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时间:2024-07-29

廖 倩,廖海燕

(1.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基础部,广西 南宁 530023;2.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 外语系,广西 钦州 5350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效果依然有限,原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因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教育新形式,却未能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为学界研究热点,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1]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和实现路径。为此,本文通过梳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关系,阐述二者融合的现实意义,并基于二者融合的现实困境,提出融合的有效路径,希冀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关系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载体,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2]、“创业教育引导、调控、促进专业教育的开展,反过来专业教育导向、渗透创业教育”[3]。但这些观点脱离了教育原理,没有从多维角度阐释二者关系,本文认为应从价值取向、教育功能、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途径等维度对二者进行纵向横向比对。

1) 价值取向。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实践在中国创新中扮演核心角色[4],因而创新创业教育也称为“企业家教育”。其中企业家精神作为最强的推动力,是以创新创业素养为培养核心要素,具有人本主义的取向;而企业家实践的关键要素创业能力是在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实用主义的取向。专业教育则是以培养适应人力资本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为核心,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样以实用主义为取向。

2) 教育功能。创新创业教育围绕以创新驱动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专业教育则坚持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型人才。

3) 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

4) 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由理论课程、体验课程、实践课程等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理论课程有如创业导论、就业创业指导或与部分学科专业相整合的课程等;体验课程有如借助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的创业财务、市场运营、组织行为等课程;实践课程有如校园创新创业活动、校企联合培训等。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征。

5) 教育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提倡面向大众,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一以贯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专业教育则主要通过第一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二课堂作为学科专业学习的补充和延续。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许多耦合之处,如都以实用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等,这赋予了二者融合可行性的理论基础。

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2.1 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开展创新就业教育的动机并非针对参与市场机制下的商业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经济生活和行业工作,具备规划自身未来发展的能力,无论是继续接受教育还是进入劳动力市场,都能够对创新和创业保持积极态度和敏锐意识,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应对当今多变世界带来的挑战,具备采取行动的意愿和勇气[5]。可见,创新创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创新创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对于中国教育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变革,学生面对的不仅是学习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习范式的革新,这都基于思维模式的转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思维模式转变的转换器,除了强化学生专业素养、知识和技能发展以外,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使学生更具创新视角的思考力、行动力和合作力,提升学生在人力资本市场的竞争优势,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2.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传统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要导向,因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首要资本,但随着创新驱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社会职业分工的多元化,国家急需创新创业型人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但专业教育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授,往往不能兼顾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原因在于专业教育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范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经验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递送,这些经验中的小部分会内化为知识和能力,大部分则存在于学生思维外部,分裂化的教学内容构成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如果以专业教育作为基础和起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引导和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等相关元素联合、互动,将会丰富二者的内涵。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构建和创造提供思维和实践的支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机关联,强化专业教育的效果,而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保障其可行性,二者融合是实现对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一体化培养的重要途径。

2.3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只是手段,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二者的融合是对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新定位和解读,是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的标志,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一是通过二者融合改变“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生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二是通过二者融合为市场输出创新创业型的优质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还能加强市场与教育的联系与对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三是通过二者融合加快实现我国教育整体化变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引导中国教育不断强化创新和创造,将“微创新”、“复制到中国模式”逐渐向“应用型创新”转变,为建设真正的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3.1 融合模式单一

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成效较显著的国家,其高校在各学科专业教育中都大量地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它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主要划分为“磁石模式”“辐射模式”“混合模式”三种[6]。相比之下,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磁石模式”为主,即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由管理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等相关学院设计并面授,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可以到这些学院选修相关课程。由于创新创业的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和资金来源都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学院和专业,因此高度集中化是“磁石模式”的主要特点。国内部分院校仍然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笼统地将它作为就业指导的补充策略,由就业指导处或者少数学院开设和授课,割裂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模式上也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重理论轻实践,限制了跨专业学生的需求,导致受众过窄,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3.2 课程融合度低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实用、综合的动态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既注重理论教学,又重视对理论的转化运用,具体课程包括创业素质教育、创业案例教育、创业能力训练、创业指导等。但目前存在二者融合度低的情况:一方面,“学科本位”突出,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就业创业理论指导课程,以创业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另一种是创业培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灵感,锻炼创业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个别学科专业开设了实训课程,但仍然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不足,二者融合实际上还是“两张皮”;另一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分立,创业教育和学科专业脱节,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分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乏协同和兼容,未能充分地引导学生以新思维和新方法进行知识构建,降低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动力。

3.3 师资力量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践行者,因而具有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是新时代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但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求。有些高校因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数量有限,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程或集中在某个学院专业开设,不仅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多维度要求,而且容易以不恰当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削弱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成效。有些高校由学工处的行政人员或者相关学院的专职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主要讲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课程教学,由于多数教师缺乏创业实践,在操作层面受到很大的局限,很难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关键知识要素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

3.4 考评体系滞后

考评体系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而设定的考评对象、考评方式和考评指标,可直接反映教育教学效果,具有指导和激励的功能。但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单独考评,比如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不纳入考评范围,专业课程作为必修课,采取传统的教学考评方式进行考评。单一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的考核以及考核方法的思考。考评体系科学性不足,考评促进教与学的功能便受到限制。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无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影响教学效果和积极性,还影响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发挥。

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4.1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管理机制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管理机制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推进交叉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打破不同学科间的壁垒,推动跨学科或者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激励高校教师发挥科研能力,加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师资培训和咨询指导服务工作等领域的建设。二是制定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7]。不仅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成绩纳入学分体系,并将其创业表现录入其学籍档案。三是加强高校与不同组织机构和部门之间的教学联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应用层面的融合。如校校合作,可具体达成高校之间共享师资、教学资源、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立足知识创新,激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生成市场价值,同时为师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和经验指导;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不仅有助于激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高区域创新创业人才资本存量,而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4.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8]为了解决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问题,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首先,深入探寻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以专业教育为主线,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二者融合的基础,形成以特色专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丰富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二者的综合和渗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新知识体系的构建[9]。其次,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如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各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线上课程,扩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范围;或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编写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定期开展相关学术讲座和市场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再者,提高创业实践课程的开设比例,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实践的环境,创造创业实践平台,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4.3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双师队伍

广泛组织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系统培训,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管理能力与专业教育能力的共融。一是合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拓宽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渠道。如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加强不同组织机构和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拓宽教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一方面引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担任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进企业,通过交流和培训,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从教育理念、知识层面到操作层面进行全面整合,积累二者融合的教学资源储备。二是推动校际合作,采用国际化培养方式提升双师队伍质量。借鉴国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先进的科技资源和理念、学习先进的科研方法、形成国际化视野,对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成长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创新创业师资力量,通过岗前培训、海外研修、企业挂职、课程轮训、课题研究等方式,增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持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挑战[10]。

4.4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镜鉴,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持续融合的有力保障,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强化考评机制的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第一,考评主体多元化。考评主体可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利益群(企业、政府等)。一方面,增强考评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为检验教学效果和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可靠的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社会各方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第二,考评方式多样化。对学生应侧重从创新思维的运用、创业知识的掌握、创业素质的养成等层面进行考评;对教师应侧重考评其能否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施有效教学;对学校应考量其是否贯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原则、是否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条件、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等;对相关利益群则考虑其是否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和帮助等。第三,考评内容合理化。针对学生的考评内容应体现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重点考评创新思维的具体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业实践表现等;针对教师的考评内容则要以发展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对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进行客观考评。

综上所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使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纵深发展的主要路径,只有基于教学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和考评体系的协同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二者有效融合,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