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郭志云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2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规划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政策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维——美学研究,也必然深受影响。尤其是在国际美学一派欣欣向荣发展前景的映衬下,中国当代美学的相对沉寂与发展孱弱的尴尬困境亟待破解。深入探讨五大发展理念政策背景下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文化使命,全面分析在此政策背景下美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以实践品格来分析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新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事实,已雄辩地证明了思想理念对于事物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尤其是五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提出,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成了前进的必由之路,这就更需要首先在思想理念层面上进行有效调整。五大发展理念的应运而生,适逢其时。这五大发展理念既关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也统摄政治文化层面的改革创新,是对已有历史经验的全面深刻总结,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念的中国化创新,对于包括美学研究在内的中国文化建设正在产生并将持续深化其深刻影响。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对“十二五”期间伟大历史成就的梳理和总结,更是对“十三五”的宏伟蓝图的展望和描绘。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绝对不是五个词语的简单堆叠,而是一个起承转合的重要历史节点的必然选择。解决当前中国出现的问题离不开五大发展理念,应对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瓶颈和障碍离不开五大发展理念;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更是离不开五大发展理念。在庆祝建党95 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可以说,将“文化自信”纳入到未来发展的“中国方案”,是党中央深谋远虑的有力举措。从对传统文化的持续推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践行,其背后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软实力持续的高度重视,也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为解决中国当前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五大发展理念同样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和追求目标。文化建设只有做到创新发展,才能够提升核心竞争力、焕发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以及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只有做到协调发展才能有效避免发展过程中包括古今、中外等层面的矛盾和冲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发展;只有做到绿色发展,才能够构建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避免遁入文化沙漠、文化泛滥等误区;只有做到开放发展,才能够充分吸收西方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兼收并蓄、中西融合,既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只有做到共享发展,才能保障文化发展的成果人人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局面的构筑,力避文化层面上的霸权主义或者分配不公平等现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2]全面、科学的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离不开五大发展理念的有力导向,决定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着力点。
2.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文化使命
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当代中国美学逐渐集成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等多维的理论资源,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历史成就。但是,由于古今、中西简易杂糅而带来的羁绊,使得中国当代美学一直都“带病前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当代中国美学病态发展的弊端逐渐暴露,西方美学话语体系的生搬硬套、市场经济的泛审美趋向以及美学研究理论体系的不健全等问题使得其身陷囹圄。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整个社会的深刻转型,带来了人们观念上的变化甚至扭曲,消费语境之下的审美,粗制滥造、病态百出。这种由社会转型带来的审美转向,已成为当前美学研究者们聚焦的热点。美学领域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也已经逐渐进入到了理论研究者的反思视域。
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政策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消费语境带来的审美转向,是当代美学走出困境的重要前提,也是美学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必须肩负的重要任务。商业化时代里,泛审美的阵营如雨后春笋般,鳞次栉比,就好像当年纯审美时代的百家争鸣一样,众声喧哗。在时移世易的前提下,任何试图从泛审美重新回到纯审美的努力,都将是无功而返的。只有做到理性看待,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调和,才是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最为靠谱的目标预设。因此,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文化使命就是以理论体系和舆论导向来维持泛审美与审美之间的张力平衡。而五大发展理念的政策背景,无疑为当前的美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庇护所,指明了研究的方向、思路和着力点,也为随后的美学研究成果设定了衡量标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需要美学研究重新绘就当下研究的问题图谱,重构本土美学的民族自信,同时为现代社会提炼出可供培育的生动全面的审美范式,从而恢复那些已经或者正在被商品潮流所掩盖的人文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跨国资本化的语境中,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面临着来自于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3]缺乏先进理论指引的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在西方话语体系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夹缝中,似乎一时间找不到继续前行的方向和动力,新的有创见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乏善可陈。不过,随着引领中国社会新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也将迎来走出困境、整体突围、再创辉煌的绝佳时期,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个学科,美学研究在中国才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并不阔绰的历史场域,美学研究成效不俗,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的当代美学研究堪称辉煌。当然,距离***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仍有差距。这种差距与不自信,一方面是美学话语西方中心主义的强势压迫,另一方面则在于中国本土美学“这种审美意识还没有达到上升为思辨理论的地步”,[4]民族特色的美学话语体系尚待建构。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古代文明发展绵延不绝的唯一范本,经由近代的断裂式发展,却仿佛找不到根与源,找不回那种该有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地域、种族等差异导致的美学观念上的差别,反而成了传承创新最大的障碍。破解诸如此类的难题,首当其冲需要有一种新的理论视野、新的思维方法。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既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出一条健康发展的路向,也为疲软的世界经济社会进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理念即是一种创新,将其对外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步骤,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一种尝试,更是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由是观之,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出现与介入,必然为美学研究的传承创新提供必要的自信、勇气和动力。
理念既是思路,也是方法。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理论误区是明显的,不论是委身哲学的哲学方法论,还是实用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其机械套用、简单粗暴使得美学研究往往陷入主客观讨论、科学定量分析等陷阱。美学研究的自足性呼唤新的美学研究方法的出现,以实现自我的拯救与重生。因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思路,我国美学研究也应以民族美学自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在方法论上充分做到思路创新,协调整合,绿色健康,对外开放,成果共享。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理论先置,进行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重构,必然要求回到民族丰厚的历史现场,回到民族自身的审美意识,对传统美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扬弃,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重感悟的体验意识、人文情调等古典美学的丰厚资源作为美学研究的源头活水。
在为五大发展理念政策背景下美学研究的光明前景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应以更加冷静审慎态度,充分考量美学研究即将面临的全新挑战。且不论西方美学理论的肆意冲决下,我国传统文化秩序已是分崩离析,审美经验日益陷落的窘境愈演愈烈,而西方美学的强势话语正以更加猛烈的姿态抢占美学研究的理论阵地,“开始呼唤美学的危机”[5]绝非盛世危言。美是一种体验,传统美学意识重体验的观念和做法无可厚非,而盲人摸象对于整体认知的启发同样发人深省,可见,不论是民族特色的审美研究范式,还是西方哲思式的思辨美学,都有其明显的长处和不可避免的短板。决定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进程的因素有许多,其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艺术与审美实践的发展以及美学研究自身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四大向力”。[6]多元并立的发展格局下,美学研究如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导引下走出深陷的理论困局,需要整体研究范式的深度转型。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陷入发展僵局另一个原因在于研究与运用、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近代中国拿来主义式的问题处理方式,深刻影响着包括美学研究在内的现代文化发展。美是属于全人类的,西方美学理论有其特殊性和一般性,用以建构中国现代美学话语体系,有其独特优势,这一点从现当代美学研究的既有实绩可见一斑。然而,由于消化吸收的不完备,导致中西不调和、理论实践脱节等重大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建构民族自身美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创新、开放的理论先导下,美学研究如何能够做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使研究的成果真正实现与创作者共享、与全体人民共享,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理论课题。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但其预设的目标和衡量的标尺也将真正考验美学研究者的理论创新能力和实际研究能力。试想一下,如果在五大发展理念导引之下建构起来的美学理论体系仍然缺乏“解释的有效性”,[7]那么当所有的梦幻虚假的“美学泡沫”[8]一旦破灭,美学的发展或将穷途末路。
五大发展理念虽然名义上是理念,但其掐准了发展的几大命门。创新解决发展驱动力的直接难题;协调破解整体结构失衡的问题;绿色直面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状况;开放致力于解决发展过程中内外联动的难题;共享则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解决发展的不均衡、不公正问题。置身于这样的政策背景之下,美学研究新发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突破”,[9]如何紧抓机遇、破解挑战成了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深度转型无法绕过的成长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1]几年来,中国社会着手进行全方位的大换血,经济、政治、军事等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以此为对照,已然陷入桎梏的美学研究同样必须破旧立新,才能扭转乾坤,改变困境状态。美学理论研究不应盲目追随西方、舍本逐末,而应立足国情、以本民族现实为基础,而不是简单套用、挪用西方的美学观念去抽象谈论美的问题;要避免落入对西方美学简单“复读”的惯性思维,注重发挥民族诗性美学的特长,做到“以我为主”。简而言之,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发挥民族美学之所长,充分展现诗性智慧的美学形态。
当然,美学研究回归本土、回归传统,并不意味着由“西方中心论”又陷入到“自我中心主义”的偏执。近代以来的世界文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对外开放与向外输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开放理念的引领下,任何固步自封或者唯我独尊的狭隘都将被时代淘汰。改变旧有的研究格局,绝非另起炉灶,而必须审时度势,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毕竟,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需要西方美学话语的吸收与借鉴。感性体验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优势,而理性的思辨则是西方以哲学方法论为视角的美学话语的长处。中国的本土美学要实现现代转型、确立自身在世界美学之林的地位,必然要有一个理论话语输出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以开放的理念实行“拿来主义”,逐步建构起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话语体系。同时,应注重打捞业已失落的中国审美经验,力促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构建起富有特色和优势的话语体系。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绿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12]从这个意义上,绿色发展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衡量标准。五大发展理念中强调的绿色发展,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是相呼应的。美学研究方面对于绿色健康发展的强调,在这几年已经渐渐有了尝试,生态美学的提出和运用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证。因应五大发展理念的新时局,将绿色发展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路向和精神标签便成了理所应当。只有实现生态与美学研究之间的深度融合,美学研究的绿色发展才真正有方可循。就目前而言,美学研究的绿色健康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例如将美学视为简单机械的思维方法、简单粗暴套用西方理论话语的短视、市场经济的泡沫美学等,都警醒着我们不断调整美学研究的思路与范式,以增强美学研究的生命力,激活美学长远发展的动力。
与此同时,美学研究的健康繁荣还需要从整体协调的角度来整合当前美学研究领域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就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美学研究存在包括地区不均、古今不协调、中西不调和等种种失衡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美学研究者充分认清形势,集中力量补短板,才能不断拓展美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在西方文明和话语方式遭遇挑战的今天,从东方文明找寻治病良方的呼声已经振聋发聩。因而,从整个人类共同发展的意义上来看,中西美学之间的对话与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对话本身即是双方独特性意义的空间敞开,也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相通性。而对话所拥有的各自表达的话语权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整合二者之间的理论和实践优势,实现互补。当代美学研究遵循协调发展的理念,就必须在美学研究的古今、中西、地区发展等不平衡处找准切入点,注重理清其问题的根源所在,聚焦结构性改革,逐步提升美学研究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3.以平等共享为目标,推动美学研究以人为本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3]这就意味着发展绝非局限于自身,而应具有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五大发展理念所强调的共享理念,除了蕴含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之外,还强化了与世界共享发展思路、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的全新维度。身负文化使命的美学研究,其发展同样要有相应的共享目标预设。中国美学研究自草创时期就烙下了硬伤,过分依赖西方思辨式的话语导致了美学与市井大众的距离越来越大,逐渐呈现了“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窘迫景态,高高在上的美学研究实绩仿佛空中楼阁,表面看来风风火火,实则十分空洞,索然无味,距离“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共享发展的强调更是背道而驰。
就目前而言,美学研究呐喊式的众声喧哗局面应尽快改变。美学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人人平等共享的。虽然学界不时出现了对美学日常生活化、主观化偏向的质疑,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美学的未来应该是逐步走入大众的。审美如果脱离了生活,脱离了普通人生,一味地追求理性却是拗口的哲思,让本就是舶来品的西方美学话语长期盘踞我们传统追求诗性的感性审美,那么,美学很快会因水土不服而变得不伦不类。事实上,不论是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研究的目的都应该是既指向认识,更指向体验的,只有做到对传统感性美学的真正回归,才能够真正与现实接轨。这就意味着,美学研究应做到以人为本。尤其是在强调“文化强国”的今天,美学研究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应该被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应该加强美学研究成果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民众共享美学研究的前沿。毕竟,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个性,而个性离不开美育。当代美学研究应该在育人方面有更多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美学研究以人为本的学科坚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