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分析及对策——以厦门大学、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为例

时间:2024-07-29

王燕琴

(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一 引 言

“政治参与”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20 世纪60 年代末到70 年代初,政治参与成为美国政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的政治参与研究则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末才兴起。

关于政治参与,中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解释为: “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为。”[1]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和纳尔逊认为: 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2]中国学者张风华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行为是一种参与,意识也是一种参与”[3]。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可以把政治参与看做是公民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及其中所包含的意识。

大学生,作为中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后备力量。其政治参与热情、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其政治参与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化程度。因此大学生政治参与、表达和认同情况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对象。

二 研究方法

本文以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统计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其中,调查阶段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定量分析法和访谈法。本次问卷一共设计了58 道题目,问题覆盖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内容、特点、效果等诸多方面。在选取样本时,笔者也力求做到样本覆盖到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等学生,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来保障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及客观性。具体做法是先通过厦大、集大、诚毅学生工作部门查到各院系学生数量,根据院系规模大小采用PPS ( 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 抽样法,然后根据每个院系男女学生比例、不同年级学生人数比例抽取调查对象。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00 份,回收有效问卷564 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三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

经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厦门三所高校的大学生政治参与情况既有令人鼓舞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体现了几个特点:

( 一) 整体参与度高,但存在被动参与现象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尽管三所高校之间存在一些细微差别,但从整体上看,学生的政治参与度都很高。例如,在面对“您是否会参加省、市、学校的各种人大代表、党代表的民主选举活动”这一问题时,有148 名学生表示一定会参加,高达26.5%; 155 名学生表示“大家都参加我就参加”,占27.7%; 172 名学生选择了“如果一定要求,就参加”这个选项,高达30.8%; 只有84 名学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表示不会参加,仅占15%。从数据来看,85%的同学选择了参与。

但也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是从众参与或勉强参与。在此次调查中,还有一个题目是:“您认为您属于哪种类型的政治参与?”高达57%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动员了就参与”,18.7%的学生选择了“被迫参与”,这两项都属于“被动参与”。而选择“积极主动参与”的仅为20.9%。可见,大学生政治参与呈现出明显的被动参与特点。

这种被动参与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大学生的政治冷漠。有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政治事件漠不关心、对政治课的学习敷衍了事、消极被动地参与政治生活等[4]。

( 二) 参与主体的两级分化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三所高校的低年级学生对于政治活动的参与热情较高,而高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锐减。在此次调查中,回收上来的问卷为564 份,大三、大四以上学生的问卷共273 份,其中仅有27.5%表示会参加省、市、学校的各种人大代表、党代表的民主选举活动。

另外,我们还发现,党员同学与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参与热情高,其他非党员同学的政治参与热情低。在回收的564 份调查问卷中( 对政治面貌与参与民主选举活动的意愿进行交叉分析,有效问卷为554 份) ,党员同学共123 人,占22.2%; 积极分子共115 人,占20.7%。在这些党员同学中,明确表示会参与省、市、学校的各种人大代表、党代表的民主选举活动的人数达到74,占总数的60.1%; 入党积极分子中明确表示会参与省、市、学校的各种人大代表、党代表的民主选举活动的人数达到69,占总数的60%。这也反映了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忽视对入党积极分子以外的非党员同学的教育的特点。高校的辅导员和其他党务干部往往把重心落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同学的政治参与热情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三) 参与内容的单一化

如在调查问卷中,有一道“您都参加过何种政治活动? ( 多选) ”的题目,308 名学生选择了“学习政治理论”的选项,高达55.1%,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131 人表示“不关心政治,没参与过”,占23.5%; 106 人选择“加入某个政党”,占19%; 91 人选择“当众发表政治意见”,占16.3%; 77 人选择“政治表达( 集会、申诉、控告、建议) ”,占13.8%; 60 人选择“参加人大代表选举”,占10.7%。这体现了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和渠道的单一性和不完善性。

( 四) 参与动机的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动机功利化、务实性越来越明显。比如: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动机多是出于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把它作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就业竞争资本的手段。本次调查有个题目: “如果您愿意成为公务员,您的首要动机是什么?”有265 人选择“工作稳定”,占47.5%; 88 人选择“实现自我价值”,占15.8%; 有68 人选择“待遇丰厚”,占12.2%; 有67 人选择“社会地位高”,占12%;46 人选择“为人民服务”,占8.2%; 24 人选择“有特权”,占4.3%。由此可见,虽然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公务员职业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及为人民服务,但大部分同学还是从自身工作的稳定性、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来考虑该问题。

( 五) 参与途径的网络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2014 规模达6.32 亿( 截止到2014 年6 月)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更加便利。作为占网民用户88.2%的青年( 35 岁以下的人) ,他们熟练的网络技术为参与政治提供了有效途径。网络时代青年的政治参与,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状态,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着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5]。

在此次调查中,针对“你最愿意以什么方式参与政治?”的问题,33%的学生选择了“在网上发表意见”,居第一位,显示了网络参与的特点。大学生不仅在获取信息方面更相信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而且在发布信息方面更相信网络渠道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注意。

四 原因和对策

( 一) 原因分析

1. 政府层面。调查显示,政府提供给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机会和途径不多,而大学生对此也感到不满意。此次调查中,当面对“您对当前提供给大学生的参政议政的机会和途径满意吗?”的问题时,280 个的学生选择“一般吧,还算可以”这个选项,占50%; 128 个学生选择“不太满意”,占22.9%; 仅有98 个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占17.5%。大学生对参政议政途径的这种不满意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参政议政的热情低,学界将此现象称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容易导致对政府施政的政治认同度降低。

2. 学校层面。以往,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主要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而鲜有实践的机会。学校虽然也经常组织学生参与政治理论的学习,但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参与,而不是主动参与。

反观西方大学,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以美国为例,在美国高校的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中,都有学生代表参加。学生代表有权参加各种校务会议,并有权代表学生发表意见[6]。再以德国为例,在德国大学中,无论是校务委员会还是系委员会,学生代表都占有规定的比例[7]。

另外,针对学生政治参与中两级分化比较严重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观念,不能只关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3. 学生个人层面。学生个人层面的原因包括:自身政治素质欠缺、对政治参与的效果有所怀疑等。在面对“您觉得阻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有?”这道多选题目时,349 名同学选择“渠道不畅通”,占62.3%; 292 名学生选择了“参与效果不理想”,占52.1%; 202 名的学生选择了“自身政治素质欠缺”,占36.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很多学生有这样的心理: 我以后又不从政,干嘛要关心这些选举的事情? 由于自身参政能力欠缺,参政意愿不强,大学生当选人大代表的情况往往是凤毛麟角,甚至会被作为新闻而进行报道[8-9]。

( 二) 对策和建议

1. 政府层面。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创造机会,让大学生参与或感受政治活动,破除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神秘感,增加大学生对于政务活动的直观印象。有的地方政府已经在此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据报道,陕西省政府就连续多年举办了大学生到省政府机关见习的活动[10]。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探索。

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必须改进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以往,各高校组织学生参加人大代表选举,学生对于候选人的情况并不熟悉。今后,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候选人的宣传力度,必要时可以组织候选人与学生的见面会。

再次,政府应该注重政治参与制度化工作的推动,将一些好的举措制度化。当然,政治参与程度并非越高越好。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指出: “政治稳定取决于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的比例关系,当政治参与程度高而政治制度化程度低时,扩大的政治参与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

2. 学校层面。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在校大学生体验、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便利。调查表明,学生对现在高校里的班干部选举和学生干部选举还是比较满意的。在面对“您如何看待学校里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的竞选过程”一题时,270 名同学给出了“比较民主”的答案,占48.4%; 186 名同学给出了“一般”的答案,占33.3%; 67 名同学给出了“很民主”的答案,占12%。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参政活动不能局限于班干部和学生干部选举,学校应当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如选拔一些优秀学生代表参加教学督导团、列席学工会议甚至校长办公会。大部分高校虽然都会设立一个“校长信箱”或“校长接待日”,但效果并不理想。在调查中,面对“你如何看待现在设立的‘校长信箱’、 ‘市长信箱’?”高达45.6%的同学选择“基本上是个摆设,反映问题基本不回复”,另有27.5 的同学选择“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回复不及时”。

3. 学生个人层面。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政治参与方式、目的、性质和效果。有学者指出,大学生要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通过心理素质养成、文化素质培养、道德素质练就、政治素质锻造等多个方面的训练才能实现。其中,文化素质决定了大学生看待政治问题的视野,道德素质则会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政治素质则是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基础[11]。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作为个体的大学生,不能均衡地发展以上几种素质,是个普遍现象。例如,有的学生虽专业成绩不错,但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立志将来从政,很早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也积极参加各类学生干部竞选活动,但专业成绩并不理想。有的学生在大一时就对学生干部竞选活动充满兴趣,但选举失利后,往往变得消沉。这些都是目前大学生政治参与不成熟的表现。作为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大学生必须主动培养自己上述几方面的素质,才能保证政治参与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1]戴维·米勒( David Miller) ,韦农·波格丹诺( Vernon Bogdanor) .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修订版) [M]. 邓正来,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608.

[2]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 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 汪晓寿,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9: 180.

[3]张风华. 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6) :118.

[4]何存英. 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冷漠现状及原因探析[J]. 新西部,2010 (6) : 166.

[5]罗迪. 网络时代青年政治参与已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N]. 中国青年报,2007 -7 -22 (2) .

[6]张梅芬. 美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2010 (14) : 122.

[7]宋丽慧. 德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给予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7 (4) : 82.

[8]饶霈. 90 后女大学生当选人大代表[N]. 新京报2011 -12 -20 ( A5) .

[9]李立红. 八名大学生村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N]. 中国青年报,2013 -3 -8 (8) .

[10]秦明,柯昌万. 省政府来了见习生[N]. 中国教育报,2012 -8 -17 (1) .

[11]孙华玉,管淑侠. 浅析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必备素质[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 (6) : 10-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