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于凌云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众多创新型企业逐步体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这一变化对高校创新技术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加快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外在要求。在我国目前推行综合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及举国上下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客”一词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应用技术型高校如何利用职业性、专业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等特点,探索和实施适合自身发展的创客教育路径成为挑战。应用技术型高校开始主动加强对接产业界,加强产教融合,集聚校内外各种优质共享资源向教育职业化转变,积极培养“创客”型人才,从而引发教学方式变革并催生了新的教育形式——创客教育。
创客(Maker)原指那些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把具备相当技术挑战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目前学界和高校正逐步将创客概念抽象化,将创客引申为一类人群、一种特质、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创客基于发现问题进行学习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最终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的核心特征,深度参与创造、运营和维护的过程,从而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开创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本质是引导学生找到一种创造价值的思维和方法,不是学如何“创业”,而是学如何创造“价值”;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1]它将创新和创业的理念相融合,以创新为基础,以创业为载体,使创新和创业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目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客教育继承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支持学生“基于创造的学习”,是一项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新时代的高新技术,秉承“自由、创新、开放和体验”的教学理念,以“创造中学”的模式和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新型教育模式,[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实践能力,为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综合素质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目前“双创”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创新创业方法及知识体系教育、缺乏资金支持、缺乏创新创业动手和实战的有效指导、缺乏双创技能和主要作品等。应用技术型高校创客教育的特征有:
1.创新性。创客教育融入创新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知识的兴趣。学生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有勇于尝试的冲动,有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的兴趣和欲望。培养的创客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交往协调能力。
2.实践性。创客教育融入STEAM教育的理念,注重实践,注重动手,注重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实现创意的工具和实力。创客实践是“玩”出来的,通过放松、惬意、自由的状态,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进行实践,并与他人一起做有意义的分享。通过带入式的设计思维课,了解创业项目的开展方式,在游戏中学习,广泛接触科技知识,并能用科技手段去设计一款作品,并完整地讲出作品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商业思维的能力。
3.分享性。创客教育融入社交分享的理念,注重人人参与、互相启发、友爱互助,有利于学生跨专业、跨年级互动,分享科技创新的乐趣。
祝智庭教授认为,广义上创客教育应是以培育大众创客精神为导向的教育形态,狭义上的创客教育则应是一种以培养学习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者的创客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3]创客教育包括创客有关的教育、创客进行的教育和成为创客的教育几个方面,不同于线下课堂,非创新实践项目,也非专业化的教学课程,更贴近于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创客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学中做”思想,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小组化教学、翻转教学等教学方式达到探究、体验、实验和验证的学习效果。[4]创客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需要动手实践、亲身参与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认知、理解、掌握和创造,将自己的创新想法作品化。
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工匠精神,是对自己的产品有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完美极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特质的培养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依靠言传身教的自然传承,体现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创作主题,在创作过程中与同伴一起协作完成或独立完成,在创客空间中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交流,尽情绽放创作的天性,与团队中其他同伴进行交流协作、分享经验,与教学实践环境中各种学习资源不断呼应,解决创新创造过程中的问题。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创客教育开展秉承了“创新、实践、分享”的创客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学生创客为中心,以创客空间为载体,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助跑区,提升高校对社会创新创业的辐射能力。
结合社会需求和办学定位,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以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重点,强调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实现应用技术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坚持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坚持个性发展的培养原则,构建专创融合的教学体系,采用注重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模块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生”——“创客”——“创新人才”的创客教育人才教育路径(见图1)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技术发展自我、改变世界,对接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片段,创新产生创客项目并进行低成本科学孵化,降低从创意到商业成果落地的风险,提升综合效益。最终实现产品、技术、理念的一系列创新要求。为了保障学生基础专业知识能力,同时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应用技术型高校可以采用“全周期3+1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见表1)。
表1 全周期3+1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技术型高校创客教育应遵循全周期培养的思路,将创客教育从产业资源保障规划、专创融合课程规划、专创融合实践规划到资金和政策保障规划等几个不同层次进行整体规划,同时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顺序安排不同种类的教育主题。产业资源保障规划按照如下途径进行训练:企业大咖校园讲座、沙龙、直播课堂、互动社区;知名企业实战课程、知名企业创新实验室、知名企业科研课题、知名企业工程中心;知名企业创新大赛、大企业就业实习;国内外创业孵化资源(专利、渠道、客户、资金、网络等)。专创融合课程规划按照如下途径进行训练:创新创业及前沿科技通识课程;前沿科技及互联网+、科技创新与创业学程课程;前沿科技及互联网+专业学历教育、国际创新夏令营;国际双硕士培养计划等。专创融合实践规划按照如下途径进行训练:体验式跨学科创客实践;体验式跨学科创客实践;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型企业孵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资金和政策保障规划按照如下途径进行训练:教育教学经费、校内竞赛奖励基金、国家及省校科研创新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意创新培育基金;科研团队引导基金、社会公益与风投基金;开放实验室、科研成果孵化平台、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
在大一至大三开启面向全校的创业必修课
图1 创客教育人才培养路线图
应用技术型高校创客教育人才是学生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互联网+环境下的行业应用场景,形成专业型、创新型、开拓型的产业人才。在具备动态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识别和抓住创新机会的能力,了解新形势下的创新方法、创业过程,能利用专业知识和创客思维形成创意设计,从事创新性工作。创客人才必须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实践知识的动手能力,充分了解创新创业思维及实践能力,深刻理解本专业领域业务的基本流程,能够将新技术知识与本专业紧密联系结合,善于解决创客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应解决方案,程和创业教育育成模块课程(包含:创业启蒙、创业实训、创业实战三阶段的课程体系),在大四最后一年,通过校内遴选招生,开展以精益创业方法论、创客实践工坊强化理论与动手实操并存的课程体系,通过商科创业教育课程(如融资、财管、团队建设等课程)及专创融合的课程实现大学生产生创业成果的可能。整体教学组织与安排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通过校内创业课程自建+引入优质外部课程构建丰富完整的教学体系,加强创客人才的培养和孵化。同时积极鼓励校企双方组建校企共建特色班,引入校企合作进行课程的授课教学、管理与运营,完成部分教学内容、小学期与实训的全过程。
高校创客空间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创新环境和设备条件,通过学习前沿新技术,交流新思想,拓展新思维,实践新创意的方式推动学生创客思维和能力的培养。[5]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创客空间建设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将空间建设与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从学校顶层设计统筹考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借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和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机遇,依托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双创项目,打造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利用学校图书馆、工程训练中心、各学院开放实验室等场地分区域、分功能建设应用型创客空间。在创客空间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对接地方产业发展趋势,从中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组织运行方式上,要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平台进行组织,在资源交流和分享上发挥引导作用,主动提供线上资源,如校园的多媒体论坛、博客、校园社区等;在资源共享机制上,利用创客空间提供的丰富资源(创客教育相关的信息资源、先进仪器设备、软件资源与工具、新材料与新技术、创客导师资源等)实现学生间的协作联动。通过建设应用型创客空间强化教育实践,促进相关学科理论和应用发展,学生相互学习并建立新型人际关系,通过整合专业技术、艺术设计及科学管理的知识,在参与创客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创造新产品。
我国开展创客教育的时间比较晚,成熟的创客课程的科学体系还没有形成,在课程教材的选择、课程开设形式、授课内容、创客教育实训平台的建设、创客实践的开展等缺乏专业指导,与创业实践者、创业指导专家等专业人士沟通的渠道不够畅通。创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创客课程体系,建设系列应用型创客课程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进行创客教育的基础保障,也是未来创客教育改革的趋势。
应用型创客课程体系是在学校现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创客教育课程,通过整合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甄别筛选STEAM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业方法等作为公共选修课,创建创客教育专项学程。
在创客教育专项学程设置上,采取以创造类、创新类、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类为主体的课程设置,淡化学科专业之间界限,鼓励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在创客课程目标上,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指标,突出知识的获取与应用、实践动手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6]在创客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上,增加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具体要求,融入自由发挥、开放共享的价值追求;在创客课程课程内容上,注重问题启发与引导,融入更贴近现实的生活化内容,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对学生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利用新技术创新式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创客课程实施上,强化动手实践安排,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利用项目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内化学科知识、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创客课程评价上,考虑不同学科专业的内在特性与规律,将学生的知识运用掌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考核指标,以成果转化为导向,通过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指定的方向进行探究和发展,促使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造。
改革创客教育相关制度。修订学籍管理办法,为创业学生实行更灵活弹性学制。修订教学大纲管理办法,将创客教育融入各教学环节,允许在部分课程实践、实习环节中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设计创客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创新创业成果与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对于有较强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学生,可以用创客活动充抵专业选修课程学分,鼓励学生投入精力到创新创业中。制定教师研修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学习相关创客教育知识,参加创客教学的研讨会议,掌握创客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流程,形成相互探讨的风气,为创客教学出谋划策,促进大学生创客学习的快速发展。
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共同推进创客教育落实。教务处牵头统筹全校创客教育工作,负责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创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创客教学团队建设、双创项目训练计划实施等工作;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创新创业课程组织与实施、创新实验班组织与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创客空间建设和学科竞赛组织等工作;学生工作处负责创新创业学生奖学金的评审与发放、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的评选与表彰;团委主要负责创新创业讲堂举办、创新创业社团培育、创客文化建设;科研处负责教师及学生团队科技成果产业化;产教融合部门负责大学生创业公司的市场化及产业项目对接。
专业建设优化升级,教学模式融合增效,师资队伍重构提升,以内容、模式和师资三要素作为抓手,改变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脱节现状以及将创客教育陷入传统教育模式的误区,按照不同专业特点设计创客课程内容,将创客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学习、科研、实践实训、实习等环节,从而推动专创融合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开展个性化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创新思维。[7]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在线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创客教育的新模式,为创客教育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发展物理空间外的“互联网+”下的创客教育环境,利用内含网络学习空间和师生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共享资源、交流研讨、协作互助,最终积极主动地创造作品和分享作品。利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动的去学习和接受知识,引导大学生走向创新,从而激发创新。课程内容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学习处理真实情境下会遇到的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强化校本创客教育内容建设,以校内科研实验资源和产业研究平台为基础,挖掘产业需求,对接科研成果转化,引入产业资源,建设创客创新实践平台、互联网+技能创新实训平台、创客项目实训孵化平台、双创人才实训平台等。[8]形成结合产业需求真实问题,激发学生创意,再结合专业学习,掌握互联网+技能,了解行业应用场景,专创融合,培养懂本专业知识同时了解互联网+应用场景的创新型人才。
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群体,通过创客教育建设创客创意实践平台或实验室,激发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形成专业创客人才。通过互联网+专业校企合作,引进优秀的企业技术和管理师资,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及营销等前沿科技“互联网+”实验室及共建专业,培育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作品和商业模式。构设创新实训项目孵化平台,以精益创业实践平台形态落地,打通成果服务产业最后一公里,将项目辅导与项目成果落地一体化结合,大赛辅导常态化。培养学生建构最小化可行性产品设计,快速验证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学生专业知识结合商业思考,使产品更好对接市场提升创业就业力。
创客教育是在我国目前推行综合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和举国上下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客+教育”跨界融合而催生的教育创新。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外在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大范围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对创新型、技术技能型、高科技、产业链前沿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创客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技术型高校高度贴合,创客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将想法变为现实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高校创客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现有培养体系下的改进和深化,如何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及完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摸索和改进,从而培养的创客人才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参考文献:
[1]吕爽,罗二敏,王樱琳.校企合作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J].中国市场,2015,(4).
[2]王佑镁,钱凯丽,华佳钰,郭静.触摸真实的学习:迈向一种新的创客教育文化: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7,(2).
[3]万力勇,康翠萍.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6,(4).
[4]胡甜,熊才平,葛军,张越.具身认知视域下创客教育的理念本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
[5]陈永霖,金伟琼.中美高校创客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6]李博,汪基德.国内创客教育研究现状评述:基于CNKI的数据分析[J].数字教育,2017,(2).
[7]崔伟,陈炜.新常态下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4).
[8]郑燕林,李卢.一培育实践智慧:创客教育的本质目标与实施策略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