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工科”背景下通信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4-07-29

周 燕,王 景,刘莉莉,黄 艳

(1.苏州市职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2.苏州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需求的不断增强,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正蓬勃发展,工科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产业发展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其工程学科发展必须适应当前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新型产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当前,教育体系和经济体系日趋开放融合,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人才不能局限于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更需要培养其国际化能力,即国际化的创新思维和视野、国际化的交流实践能力、国际化的多元知识架构以及国际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应对国际企业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通信技术迅猛发展,行业发展对通信技术人才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1]。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通信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各高校的培养质量也参差不齐,更没有建立健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形势下,通信技术专业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的“新工科”通信技术人才,主动应对基于通信技术的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1 通信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1.1 “新工科”的内涵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工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新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社会对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科”的建设势在必行[2-3]。“新工科”不仅是对原有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改造,还包括开设一些新兴的工科专业,如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通信技术是当前新兴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主动应对这种科技变革,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量的新兴高技能通信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新工科”背景下通信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

“新工科”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开发与引导,进而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当前新产业的发展[4]。在人才培养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有能力走入国际化企业进而走出国门,培养其海外就业能力;另外一方面要吸引众多“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走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技术,回到本国后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教育现状,参照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笔者认为“新工科”背景下通信技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结构要求、能力要求以及素养要求。

1) 知识结构优。学生要了解通信技术在国际环境中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核心技术要领,就必须要熟练掌握外语工作能力,为阅读最新技术资料、有效对外沟通以及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好准备。另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多学科交叉整合的能力,不局限于通信技术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新产业的发展技术。由于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哲学思维能力将有助于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知识目标中还包括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内容,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备。

2) 能力要求高。主要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国际化的人才必须首先了解跨国文化这一背景,这是进行一切交流沟通的基础。另外,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需要培养其对知识“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将“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升级为“工程实践的创新”。由于完善的能力架构是学生实现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有效保障力量。因此,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不间断的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等在学生国际化能力架构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3) 素养要求好。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另外,培养学生强烈的安全意识是素养培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信息安全等,这是进行各项活动的基础,也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学习项目。

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涉及多方面内容,只有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构筑适合新型工程实际需要的、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通信技术人才。

2 通信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2.1 建立“四维一体”的国际化联合育人机制

在“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采用国际化培养理念,采用国际化思维增强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同类应用型高校的交流协作,总结得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通信领域技术发展新形态,建立通信技术专业“四维一体”的国际联合育人机制,是适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育人之路—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国内外高校、国内外政府、国际化企业、国内外商会行会等共同参与,各方协调培养,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多方参与、共同建设的通信技术国际化联合育人模式。

在此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扶持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行业组织的参与指导引领育人方向,而与知名国际企业的合作为育人过程注入最新前沿技术和企业文化。这种联合育人方式真正实现了专业与新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国际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形成了通信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2 构建基于《悉尼协议》的国际化认证体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目前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已走出国门,但是在国外工作时,专业技术人才在学历、专业职称的互认等方面存在障碍,出现了相互认识不清晰、待遇不对等的情况,甚至往往把我们的高职学历教育层次与国外的操作工人培训层次等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加强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根本,从而达到国内培养与国外就业无缝对接的目的。

《悉尼协议》是工程技术教育较为权威的一个国际间协议,主要是针对三年制教育的“工程技术专家”认证,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更为贴近。因此,参照《悉尼协议》框架中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工程实践环节的设置、系统评价反馈等标准,培养通信技术的国际化人才,是当前“新工科”背景下通信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能够促进获得学历和职业资格的高职毕业生的国际流动,为工程技术师、技术员执业资格认证奠定良好基础,切实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国际认可度。

2.3 组建多学科融合的国际化一流师资队伍

“新工科”人才培养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订国际化一流师资队伍的培育计划,建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师资培养体系,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国际化一流师资队伍是开展国际化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团队参加国际学习,定期进行人员培训与交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培训与交流活动,实现教师的互访、互派,学生交换等。在此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共同提升,提高教师国际化专业技术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与本专业发展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访问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开展与国际化知名企业的师资培训认证和互兼互聘,提升师资队伍把握通信前沿技术的能力和工程化应用能力,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与激励机制,促进国际化一流教师及优秀教学团队迅速成长,保障国际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2.4 开发基于“云平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资源管理系统

智能互联的教学资源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基于云平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有助于多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资源,即中外合作学校、中外企业、行业等共同参与到资源建设中。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共享资源,采用这种“互联+教学资源”的模式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国际化教学的效率。

教学资源包括开发核心专业课程的共享开放课程、微课、MOOC等,并且引进国外合作高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将移动学习资源推送到学习用户的移动终端,通过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另外,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开发基于远程物联技术的实训资源库,通过采集企业最新的设备信息以及企业工程师实际操作过程的演示,为学生展现实际工作场景以及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视频互动,将多种实境资源引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即将现场实训设备数据实境化,将远程生产设备实境化,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由于在实现在线资源全面开放的同时存在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因此智能化的教学资源管理尤为重要。可以通过采用门禁、视频、电源监控、传感器和远程控制等物联手段,动态采集数据实现智能化安全管理。基于“云平台”的线上线下资源一体化教学系统如图1所示。

2.5 搭建完善的国际化柔性课程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通信技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柔性适应课程体系能够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中英文教学交替进行的原则,从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规格要求出发,构建柔性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体内容如下:采用多模块、动态化的课程设置实现基于工作岗位流程的柔性教学组织方式,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依据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选择,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由校内延伸到企业,由教师一人负责延伸到由国内教师主管;国外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并进行动态跟踪、适时调整、灵活组织,实现“工、学”交替衔接。另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学分替换、以证代考、以产代考、以赛代考”等方式,也是柔性课程体系的有效补充,在国际化教学中,与国外合作高校开展学分互认是柔性课程体系开展的重要基础。

图1 基于“云平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资源管理系统

2.6 完善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多方位评价机制

参照《悉尼协议》的考核评价标准,对“新工科”通信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同时注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包括政府的定期评价(如就业率统计)、专项评价(如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社会专业测评(如《麦克斯报告》)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最终形成包括学校、企业、政府、学生以及社会第三方机构参与的多方位评价机制。建立“大数据”平台的多方位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障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具体为:

首先,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反馈的监控机制,进行教学全过程化的评价考核体系。结合本专业建设的大数据平台,构建“互联网+质量评价”的人才培养评价平台,实现对专业整体情况、实训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客观采集,对通信专业建设中的教学机制、教学质量、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课程体系等进行全面评价。

其次,第三方机构根据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社会的反馈,对通信技术国际化人才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评价,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和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结合第三方的评估成果,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全数据管理,促进培养机制的持续改进。

3 结论

本文在分析通信技术国际化人才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教育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些推进举措。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还任重而道远,如目前国内外合作办学形式单一,较少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参加国际竞赛和竞技活动也不够多,而且极少参与国际职业技术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工作等,这些都是在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