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新思考

时间:2024-07-29

□文/杨文丽

2022年2月22日正式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结合近年来参与组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线上线下融合培训工作的实践,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培育高素质农民是我国农业产业生态进化的内在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基础逻辑,是过去单一的“农业”生态,进化为“农业+工业+商业”的三产融合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的产业链条突破“传统农业”界限,实现向“工业+商业”的延展。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农业产业化理解为农业的“工业化+商业化”。比如,过去的传统农民只负责种小麦,而现代高素质农民不仅种小麦,还独立或与其他实体合作经营面粉厂、挂面厂、面包厂,还可能在线下和线上开设品牌店,直接销售自己生产的面粉、挂面和面包。可以说,高素质农民的身份集合了农民、企业家和商人三类角色。

高素质农民培育,绝不是一项独立实施的阶段性工作,而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生态进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二、从“本乡”和“落户”两个维度做好培育工作

高素质农民培育,既包括了对本乡农民的就地培养,还包括了引导优秀人才从城镇到农村“落户”。两类人的职业目标都是全职务农,即成为“职业农民”,而不是传统的“身份农民”。针对本乡传统农民的培育和引进外域优秀农业产业人才的培育,其培育内容和工作重点都不尽相同,需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各具针对性的培育方案,以提升培育效果。

“本乡”培育和“落户”培育的区别

三、技能培养、理念革新和环境营造要三位一体同步走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要从技能培养、理念革新和环境营造三方面同步开展。

1.技能培养。传统农民的生产活动多囿于基本的农业种养,多是靠乡邻祖辈世代传承有限的生产技能,而高素质农民的职业活动范围突破到了“农业+工业+商业”的全产业链条。因此,教授农民掌握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基本技能,是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2.理念革新。从传统农民到高素质农民,既是身份的变化,更是生产方式、生存思路和职业定位的变化。高素质农民培育,既要做好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帮助农民开视野、长见识、拓思路和树立新理念,从而在技能上和思想上都能紧跟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3.环境营造。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持续营造良好的农业产业环境,既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根本要求。这需要有关职能部门从法律、政策和日常服务上给予充分保障。比如,本乡农民在把土地租赁给农业合作社或其他农业产业组织后,农民的土地权益如何保障,农业合作社或其他产业经营组织的租用权、经营收益权如何保障等。

四、解决好“谁是农民的主心骨”问题

从“传统农民”进阶为“职业农民”,其生活和生产活动范围已突破“传统农业”界限,身份归属也突破了以往“家-生产小队-村集体”的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架构,他和她既是村集体的一员,还是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商业组织的一个员工,其责权利会体现在“农业+工业+商业”的全产业链条上。而那些从外域“落户”而来的新型职业农民,虽然大量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场景都在这里发生,但他们的户籍却并不属于这里。这些生产生活场景和身份归属的变化,必然伴随一个新课题,即重视和解决好“谁是农民的主心骨”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权利和义务变化给予关注,及时制定可行性方案和政策,协调和界定好新型职业农民、村集体、农业产业化组织等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是在“农业+工业+商业”的新型农业产业生态中,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在其中从事工作的新型职业农民之间就构成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这些组织既要对员工做好日常的技能教授、经营管理能力培养,还要积极主动承担起对员工在权利维护、理论学习、政治进步和思想解决等方面的主体责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主心骨。

五、解答好“什么不能丢”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城乡间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差距趋向缩小,农民的视野更宽广,精神世界更具时代气息。然而,在物质和文化繁荣的盛状之下,还需充分重视、认真思考和用心解答好“有些东西我们永远不能丢”的问题。

1.真诚纯朴的街坊乡情不能丢。家家生活富裕,彼此间的依靠少了;户户上楼,家门常闭,相互间走动少了,家常话少了,祖祖辈辈因袭传承的街坊乡情会不会变淡了?

2.优秀的乡土文化不能丢。当成长起来的高素质农民在充分融入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他们还有心思、精力来重视和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吗?那些滋养了一代代乡人的优秀文化资源会不会被遗忘掉?

3.一方人的乡愁不能丢。生活的富裕和农业生产形式的革新,会促进乡村面貌的大变化,那些填满了很多人儿时记忆,深深烙印在一代代乡人心里的乡愁印迹会不会越来越少,一方人的乡愁会不会最终只能在回忆里去寻找?

总之,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为做好这项工作,实施者的思想站位要高,培育体系要合理完善,要密切关注新农民的身份归属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新问题,要真诚关切一方人的乡土情怀和人文追求,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