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 成 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和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农机工业发展成为世界农机装备生产大国。然而,我国农机化的短板弱项依然十分突出,农机装备供给存在着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十四五”时期,注定是一场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的攻坚战。
“十三五”末数据表明,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5%,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分别达到97%、90%和84%。创建了614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果菜茶机械化稳步发展。基于北斗、5G的无人驾驶农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智能农机进军生产一线,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智能农机技术,覆盖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全程生产环节,一项小麦生产全程智能化技术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用工减少 25%,节水 20%,农药减少30%,燃油消耗节约 10%,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节省劳动力和资源,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向农机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十四五”新时期,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1.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所需大型高端装备供给不足,竞争异常激烈。如果说“无机可用”已基本得到解决,那么,“有好机用”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农机化发展面临的重点追求。《“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这些短板弱项的存在,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不均衡很严重。尤其在大型高端联合复式作业农机装备的供给方面,自主品牌的质量水平差距不小,无故障工作时间、适用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2.小型特种农机具制造门槛过低,智能化发展缓慢。我国丘陵山地较多,承担着粮食、水果、经济作物的农业生产任务。然而,适合丘陵山区的农机具生产,大企业没有兴趣进入,多由小微企业生产,制造门槛过低,部分还停留在作坊式阶段,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虽然有部分IT界、新一代创业者投入无人机、插秧机等生产领域,但传统的耕种收机具依然缺少新资本进入,至于智能化道路还非常遥远。
3.农机农艺融合老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新矛盾还不断产恒。农机农艺融合问题老生常谈,需要在品种选育、栽培制度、种养方式、产后加工方面,加强与机械化生产的有机融合。但现实是,农业各行业间长期以来就是各干各的,资源不共享、技术不融合、信息不流通,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2019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以来,多数地方完成了农业大融合,农业农机共扛一面旗帜,但多年养成的办事风格不可能一夜之间得到改善,似乎仍是各敲各的鼓。由此可见,农机农艺融合不仅是一个历史课题,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4.设施农业等新兴领域专用机械供给不足,综合智能装备发展滞后。随着设施农业、智能养殖等机械化加快发展,农机装备大量应用了人工智能、智能感知等新技术,在特种蔬菜、水果栽培、畜禽繁殖育种等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其管理、收获、包装以及畜产品采集、装运、储存等环节,均实现了智能化精准管理。这是一个多行业交叉融合的产业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发展完善。
1.传统种植业机械需要提质升级。对于传统种植业农业装备来说,需要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对接,协同攻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子信息等“卡脖子”问题。零部件与整机企业要“主配牵手”,共同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这应是“十四五”时期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农机工业的创新需要上下游产业联合攻关、融合创新,如金属材料、加工工艺、智能控制等。
2.人工智能感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畜牧业等新兴农机化领域,人工智能、感知信息处理技术或是无法避开的关键技术。展望未来,尤其在蔬菜、水果类收获环节,成熟度分析、软硬度感知,都离不开智能、视觉、触觉感知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保证精准收获和产品完整度。在现代畜牧养殖业方面,实现精准饲喂、蛋类收集和粪污处理,也离不开人工智能、智能感知等信息技术的支撑。
3.全地形传动与行走系统。对于丘陵、山地、小地块农机化来说,这类农机设备关键是如何解决适合地形的传动与行走系统,解决现有农机设备普遍存在的作业效率差和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4.智慧农业需要农机智能化优先发展。在智慧农业发展中,农机装备需要不断借鉴融合其他行业技术成果,农机作业要同时完成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未来的动物福利养殖,需要集成跨行业技术融合才能实现。可以进一步预见的是,随着农机装备不断升级,具备智能设计、规划功能的农机设备也呼之欲出,国外具备设计功能的园林机械已经进入市场,能够自动完成树木、灌木、草坪等艺术造型剪栽作业;作物的套种间种等有利于土壤改善的生产模式,亦需要具备自动规划设计类的农机装备的技术支撑。因此,应加强多行业之间的人才汇聚和技术融合,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5.智能机器人或机械臂加快落地应用。有观点认为,农机装备智能化的方向就是农业机器人。近年来,我国智能机器人、机械臂的研发创新快速发展,也有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成功案例。伴随着“十四五”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在脆嫩、多汁、高附加值的蔬菜类,鲜嫩、大型水果类,以及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具备机器人、智能机械臂功能农机装备市场前景一片广阔。
1.国家引导。科技进步,离不开国家政策引导或国家主导,如国家“863计划”战略,就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当然,科技进步也离不开市场经济,需要风险投资等市场要素。其中,最关键的是引导性和前瞻性的结合。在“十四五”农机化发展规划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前瞻性和主体地位。
2.政策支持。已经实施18年之久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仅仅是提供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对行业从业者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促进。国家支持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不妨再全方位更多元化一些,如在科技政策、税收优惠、投融资等方面,可以单独列支农机化发展。
3.多方投入。在农机化快速发展中,也吸引了专注于农业风险的投资基金、投行以及证券市场融资等社会资本参与农机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多元社会力量,形成多方投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农机化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投资问题。
4.加强服务。现阶段的农机维保服务水平与现实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实时性、精准性达不到用户需求,这也是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整体质量、用户感受比较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后,相关农机服务部门基本取消或即将取消,农机服务基本依靠市场化完成。改革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发挥数量庞大的存量专业人才作用,目前未见很好办法和解决机制。应充分调动原体制内农机专业服务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健全农机服务市场。
5.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农机企业很难引进到高端人才,自我培养跟不上市场发展,尤其是整机设计、工艺材料、前瞻研发、高端服务等领域服务人才缺乏,制约着农机装备的创新和发展。人才引进培养,需要企业改变机制,更需要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一方面,可以尝试融合协作,实现人才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农机企业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保障人才队伍稳定,本身也非常重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