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姚国章,李春红,薛新成
(1.南京邮电大学 数字经济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3; 2.淮阴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已跃升为十四亿多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成为我国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的矛盾已凸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发展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不匹配的教育机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唯分数论”让多数学子与求学成才的机遇失之交臂;中考、高考作为两只拦路虎,更是挡住了很多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脚步;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供求匹配错位、教育国际化发展滞后、老年大学“一位难求”等社会问题,正强烈呼唤传统的高等教育做出深层次变革,并能引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面加速了经济社会数字化的进程,掀起了一波数字化浪潮,使得各行各业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普及和不断突破,将导致当今一半左右的工作岗位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被机器取代,大量的在职人员面临着职业恐慌[1]。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高等教育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冲击,又拥有不可多得的数字化机遇。在数字化浪潮背景下,面对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长期不均衡的挑战,如何以前瞻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和历史的担当,布局高水平“数字大学”建设,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数字化时代的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使更多适应数字化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使高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现实课题。为此,笔者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为创新型“数字大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变化,与之相关的概念如“网络大学”“在线大学”“互联网大学”等概念不绝于耳。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出现“数字大学”的概念或定义,相应的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们认为,“数字大学(Digital University)”是指以培养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的数字人才和数字公民为基本目标,以全面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打造以数字技术支撑、数字方式连接、数字资源赋能、数字空间交互和数字智能助学为特征的创新型大学支撑平台。“数字大学”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大学”概念框架
“数字大学”这一概念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数字大学”是适应数字时代需要而出现的大学存在方式,旨在造就更多数字人才和数字公民,引领“人”的数字化。
第二,“数字大学”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教育的转型升级。
第三,“数字大学”综合应用数字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各类数字技术支撑其运营与发展。数字技术是“数字大学”的“筋骨”。
第四,“数字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学的连接模式,师生之间除了面对面的接触外,更多的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建立连接,达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可有效弥补传统线下教学时长的局限性。
第五,“数字大学”通过自行开发、合作开发或外部购买等方式积累数字教育资源,并促进数字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和深度应用。
第六,“数字大学”在直播间等数字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实现基于数字空间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
第七,“数字大学”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等手段,动态跟踪学生学习效果,智能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更高效率、更好效果的学习目的。
与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传统大学相比,“数字大学”的主要特色如下:
一是满足社会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教育需求。数字技术全面激活高等教育资源,突破大学围墙,“让天下没有难上的大学,让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大学梦”,建立起数字时代随时随地教师可教、学生可学并且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是突破师资局限。以有效整合国内外师资为目标,形成多元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的师资特色。师资来源主要包括国内外知名高校、各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以及工匠名家、非遗传承人等特殊人才,既为各类特殊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也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师资选择机会。同时,还可以充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匹配和不流动的困惑。
三是满足人才多元成长需求。摒弃传统落后的人才淘汰选拔机制,革新“学历至上”的传统观念,给学生更多自由学习、自我探索和自在成长的空间,真正让师生摆脱分数的“羁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成长的沃土。
四是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实现方式。降低入学门槛,让更多学子有机会释放自己的潜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线上线下双向教学选择,方便学员随时随地通过数字化方式参与学习和研讨;兼顾学历和非学历的需求,前期以非学历、在职学习为重点,后期逐步拓展学历教育,满足部分学员学历升级需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以课程证书、项目证书、实践实习证书以及合作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等形式证明学习成效。
“数字大学”以适应数字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而生,既代表着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方向,也是数字时代的呼唤。其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在我国,通过考试入读名牌高校的学子凤毛麟角,而且即便考入名校,能学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获得实践经验的机会也很有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如何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方面仍然困难重重,甚至无解。创建“数字大学”可以最大程度整合高质量教育资源,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更多适应数字时代需要的高等教育机会。
创办于2012年的美国密涅瓦大学(Minerva Schools at KGI)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创新型大学。该校的使命是“为世界培养具有批判性智慧的人(Nurture Critical Wisdom for the Sake of the World)”。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参与学习;并在四年中,学生可以在全球七个城市流动学习。目前该校申请录取率只有约2%,录取难度高于哈佛等名校。这种创新型的大学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打破教室、国境等条件限制,给传统的教育带来了颠覆式的变革[2]。密涅瓦大学的创新实践,为“数字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产教脱节”既是影响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造成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3]。创办“数字大学”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弥补产教脱节的不足:
第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第二,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做到定制化开发与培养。
第三,组建由企业专家和高校专家等联合组成的教学团队,做到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四,在相关企业设立“数字大学”教学实践中心,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
第五,通过共同设立实验室、组建联合研发团队等形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留学目的地主要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大量的留学生为这些国家带来了可观的教育服务收入[4]。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不少留学生在国内通过上网课的方式继续学业,他们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或者缺乏相应的软硬件环境,急需得到相应的支持。创建“数字大学”在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为国外名校在国内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对接平台,促成相关项目顺利落地。
第二,为外国知名专家和华人学者在国内开展学术交流提供配套服务,在软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等方面提供相应支撑。
第三,为在华的留学生提供学术和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他们更好地开展学习和交流创造条件。
第四,为国外留学的中国籍学生提供相配套的教学实验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第五,为中国教育走向国际提供技术支撑和内容保障,助力更多的教育文化成果走向世界。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5]。但目前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基本局限在18岁到22岁之间,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便与大学脱离联系,四年所学往往无法支撑整个职业生涯的知识和能力所需。与此同时,占总人口比例接近四分之一的老年群体对晚年阶段的学习和交流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针对终身教育无法落地的现实,“数字大学”可以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为广大在职人员的学习和进修提供通畅的渠道,让“数字大学”持续为他们职业生涯赋能。
第二,结合社会对老年大学的迫切需求,创办“老年数字大学”,让老年人也能通过电视屏幕、手机和电脑等终端开展学习和交流。这既可以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又可以开发潜力无限的“银发市场”。
第三,为各类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总结个人人生经验和智慧成果提供条件,帮助他们为社会提供可供传承和学习的精神财富。
第四,建设国内有影响的终身学习数字资源库,为国内开展终身教育提供领先的资源保障。
迄今为止,实体型“数字大学”建设在国内尚无先例,需要对此开展“破冰”式探索。美国的密涅瓦大学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但本身尚不属于“数字大学”的范畴。我国“数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经过脚踏实地的探索,逐步寻找出适应当前数字化发展的可持续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最终形成“数字大学”的一种新生态。为此提出相应的建设思路和具体建议,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刚需”,而依靠传统的大学来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无法实现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教育发展需求和教育机会供给矛盾突出,尤其是中考升学率和高考升学率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的地区。以经济、科技、教育强省著称的江苏为例,中考普通高中升学率长期处于全国倒数状态(2019年虽已上升为55.9%,但仍低于全国57.73%的平均水平,处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倒数第七),高考一本升学率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的局面,既引发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又严重阻碍江苏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创办“数字大学”,深度开发数字化的高等教育服务项目,可以打破传统大学在物理上、空间上的围墙,在较大程度上拓展传统高等教育资源的服务边界,扩大服务范围,更好地扩充高等教育服务供给,形成新的教育形态进而满足社会需求。与此同时,“数字大学”可以进一步丰富数字经济发展内涵,使数字教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树立起创新标杆,为更好地引领数字时代的教育发展做出探索,打造国内创新型数字教育高地。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城市中为全方位开展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备设施的总称。当前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6]。其建设正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热点,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数字大学”具备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的综合特点,适合作为“新基建”进行建设部署,并将其作为城市居民的一个公共学习平台,为城市发展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为打造学习型城市提供高水平保障。
“数字大学”作为新生事物,需要突破传统的大学发展模式,走创新发展之路。“数字大学”建设宜聚焦于更为广泛和更为迫切的高等教育需求,参照“民办公助”的方式促进其形成更加灵活、高效和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其具体运作模式,可以采用政府牵头、相关高校参与以及社会资本参股等方式予以组建,明确不同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高效顺畅的运营机制。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大学作为民办高端研究型大学,以其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研究和高规格人才培养为特色,通过政府支持和学校自筹等方式解决了办学经费难题,按照“小而精、高起点、研究型”的办学思路聚焦高层次人才培养[7]。西湖大学在施一公校长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里,已产生了较高的影响力,并具备了较强的整合力。其在高校治理模式、办学经费来源及支配方式等各个方面均做出了有益探索,相关经验可以为数字大学发展提供借鉴。
国内高校存在形态多样,包括本、专科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老年大学、开放大学、企业大学和职工大学等等,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高校,都面临着数字化的冲击和机遇,需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协同发展。一要围绕不同的业务方向,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对需求迫切、创新性强、技术基础良好的项目予以重点关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落地应用。二要将线上业务运营作为前期的发展重点,同时兼顾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院校的打造,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三要规范配套政策,既要积极鼓励大胆尝试,又要从政策层面为“数字大学”运营保驾护航。
由本文第一作者作为创始人发起创立的“STEC数字大学”项目,在学习借鉴美国TED模式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确立了以数字化方式打造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教育(Education)、文化(Culture)为内涵的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从2017年12月至2020年底已组织大型线下传播活动13期,网络直播100余人次,先后邀请了包括两院院士、著名企业家、文化界和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国外学者等60余位嘉宾进行主题演讲分享。在“STEC数字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嘉宾演讲项目70项(平均时长约40分钟),STEC公开课5项(平均时长1.5小时),个人访谈2项(平均时长60分钟),STEC“达人”科学家风采展示1项。为了促进“数字大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共同出版“STEC案例智库”系列案例教材,现已正式出版《大数据案例精析》《金融科技与案例》和《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第四版)》,并提供了配套的电子课件和相关的授课视频。
经过卓有成效的探索,“STEC数字大学”已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思想碰撞和智慧分享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开展数字化的教学活动做出了有益尝试,受到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和中国科协官方微信等渠道都对其予以报道。以“STEC数字大学”原创内容申报的“基于‘STEC数字大学’的原创数字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项目,于2020年8月荣获江苏省第十一届优秀科普作品新媒体组一等奖,项目创始人也因创办这一项目获得“江苏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STEC数字大学”项目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受众群体,并与众多专家学者建立了长期而又稳定的联系。项目团队已在现场直播、视频拍摄、剪辑制作和在线传播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基本具备了“数字大学”发展的雏形。目前项目团队正在继续深入研究,希望能开展深层次、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合作,推动“数字大学”的实体化建设,并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开发利用,为“数字大学”的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做出更多的实践探索,为真正意义上建成高水平的“数字大学”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只有把教育搞好了,国家才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8]。教育既是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也是家庭、社会和国家最重要的未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教育无疑是创造奇迹的制胜法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同时还要聚焦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推进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积极发展在线课堂,等等。
毫无疑问,国家的规划部署为“数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既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呼唤有识之士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数字大学”的发展路径,为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更多、更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江苏历来崇文重教,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强省。“教育”既是八千万江苏儿女的头等大事,也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在当前如何为广大年轻人、数量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以及其他对象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方面仍然困难重重、甚至无解,如何通过建设“数字大学”充分释放江苏得天独厚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数字大学”创新高地,既需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又需要坚定信念、大胆尝试、全力推进。
数字时代正在扑面而来,数字人才必将主宰未来,数字公民必将创造时代,“数字大学”必将担当重任。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抢占先机,以创办高水平“数字大学”构建起既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又能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