胆等审美特点十分契合,且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常常会伴随着丰富的联想,不自觉地就会将自己的情感态度倾注到审美对象中,进而接受其带来的审美熏陶。因此,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很好地诠释非遗文化的内涵,更能让幼儿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感受美”的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传承非遗文化经典,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渗透非遗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根基性教育。传承非遗经典,可以让幼儿初步了解非遗文化的形式、特点与风格,在良好又健全的艺术氛围和环境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激发幼儿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传承非遗文化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幼儿园积极开展绘画、音乐与舞蹈等艺术教学活动,使幼儿从小接触我国传统的非遗文化,更加有利于培养幼儿“表现美”的能力,塑造其不俗的艺术气质。

(三)强化非遗文化教育,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重视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渗透非遗文化的方式来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不是纯粹地在现有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加入新成分,而主要是对原有教学活动的呈现。我们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把部分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同现实生活和非遗文化结合起来,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艺术教育的结合真正成为一个极具生活性的、趣味性的过程,进而提高幼儿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接受程度、激发幼儿对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逐步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长足发展。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分析

如今,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虽然大部分幼儿园的艺术教育都已开始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非遗传承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部门的忽视

实际上,幼儿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幼儿园更应在启蒙阶段就培养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避免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淡薄。但就目前来看,教育部门制定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计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等对幼儿园来说并不十分适用,导致幼儿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引。

(二)幼儿园本身缺乏相应的意识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幼儿园层面就需要加强传承意识,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利用的教育内容,强化其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教育价值。然而,目前大多数幼儿园都缺乏对幼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识,更没有比较系统、完整和具体的教学计划及园本课程等,只有比较零散的、偶发性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并不能切实起到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三)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

据调查,在幼儿园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教育价值有清晰认知的幼儿教师仅占29%,其他71%的教师则对相关内容缺乏详细的掌握。幼儿教师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认知,一定程度上也就阻碍了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即使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开展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活动价值和质量仍有待考究。

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少数民族的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占比非常高,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来说,幼儿园艺术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选择应该是非常广泛的。但据目前的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在进行幼儿园艺术教育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所欠缺。以羌族为例,羌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但由于当地教师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并不清晰和准确,幼儿园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时,教师面对如此复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往往感到手足无措。这导致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幼儿教师基本上是按已有范本内容进行,并没有真正地把羌族文化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比如手工艺技能、民族歌舞文化等融入到幼儿园艺术教育中。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来讲仍处于一个流于表面的尴尬境地,不管是教育部门、幼儿园还是幼儿教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存在着不同方面的不足与欠缺,要想真正做到更好地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教育是人类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当前,传承传统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种需求同样也体现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认识到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幼儿艺术教育传承非遗文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

1.精选适合幼儿的民族音乐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考虑如何合理传承的问题,更要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始终指向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更应以幼儿为主体,在传承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承民族音乐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共同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音乐种类繁多,每种民族音乐都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但并非每一种民族音乐都适合幼儿学习。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首先要进行内容筛选,着重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作品;其次要对筛选出的内容按照作品本身特点进行分类;再次要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来获知他们感兴趣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并加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月亮粑粑》《板凳打哒我的脚》《上山打老虎》等家喻户晓的民族歌谣以及传统的民族音乐《二泉映月》《梁祝》《十面埋伏》等,都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

2.通过游戏活动实施音乐教育

在幼儿园中,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形式,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做到把游戏作为实施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游戏中对民族音乐产生积极情感。在幼儿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仅仅把学习民族音乐的技巧及表演形式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无疑会扼杀幼儿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更无法做到使幼儿从心底萌发传承意识。因此,让幼儿在轻松适宜的环境中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才更为重要。例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新昌调腔”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帮腔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视听感受和审美冲击。但“新昌调腔”对嗓音的要求极高,调腔所反映的内容也非幼儿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新昌幼儿园就采取了寓调腔于游戏中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更好地传承了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幼儿园结合幼儿爱模仿以及喜爱角色游戏的特点,将调腔的一些教学难点巧妙地与幼儿的游戏相结合。比如,由幼儿来扮演调腔中所表现的人物,让他们换上人物所对应的服饰,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幼儿就在愉快的游戏中大大提高了感受调腔、理解调腔与表现调腔的能力,“新昌调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3.提升幼儿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

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决定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需要的就是加强幼儿教师的师资建设。培养幼儿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不仅仅是提高教师关于民族音乐的专业知识以及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对民族音乐的领会和感悟。在教学活动中,要想让幼儿对民族音乐有愉快的体验,使幼儿在内心深处萌发传承意识,必须要加强教师对民族音乐的正确理解和体会。只有提升幼儿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才能推动幼儿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

(二)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传承传统美术

1.注重传统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运用

环境的创设是传承传统美术的重要方式。江西省艺术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就如一本传统美术的立体教科书,墙壁上贴满了师生共同完成的各种传统美术作品,班级中摆满了手工制作的各种传统花样的帽子、腰带,还有用超轻黏土捏出的戏剧人物、用卡纸拼贴出的戏剧脸谱、用废旧物品制作出的传统工具;故事墙上“老鼠嫁女”的大幅绘画作品中角色形象活灵活现;戏剧屏风上的经典剧目人物造型让人大开眼界;风景墙角富有湖湘特色的“岳麓书院”“火宫殿”建筑物剪贴画逼真得让人想要上前一探究竟。

为幼儿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能够使幼儿随时得到最佳的知识启迪和情感体验。

2.将传统美术引入幼儿园课程之中

要想让幼儿从内心深处真正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将传统美术引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去,贯彻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才是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传承传统美术的关键所在。从美术教育入手,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传统美术,设定课程和教法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传统美术知识及技能,使他们在幼儿时期通过传统美术来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的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地帮助幼儿获得对传统美术的认知,这样才能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非遗文化传承者。

将传统美术引入幼儿园课程中,除了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之外,还可以通过幼儿艺术节等方式来展示艺术教育成果。例如,湖南省文化厅艺术幼儿园的艺术节,在艺术节的准备过程中就将传统美术贯穿到了幼儿的生活之中,幼儿通过多种表现形式诠释传统美术的丰富内涵,各类活动环节都透着浓厚的艺术氛围。从最初简单的幼儿艺术活动展示与评选,到独特的湖湘文化艺术启蒙与传承;从富有中华特色的传统书法展示,到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民间剪纸展示,都将湖南的本土文化和地域特点通过幼儿的美术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幼儿园艺术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保持中国文化多样性就取决于文化的拥有者和传承者将它代代相传的能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该以更大的比例融入到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去,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根于幼儿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蕴与魅力,是幼儿园艺术教育努力的方向,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儿童意识”培养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