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苏州高校大学生创业机制研究

时间:2024-07-29

陈广宇

(苏州市职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苏州是全国最早探索创业带动就业的城市之一,作为“国家创业示范基地”和“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在鼓励和带动大学生创业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多突出成果。大学生创业作为苏州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就业压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奋斗精神、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苏州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

1.1 大学生创业者素养

目前,苏州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知识主要来源于创业培训,其次来源于社会实践、书籍和学校课程。一部分技术型创业者因为缺乏企业运营方面的知识,在企业成立后无法实现个人的角色转化,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障碍。通过座谈得知,不少大学生表示因为自身接触社会少,缺乏对社会生活需求的真实了解,缺乏市场调查经验,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导致对创业认识不足,对创业产生一定的阻碍。大学生对个人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几种能力最为看重,创业与就业对能力的要求不同,对于选择创业的学生来说,作为企业的领头人,个人的管理水平是重中之重,具备所属行业相关的知识也是立足的根本。

1.2 大学生创业意愿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从传统的就业观向创业观转变。从目前已经创业或者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调查得出,创业的发生率随着学历的增长而降低,大部分的学生在创业前,仍希望能拥有相应的社会工作经验,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大学生选择创业的行业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互联网、传媒、零售批发行业创业人数最多。多数学生选择的创业行业倾向于个人的兴趣、或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使创业更有把握,有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从创业方式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选择团体创业,一般创业团队在5人左右,成员以大学同学、初高中伙伴为主,喜欢志同道合、专业互补,且知根知底的人,高低年级搭配组成创业团队。

2 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2.1 对待创业的认识不足

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创业形势来看,调查数据显示,51.83%的学生对于创业持乐观的态度,其中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最终却没有选择创业。此外,不少创业大学生也有创业失败的经历。

2.2 创业融资困难

学生筹集创业资金比较困难,作为在校生,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积蓄,极少有收入来源,创业启动资金基本处于5万元以内,多数学生创业项目启动资金来自于家庭的支持,也有少数学生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通过政府创业基金或者学校的资助等途径得到经济支持。还有学生以自身勤工俭学获得的积蓄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天使风险投资门槛高,对项目技术含量要求高,有被改造吞并和收购的可能,因此大学生对天使投资信任度下降。大部分大学生是靠家庭支撑完成学业,家庭再出资支持创业难度很大。此外,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形成支持氛围,一般贷款门槛条件较高,需要有担保抵押要求。

2.3 缺乏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没有选择创业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创业的困难,他们认为创业的困难首先在于缺乏创业经验,其次是缺乏创业场地。由于大学生创业者有其特殊性,自身经验不足,独立能力还没有完全成型。创业场地的选择往往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目前,苏州地区高校一般都提供学生一定的创业场地,但随着创业学生的增多,对创业场地的需求逐渐增多。在孵化基地内,有些团队只是分到几个场位,独立办公空间更是稀缺,这成为学生扩大经营规模的阻力。目前,学校的创业指导课程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指导性不强,需要尽量提供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不少创业大学生在创业前期都会进行市场调查,明晰当前市场的商品需求,定位创业行业与产品,形成自己的销售渠道。同时,企业的实习也会给学生带来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提高,吸取经验,更好应对自身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大学生创业建议

3.1 提升创业能力

创业课程体系、创业实践教学可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仅仅通过碎片化教学、专题讲座、软件训练以及创业者分享等活动是无法真正帮助创业者提升创业能力的,创业能力需要实实在在的一技之长,需要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磨砺,需要创业者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困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2 树立健康的创业观

很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不成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喜欢空谈大道理,不愿脚踏实地做具体实在的事。大学生充满创业激情、但缺乏创业经验,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没有清楚的认识,不能及时改正错误,导致创业失败,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创业一定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市场机会,选择与自身能力和现有资源相匹配的领域,辛勤耕耘、诚信经营,必然可以提高创业成功率,也可以真正做到对投资人、消费者、员工、合伙人及自己负责。

3.3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需要带有普遍指导价值,如脚踏实地、诚实守信、技能专长等优良的创业者品质。再如经营领域接地气,不求虚荣心的满足,而是实实在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等创业理念,需要积极正面的宣传内容。为鼓励创业者健康创业并提高成功率,管理部门需提供有效的行政服务、创业指导、创业政策、创业场地和商业环境,创业者孵化不只是租借办公场地和公司开业的一条龙服务,更需要帮助创业者精准定位,进行成长指导。

3.4 指导创业者精准定位

创业者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自身资源和实力选择合适的经营领域,然后精耕细作,解决消费者问题或帮助消费者达成心愿,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服务在竞争中取胜。在定位中不求“大而全”,应注重“小而精”。中国目前特别缺少高素质的手工业者,如修表、修锁、修鞋、修自行车(电动车)、维修电器、裁缝、小吃、司机等从业者,而这些行业同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真正生活中最需要而且是长期需要的。创业者盲目跟风赶时髦,不愿意靠辛勤的汗水和有一技之长的双手来开创事业,很难长远发展。

3.5 品牌化经营实现长远发展

品牌就是品质加牌子,产品的品质和创业者的品格是品牌的根本,牌子可以帮助消费者识别和记忆,做品牌类似于做人品,归根结底是一种信任。创业者需要带着品牌化经营的思维诚信经营,从客户的角度看待一切商业行为,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真正价值,这样品牌将会不断升值,逐渐发挥聚合资源的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机制路径

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促进苏州高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苏州需要把握机遇,全力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

4.1 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协同创新是国家近两年积极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水平,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从规律性、制度性与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角度构建体制机制,增强实效性。协同创新的机制障碍依旧存在,主要表现为风险承担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机制缺少合理性,资源共享机制存在壁垒和校企沟通交流机制不完善。

目前,苏州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资源不足,校园创业文化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装修公司与院校合作变脸成为“众创空间”和“创客咖啡”,投资公司与院校合作开办“创业学院”和“创业经理班”,培训公司与院校合作变身成为“创业大学”和“创业导师营”,设备公司与院校合作携手成立“二级学院”和“创业平台”。通过这些方式,创业者转身成为创业大咖,持续创业者升级为创业教父,传统教师转身成为创业导师,投资人忙于做创业大赛评委,权力机构纷纷举办创业大赛。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大学生创业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些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但从整体来看,活动更多流于形式,对大学生群体在创业教育指导方面缺少实质效果。

另外,高校基础研究能力不足,造成产学研无法真正做到校企自愿合作与优势互补;而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过低,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处于被动的低层次合作水平;利益分配机制缺失造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不足;大学知识衍生产品能力偏低,导致大学创业功能不强。

4.2 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方向

4.2.1 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大学生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需要借助于三个调整来实现:

1) 调整专业结构。根据苏州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学校应瞄准地方行业和产业的战略定位来设置专业。学校应充分考虑产业与专业、专业与学业、学业与就业、就业与创业之间关联度,建立学科群与专业群。

2) 调整课程体系。各学科、各专业要紧紧围绕创业教育与专业应用技术技能教育培养来设置课程,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的能力。

3) 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开展实践教学项目,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以及创业能力。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跨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培养有意向创业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

4.2.2 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平台

培养创业人才是目标,普及创业教育是重点,建设创业教育平台是基础,传承创业文化是根本。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携手,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以及创业实战平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孵化公司实战和创业文化传承。学校把企业搬进校园,通过体验式学习使学生认知企业、认知职业、认知自我,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平台通过仿真模拟开展团队组建、营销推广、技术研发、持续经营、财务管控等活动,完成大学生创业技能训练。创业教育平台可提供项目孵化创业融资、项目实战岗位训练,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估、创业管理、行政服务、创业指导和集合推广等一条龙服务。校企共建育人基地,使企业成为学校的伙伴,真正做到教改有抓手、转型有资源、新技术能普及、新课改能实施、学生肯报考、教师能珍惜。

创业教育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职业本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技能训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创业结合,模拟与实战结合,学校和企业结合。创业教育平台利用新技术开发新课程、运用新方法实施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塑造创业文化,重构教学环境。

4.2.3 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

基于应用型、创业型办学定位的地方与行业高校,创业教育寓于应用型办学实践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应突出创业教育。避免小而化之、窄而化之,就创业教育谈创业教育。

1) 共建新形态。多元主体、校企合作、开放包容、工学结合,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办学形态、业态,形成和建构适应新常态、新形势、新时代(“四创”教育、互联网+)下的办学形态。在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发展路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考核评价、要素整合、开放合作、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校企融合,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企业参与、行业导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共建创业学院,拓展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优惠政策,寻求创业资本扶持。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人才共育、工学结合,可以有效实现五个对接,即学校专业对接产业职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

2) 构建新模式。学校应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服务模式等,为对接创业教育构建一种工作架构与制度体系。学校可以成立各类理事会、专业学术委员会、各类管理机构会同政府、行业和企业开展合作,同兄弟院校开展合作,形成新办学模式。学校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培养能力本位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创业型、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学校应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抓手,优化课程结构,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学教做一体化,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办法、评价体系,加强“四创”能力培养,形成新教学模式。学校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和制度体系,服务学习、服务生活、服务大学生创业、培养能力、塑造精神、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构建育人新平台,形成服务新模式。

3) 营造新场景。教学场景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旨在营造立体、开放、互动的参与式教学新场景,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产学研协同平台搭建校内实训平台,整合人才、设备、场地、技术、资金、产品、政策等资源,集聚、创新、育人、服务等功能,面向主干专业、全校师生、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职工培训、生产、研发)等开放共享资源。

4) 形成新基因。学校重视“四创”教育,要以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创业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和价值尺度,建立健全创业教育机制,提高创业教育效能。学校可以在校园布局、空间功能、建筑规划、设备集成、文化标识、周边生态等校园文化环境方面营造创业氛围,构建实践平台和制度体系,引导创业导师和创业学子共同做学校优良文化基因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4.3 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设计需要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协调和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需要体制机制加以保障。

4.3.1 驱动机制

机制作为一种根本性、基础性的要素,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大学生创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首要条件。协同创新平台需要通过市场需求牵引、科技发展推动、政府支持拉动和环境文化浸染等驱动机制来实现。市场是创业的起点,企业经营的任务就是满足市场的需求。脱离了市场需求,企业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因此,企业和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来权衡发展的方向和经营项目,保障双方权益及社会利益。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依赖于重大技术突破,而这一突破单靠某一学校、某一企业或者科研机构都难以实现,需要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竞争优势。政府的拉动主要体现在行政支持、财政手段、税收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最后,文化认同非常重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大学生创业的良性循环。同时,校企双方对经济利益与自我发展的共同追求,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内在机制。

4.3.2 培养机制

政府在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以服务大学生创业活动为目标,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和鼓励,营造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及社会氛围。同时,注重创业师资建设,定期培养教师,确保教师具有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依据教师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机制,从而提高创业教师的综合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并与专业课程建设相互融合,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4.3.3 平台机制

高校要构建平台机制,把所有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融合于平台中,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资源和要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活动。大学创业园搭建起公共服务平台,为创业园企业提供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工商服务、法律服务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在实践平台、创业大赛、师资队伍、创业平台、课程体系、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上进行产学研协同合作,多方合力共建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创业教育与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相适应,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过程控制、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创业园应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创造全新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重塑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4.3.4 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是大学、企业、政府和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为了满足市场和自身利益需求,利用各方优势资源进行科学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及市场运营的系列活动,是基于创新的协作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各主体的定位和作用,采用特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在实践中逐渐稳定成型,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主要模式。各主体保证各方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合作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市场运作与政府调节相结合、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相结合。

4.3.5 保障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虽然具有理论支撑,强大的驱动力量和完善的运行方式,但也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利益冲突、文化差异、外部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因此建立保障机制冲破各种障碍至关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基于文化差异的目标导向障碍,技术转移方面的权益风险障碍和知识信息缺乏引起的沟通障碍。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并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技术转让机制、经费筹措机制和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协同创新最明显的效益在于能够节约成本,实现资源、知识和技能的共享。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促进大学生展开创业实践,也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