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严春晓
统筹城乡发展 夯实农业基础
严春晓
近几年,中央明确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贯要求,抓住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指明了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根本方向,既是立足当前的工作部署,又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统筹城乡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统筹发展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选择重点,加以倾斜和解决。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既包括强化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贯彻统筹城乡的基本方略,又包括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依靠农业科技的基本支撑;既包括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又包括强化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造就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人才队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是加快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长期任务。否则,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就会失去支撑,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夯实农业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过程。通过深入多地调研,综合分析认为,需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当前,应着力夯实六个方面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在农业,而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基础脆弱,基础脆弱的突出表现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还很滞后,耕地、水资源等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灾害影响呈加重趋势,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首先要认识到,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基础工程”、“长效工程”、“民心工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但一家一户从事生产的农民虽然是最终的受益者,但却根本无力单独挑起这一重担。所以,必须靠政府的投入、扶持、带动和引导。在这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英国政府每年要拨出一笔资金,对农业基本建设进行补贴;日本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投入项目繁多;以色列强调灌溉就是给作物输液,滴灌面积达到80%,水的利用率达到90%以上;法国在1950—1970年的21年间,农民拥有的拖拉机增加了9倍,收割机增加了32倍,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目前,全国各地也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把握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业投入的有利时机,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强化农村支持保护体系,围绕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抓住关键环节,科学谋划、实施一批基础性、公益性的农业重大建设项目,尽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国家把主产区作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重点的机遇,以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积极实施土地整治,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比重。抓住国家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的机遇,加快大中型灌区、水源工程建设,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制定促进节水的政策,大力推广集雨节灌、有机旱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建设农业综合节水示范区,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机遇,大力发展设施生产,提高蔬菜设施比重,积极建设蔬菜标准种植园、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提高奶牛、生猪、蛋鸡规模养殖率,开展资源养护与修复、建设渔业规模增殖清污区,加强渔港建设和池塘标准化改造,努力提高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增强全省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农机购置补贴作用,按照“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思路,拉动农机装备继续向多功能、复合式作业和大型装备发展,向节能环保机具倾斜,促进农机和农艺的融合,推进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的机械化。把防灾减灾作为保障农业安全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坚持防治并重、防重于治,大力提高保障能力,搞好救灾种子、种苗、化肥、柴油、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储备和调运,充分发挥农机在防灾救灾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强渔港建设和渔船救生设备的配置,增强渔船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建设,为农民减轻损失、恢复生产提供保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的各项政策。加强农村道路、能源、电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从历史上看,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品种更新了5-6代,一大批新品种培育成功,每次新品种的应用都使粮食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为稳定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目前,我省农作物良种、畜禽良种覆盖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在全省广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但与此同时,农业科技进步跟全国一样,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够强、重大的成果还不够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相对滞后、科技成果的转化还不够快、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等问题。面对新形势的迫切需求,今后一个时期,应紧紧围绕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探索农业科技进步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和对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紧紧跟踪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围绕农业重点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制约问题,合力攻坚,持续用力,力争尽快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靠技术创新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围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两大尖端,良种、技术、设施三大领域,农机、农药、肥料、饲料四项重点,坚持“引进开发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机具的推广步伐,促进农业生产良种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现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抓住国家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难得机遇,抓住关键环节,加快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着力解决好技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利用好农技“电波入户”计划、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进村服务站、信息网络、手机短信等传播方式,深入开展“百、千、万”农业干部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行动等集中活动,在“进村入户到田”的层面上做文章、求突破。充分发挥科研、教学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动、不断深化农科教协作,按照“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整体推动”的原则,围绕制约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省农业专家委员会和专家顾问组为主要平台,以农作物改良中心、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协作机制、拓宽协作领域、提高协作质量,着力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协作机制和协作模式,共同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能否推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也是最大难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社会结构快速变动,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样一来,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一些地方农户因主要劳力外出,耕作粗放、撂荒,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不完全适应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就业不稳定和收入不高的问题。目前,河北省有7000万人口,其中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超过3000万人,农村初中及以下学历劳动力占到农村总劳动力的80%。而在法国,农民一般都具有农业技术高中和农业专科大学毕业的文化程度,不但懂耕作,而且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因此,必须着眼于实现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应切实把农民培训摆在突出位置,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切实抓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人才队伍,培养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着力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的培养,引导他们成为行家里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农民闯市场。有计划输送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经营基础、市场意识和创业能力强的农村青年,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各类龙头企业学习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应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组织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田间地头示范、联户结对、巡回指导等方式,手把手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开发、承包经营、投资入股、成果转让、提供有偿技术服务等形式,从事农技推广或产业化经营活动。加大对乡村农技推广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农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大业当中,加大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农民这支主力军和大学生村官这支生力军的融合,充分发挥好大学生村官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应畅通城乡双向创业渠道,一方面,整合公共培训资源,针对农民工的不同需求,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鼓励农民工外出就业。另一方面,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鼓励有经验、有能力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城市经营管理人才下乡创业,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带到农村,带动农民素质提高。
质量安全是农产品的生命。目前,我国农产品消费已经进入了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的转型时期,农产品市场需求正在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多样化、优质化。同时,国际市场对出口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越来越多,而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大多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近年来,连续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农产品声誉造成极大损害,同时暴露出农业生产方式仍然相对落后,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产环境、药物残留等控制指标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外市场要求,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地认证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日本、韩国饮食中很多都是直接生吃,所以长期禁用化肥、农药,大量使用有机肥料,产品质量很高。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应加快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长短结合、重在长远,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力争尽快完善和健全分类监管、产地监管、投入品监管、巡回检查、例行抽检、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和预警防范等八项制度,着力构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应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坚持“全程监管、重点监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总体要求,推进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管。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依法推进市场准入。加强应急处置和管理,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产地、产品认证,提高无公害种植基地和养殖场比重,扩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规模。应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加快园艺作物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为抓手,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动规模化种养、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应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在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全程监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完善县级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逐步在乡镇、批发市场、重要的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质量检测点,提高快速检测能力。应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开展种子执法和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加大肥料、兽药、饲料和添加剂的监管力度,切实提高农业投入品质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联一产、带二产、促三产,是提升农业产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传统农业具有明显弱质性和低效性,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只有按照工业化理念和现代经营方式,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组织衔接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综观世界范围内农业发达国家和或地区的成功经验,最为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较高。就全国畜产品加工而言,目前我国畜产品用于加工的肉、蛋产品仅占全国总产的4%和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与国内先进省份比较,我省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但农业的附加值并不高,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弱的差距,不在生产而在加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应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抓关键、求突破,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要立足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围绕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加工业,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要落实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市场扩张步伐。通过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的战略性重组,着力培育一批重量级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统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围绕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种养基地,形成企业与基地紧密衔接、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良性发展的局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按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和节约的原则,集中建设起一批高标准示范区,加快发展上、中、下游成龙配套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品牌建设。知名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提高效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把加强品牌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擎,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壮大叫响地域性知名产品,立足主导产业培育品牌,加强政策倾斜扶持品牌,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壮大品牌,通过市场化运作推介品牌,培育国内知名的“河北产”农产品加工业名牌产品,增强河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实质就是变革农业生产方式的跨越过程。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证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就发展,背离这一规律,农业农村经济就会波动。以家族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不适应性正在凸现,突出表现在“统”的功能不强,“散”的问题突出,双层经营的合力、活力和能量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造成“人散、地散”,这种格局不利于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入户推广,不利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由于统的文章作得不够,乡(镇)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不仅影响未来公共事业的发展,也难以引领农民当前的增收致富。因此,应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以制度创新推进生产发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重点,以健全纠纷调处机制为保障,突出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三大重点,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土地承包管理机制。下大力解决二轮延包遗留问题,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使农民获得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落实政策、加快发展为目标,以完善机制、拓展功能为重点,以培训辅导、增强素质为推动,以典型引路、辐射带动为抓手,下大力量抓扶持、抓规范、抓培训、抓示范,力争数量上有新突破、质量上有新提高、功能上有新提升。加快建立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以加强村级集体的资产、资源、资金“三资”管理为基本内容,以增加集体收入为目标,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为着眼点,以市场化运作为基本手段,加快推动建立集体统一管理、农户承包经营、村民民主决策有机结合的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为农民家庭经营服务的能力。深入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试点。坚持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不断扩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覆盖范围,有效解决农村综合改革后村集体兴办公益事业的途径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