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职业教育教师从“双师型”转向“双职型”探讨

时间:2024-07-29

胡建国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国际酒店管理系,江苏 苏州 215104)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教思想,为新时代职教事业发展指路。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了顶层设计。教育部等部门立即响应,相继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制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计划,细化促进校企合作的具体办法,为中职校(含技校)推出了大幅增加培养具有精湛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校企“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等新举措。3月,国家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要求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验人员的比例,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打造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对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本文谨就职业教育“双职型”教师阐述己见,抛砖引玉,以求正于大方之家。

1 “双职型”教师是新时代对职教专业教师的新要求

所谓“双职型”教师,是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具有一定年限企业工作的经历,并且具备能力独立胜任企业主要技术岗位工作。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经历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1.1 企业师傅担任专业教师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开办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企业骨干师傅,以生产经营场所为教学场所,以半工半读为主要教学模式,以师带徒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技能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师傅能做,大多不会讲,通常配备文化课教师现场讲解,教学实际上是生产实习教学,师生关系其实是师徒关系。这一时期办学的显著特点是学生技能提升快,适应岗位工作时间短,但办学规模小,学生缺少文化课知识和专业课理论学习,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2 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各司其职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从恢复和兴办职业院校到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职业院校走上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道路。行业办学、普通学校转型极大地促进了职业院校发展。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来自各方,有企业师傅,也有由原文化课教师经技能培训改行而来,还有部分教师是职业院校毕业生,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分开,取代了半工半读的学徒制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本分开,教师各司其职,技工学校至今还保留实习指导教师职称系列。这一时期的办学特点是规模上去了,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矛盾凸显,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时期

1998年国家教委印发《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概念,从此“双师型”教师登上职教舞台。从通知内容看,并没有对“双师型”概念作出界定,但提出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要求。通知旨在着力解决专业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实问题,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初衷。经过20年的实践探索,专业教师队伍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促进了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解决了以往专业教学“理实”分开的矛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时期的办学特点是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但是,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教学,如项目课程、现代学徒制等需要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企业工作能力,如何提升专业教师企业工作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迫切任务。目前,学校对“双师型”的认定主要是“双职称”或“双证书”,这暴露了当前“双师型”教师界定标准缺少企业工作能力的硬性评价指标。由此可见,如何完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成为了时代的新课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才培养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正如《意见》明确指出: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行业企业从业经历成为评价专业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为职教专业教师培养提出了新方向。职教改革,教师是关键。培养高素质职教教师队伍,是破解当前职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题的关键之举。新时代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也为“双职型”教师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 “双职型”教师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双职型”教师的显著特点是教师能够实现学校教学工作与企业工作职场互换,或者说是教师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互换,区别于普通院校教师。“双职型”教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本质属性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根本要求,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2.1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就教育类型而言,跨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普通教育全部立足于教育界,遵从教育规律,职业教育还要立足职场,遵从职业规律。就从业类型而言,跨界是职教专业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凸显了职教专业教师的复合职业能力。跨界是当前职教界的热词,但人们对跨界的理解多半停留在分界上。笔者认为,融合是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跨界的关键。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业+教育”,跨界不是“两界”的游离,而是“两界”的融合。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跨界能力培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职教教师跨界能力不是职业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叠加,而是两种能力的复合,关键是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类化迁移,突出了职教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美国心理学家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十分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职教专业教师需要对职业工作经验概括总结,使职业实际工作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创设工作过程化情境教学,促进学习迁移,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美国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行业经验越丰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越突出。”[1]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工作场学习热潮,当前我国职教倡导的项目教学、实景化教学法等,突出了职业工作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的重要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强调企业从业经历,也正是职业教育跨界要求的使然。

2.2 职业劳动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当前职教学术界引发的关于职业教育逻辑起点的讨论,有技能训练起点观、技术和岗位技能起点观、职业起点论、技艺自由起点观、职业技能授受观[2]等,观点主要立足于技艺技能,支撑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论,或说技艺技能本位论。研究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归根结蒂是揭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加深对职业教育的理论认识,指导职业教育实践。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学理论,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相一致,逻辑起点又是直接和抽象的,是最单纯的东西,并且逻辑起点还是始点和终点的内在统一。“对于科学说来,重要的东西倒并不很在乎有一个纯粹的直接物作开端,而在乎科学的整体本身是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圈中,最初的也将是最后的东西,最后的也将是最初的东西。”[3]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考察,职业劳动作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的产生是劳动分工的结果,职业的多样化在于劳动分工的发展,职业和劳动是内在统一的。在经济学维度中,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劳动,英文为Labour、德文为Arbeit、法文为Travail都有工作的含义。职业,通俗的说法就是工作,实质就是职业劳动。职业劳动包含了职业劳动态度、技能、工作量以及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思想,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职业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在深刻分析工业生产特点时指出:“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4],揭示了教育和职业劳动相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劳动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选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职教专业教师必须能够胜任企业工作,并且能够将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知识和技能转化到学校教学中去,使专业教学符合职业劳动要求,服务企业需要。

2.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质就是跨界合作模式,是生产和教育一体化,生产中有教学,教学中有生产,生产和教学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是职业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当前,职教开展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就是典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海德格尔现象学理论认为:“有时现象还根本未经揭示,它可能在某种意义上遮蔽着。”[5]把职业技艺技能传授仅仅作为职教教学的手段,实际上“遮蔽”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应有功能,落入功利主义的圈套。职业技艺技能远非单纯的实用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才是职业教育的要义。职业教学由技艺技能教学向专业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正是职业教育要义的“解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要求职教专业教师不仅能够胜任企业工作,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并且对职业劳动有比较全面的体会和认识,能把这种体会和认识传递到专业教学中去,使专业教学“鲜活”起来。职教专业教师能够在学校和校企合作单位轮换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与师傅双重角色,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双职型”教师培养创造了条件,开辟了职教“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新路径,有助于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3 “双师型”的问题与“双职型”的完善

“双职型”和“双师型”在本质上都是突出对职教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尽管这几年强调了职教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职业技能只是职业劳动的一个部分,并不能完全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双职型”教师的提出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丰富职业教育内涵,完善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1 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双师型”标准界定不一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界定,政府、学校、学界并没有一套统一标准,“双师型”成为大而广、宽而泛的概念,主要有“双职称”论、“双证书”论、“双来源”论、“双能力”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6]。各职业院校具体实施时,硬性条件是“双职称”,即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级职称以上,职业资格具备高级工以上或技师以上等级。据最新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共19类500余种专业[7]。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照国务院要求,连续七年削减了70%以上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017年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为81项,意味着在这之前持有不在此列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今后不再是“双师型”教师了。“双职称”条件受到冲击,现有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陷入尴尬境地。

3.1.2 “双师型”教师来源院校化

目前,在专业教师来源方面,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大多数是从院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有调查显示,“双师型”教师由企业调入学校的人数所占比例很小,总体在20%以下[8]。发达地区职业院校重视教师学历要求,专业教师基本来自高校毕业生,“双师型”教师来源院校化。院校化专业教师的明显不足是对职业劳动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对职业劳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大学企业实习的认知层面,他们大多数是进校就上岗上课,专业教学缺少职业教学的“生气活力”,有些新教师甚至缺少基本的专业技能,难以胜任专业教学。“双师型”教师来源院校化成为当前“双师型”师资培养的瓶颈,突破瓶颈,急需制定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经历考核评价标准。

3.1.3 “双师型”教师专业培训缺少工作实践培养

“双师型”教师专业培训是专业教师“双师型”发展的重要渠道。从目前的专业教师培训形式来看,主要有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培训等。有些院校规定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1个月左右,因为到企业实习的对象是教师,企业的做法大多是“关照”一下,培训流于形式。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培训是“突击”一段时间,侧重点在技能,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历练。从培训模式来看,主要有校本培训、市级以上专项培训等模式。培训模式主要以校本为主,难以发挥企业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近年来,校企合作培训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要形成规模效应仍需要制度来保障。

3.2 从“双师型”到“双职型”

3.2.1 “双职型”有助于建立统一的“双师型”标准

“双职型”概念的提出为完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双职型”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评定的基本条件,否则,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工作能力。一个专业教师能够在有规模的企业独立胜任主要岗位工作,如烹饪专业教师能够在知名酒店厨房担任领班、厨师长,这样的教师不仅对企业劳动有比较深的认识,而且还具备了比较过硬的企业工作能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一条成功办学经验就是聘请国际知名酒店的专业人才担任专业教师,保持专业教学的国际领先水平。“双职型”是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需要衔接最有效的路径。笔者建议,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评定参照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由教育行政部门和符合条件的院校进行评定,把教师“职业能力”评定纳入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专业标准。

3.2.2 “双职型”有助于多元化培养“双师型”教师

西方发达国家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强调企业从业经历,如澳大利亚职教教师要“具备3至5年的行业工作经历。”[9]实践性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即通常所说的工作过程性知识,依赖于工作经验,是在工作实践中获得的,难于显性化。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就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关键要素,“双职型”有助于“双师型”教师多元化培养。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上,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企业参与职教专业教师培养作为一项制度,对从学院招聘的新教师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规定企业培训年限,完善企业实践考核办法;二是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招聘教师的办法,加大从企业招聘专业教师的比例;三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实施专业教师教学岗位和校企合作单位技术岗位轮换,不断更新专业教师实践性知识,提升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3.2.3 “双职型”丰富了职业教育内涵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职教的指导思想,也为“双职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劳动产生偏见,职业教育不被学生和学生家长看好,这些都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国家建设。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热爱劳动是基本要求。职业劳动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全部对象,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双职型”教师不仅能把职业劳动态度、职业工作过程性知识等带到教育教学中去,还能使技艺技能传授贯穿于职业劳动全过程,既是技艺技能的获得过程,也是技艺技能的运用和检验过程,从而使职业教育教学贴近企业工作实际,职业和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工匠人才培养。“双职型”完善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丰富了职业教育内涵。

4 结语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是教育之本,“双职型”教师的提出有它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确立了职业劳动在职业教育的核心地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之态和发展方向,是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也是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