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四化四机制”创新发展的思考——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时间:2024-07-29

钮雪林

(苏州市职业大学 党委,江苏 苏州 215104)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生机勃发,第四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中国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区块链等数字产业经济蓬勃发展,在世界经济舞台大显身手。在这样的大变革、大发展的背景下,承担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与形势发展、任务要求相适配的人才培养对策,特别要从培养人才的专业建设入手,进行多方面的融合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1]。

1 苏州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将数字经济定义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提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3]由此可见,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数据资源为重要生产要素、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全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将发挥重要推进作用。

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前者主要指数字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带动诸如人工智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后者主要指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交叉融合、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2020年江苏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3%,位居全国第二。2021年1月,苏州市召开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会,发布了《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6 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6%。该计划提出“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争当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城市标杆;主攻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要素化,争当全国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城市标杆;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数字科创中心、数字智造中心和数字文旅中心,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4]。

2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孕育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同时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贸易、数字金融、数字文旅等创新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数字信息技术类专业及传统专业均带来了挑战,挑战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

在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中,技术更新速度和产业周期大幅度缩短,新兴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而高职院校课程内容滞后于企业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无法与行业发展同步;实验实训环节开设不足,教学实训设备跟不上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难以扎实推进,借助企业资源开展实践实习环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部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无法体现时代变化,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2.2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契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岗位需求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公布的信息,多数社会新增职位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标志着未来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将诞生更多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数字能力也将成为劳动力的必备技能之一[5]。面对需要更多具有数字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现有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专业还未做好准备。传统专业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专业技能和数字技术未能有效结合,暂时不能应对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要求。培养的学生数字处理能力不足,尚不能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岗位需求。

2.3 专业间缺乏跨界融合与渗透

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有效地增加了“管理半径”,使企业有可能减少管理层级,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对基层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虽已开展专业群建设,但专业间缺乏跨界融合、渗透。专业群的构建仍存在从学校、教师内部视角进行“组群”,或沿用普通高校学科化的“组群”思路,因而使学校专业“组群”脱离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及服务于生产一体化”[6]的职业要求。

2.4 专业建设缺乏监督考核和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对接上[7]。如何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做好专业规划,合理增设新专业、淘汰旧专业成为高职院校的挑战。数字经济背景下,依托大数据技术,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精确考核各专业教学情况,为专业优化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建设格局,已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3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创新发展的思考

为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重大机遇与挑战,苏州市职业大学提出“四化四机制”创新发展思路,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改造为重点,拓宽学生知识技能边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1 专业调整协同化,建立数字产业发展对接机制

在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布局,必须因时而谋、因事而动、因势而新,紧密对接地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实行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协同化。为此,近几年,对接苏州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领域,苏州市职业大学新增的16个新专业中,有10个涉及数字经济方面的“新工科”专业,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技术等,并培养和引进了一批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投入数千万元建设了一批配套的实验实训室。未来,学校将瞄准苏州建设的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的十大优势产业链,深化对接苏州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数字科创中心、数字智造中心和数字文旅中心[4],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相关新专业的设置,并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归并、升级改造、融合转型,进一步完善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等专业集群建设;同时,学校将筹建智能制造等一批新的二级学院,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拓展更好地对接起来,形成与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专业升级创新的整体格局。

3.2 专业改造数字化,建立专业持续创新机制

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全面覆盖、分步推进。学校制订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的总体方案,明确所有专业都要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同时要有计划分步骤推进。首先从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已明确的涉及商学院的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审计3个专业,以及近几年建设的一批“新工科”专业入手,积累经验,逐步展开。二是重构标准、更新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数字化,按照数字化要求制订各专业课程内容和标准,启用或自编适合数字化教学的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发挥教育部立项的“国家职业教育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一批支撑数字化教学的资源库。三是创新方式、改进评价。构建课程教学数字化,数字化更新和改造教学课堂,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创新数字化教学方法;建立适合“网络原住民”的线上即时评价系统,实行教师与学生双向自主评价,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四是科学管理、提高效能。构建教学管理数字化,打破学校部门、院系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实行大数据互通互联、整合利用。大数据互通互联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各专业建设“一张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实行智慧管理。

3.3 专业转型融合化,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专业数字化升级中,需对专业课程进行重组,教学内容实行融合化转型,打破原来的“分割定势”,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实行大范围、大幅度的跨界融合,优化配置校内外资源,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适应型人才。具体措施上,实行三个融合。

3.3.1 专业相互融合

文科专业之间、文科与工科专业、工科专业之间,都要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推进交叉融合,拓展知识宽度,挖掘知识深度。特别对传统专业,更迫切需要进行融合化升级创新,使其焕发青春,适应时代发展。融合化转型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抓手是规划和建设好专业群和专业集群,组建一批跨界融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科研平台,使融合化工作能落地、见成效。

3.3.2 线上线下融合

除了线下课堂教学相互融合之外,数字化教学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正加快推进所有课程线上线下的融合教学,打造一批线上精品课程,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并及时进行“线上督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学校更要提升教师线上教学能力,使线上教学成为常态。

3.3.3 产教深度融合

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的特性和优势,在推行校内资源循环、融合、共享的同时,积极实施“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融入学校建设发展。一是共育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的升级创新,关键是教师能力的转型发展。校内教师要积极步入社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掌握数字经济发展态势,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使自身符合“双师型”的数字化教师要求。同时,学校通过聘任产业教授等途径,引入地方专家学者进校教学,构建“双主体”校地融合教师团队。二是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学校要利用自身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搭建一批学生社会实习基地、教师技术服务基地,为“成就学生、成就教师”创造条件。三是共享校内实训资源。学校的实验实训室,既为学生服务,又面向企业开放,为企业员工技能提升提供服务。

3.4 工作把控精准化,建立监督考核保障机制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新形势下,专业建设的升级创新是一项探索性工作,会遇到阻力、碰到困难,需要建立起监督考核和支撑保障的机制,这样才能使专业得到精准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精准确定考核导向。从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需求出发,精心设置考核指标和成果导向,运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手段,形成可以自动生成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从专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制订“红、黄、蓝”专业的不同要求,对应淘汰调整、提升优化、重点发展等三种情况。二是精准提升数字化教学条件。未来,学校的投入将重点放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上,建设5G技术网络,通过“以上(学校)为主、上下(学院部)结合”,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数字化教学实训室。当前,学校将重点建设校企合作、面向全校专业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业互联网实训平台。三是精准提供组织保障。学校党委、行政层面要加强对数字经济方面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上下形成合力。在加快建设数字化教师队伍的同时,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要率先树立数字化教学的理念,提高数字化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将数字化建设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促使学校发展步入数字化时代。

4 结语

为适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专业建设要在协同化对接、数字化改造、融合化转型、精准化考核及相应机制建设上下真功夫,与时俱进推动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