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王晓明
(1. 江西理工大学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341000; 2.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
从18 世纪初至今,中国博物馆事业走过了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其间有风雨也有彩虹。回顾历史,有两个人值得铭记与感念,一是张謇(1853—1926) ,一是陈嘉庚( 1874—1961) ,他们积极提倡与筹资创建博物馆,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张謇于1905 年以个人财力创办了南通博物院,吕济民认为这是中国第一家真正的博物馆[1]。对于“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的博物馆实践与思想,国内外学界与社会同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陈先生出生于同安县集美社( 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 ,是卓越的实业家、教育实践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华侨领袖当之无愧。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尽其所能践行实业报国、兴办教育的理想[2]。集美学校、厦门大学、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等学校都由他创办;他还积极关注社会教育,创办了鳌园和华侨博物院。他的博物馆实践与思想是其整个教育实践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与文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笔者试图通过对鳌园和华侨博物院的简析以及对陈先生教育文选等文献的整理来探析他的博物馆实践与思想。
陈先生满怀热情投入到中国博物馆的实践中,鳌园和华侨博物院是其有生之年的梦想结晶,是中国博物馆谱系中的杰出代表。鳌园从1951 年到1957 年历经六年基本建成,占地8511 平方米,按照露天博物馆设计,园内石雕群造型精美别致; 其主体包括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墓三部分。在鳌园内流连,可以获得艺术、文化、教育、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与体验,这正与陈先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主张相印合。现今鳌园与陈嘉庚纪念馆、陈嘉庚故居、归来堂等共同构成陈嘉庚纪念景区,并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陈先生曾说: “真大观勿嫌小岛,有旧植乃展新型”,他的这一观念在厦门大学、集美学校和华侨博物院中获得了充分体现。继鳌园后他在1956年启动了又一项宏大的博物馆工程,这就是于1959 年建成开放的中国首个由华侨集资创办的博物馆——华侨博物院。陈先生将此博物院选址在胡里山—厦门大学—南普陀景区的蜂巢山下,周遭环境幽雅,内有华侨华人、陈嘉庚珍藏文物、自然博物三个主题陈列常年开展,其中第一层是华侨历史简介馆,这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唯一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展馆; 第二层是历史文物陈列馆,收藏与展示中国历史文物和数千年文明风貌;第三层为自然博物陈列馆,通过各种标本传播博物知识,表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馆内展品有历史文物,如青铜器、陶器、瓷器、古代钱币、雕刻、字画等; 也有自然博物标本,如鸟兽鱼虫和矿物标本; 还有华人华侨的专题专项文物; 总共约7000件,大部分都是陈先生亲自到北京、上海、天津收集收购的。他还与海外侨团、侨胞积极联系,向他们征集到2000 多件文物和标本,为华侨博物院的最终建成倾注了大量心血。
陈先生的博物馆构想自成体系。在鳌园和华侨博物院建成之后,他又想在北京等地区筹划华侨博物馆,并首先捐款50 万元。他说: “我建议华侨要表现永存爱国精神,如无其他建设则可先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处筹设华侨博物院,并组委员会进行筹备。我认为国内外各省市均有华侨,华侨博物院得以随地设立。如广东福建二省华侨最多,将来博物院可发展至数十处”, “北京是首善地区,为爱国归侨胞集中所在,应当开先引导,我拟首先认捐……以资提倡……希望海内外爱国侨胞共同发动,大力支持,促成盛举,是所至盼”。可见按照陈先生的设想,中国华侨博物馆应该是一个以北京为核心、在众多地区设馆的宏大馆群体系。然而华侨博物院建成后不久他就病逝了。现今众多国民与华侨都怀着对陈老的敬仰之心,在为中国华侨博物馆群的建构贡献着积极的力量,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陈先生的心愿能够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潮中实现。
陈先生在创办鳌园与华侨博物院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注重调研、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俭节约等诸多可贵精神。在兴办博物馆想法初起之际,他就坚持从实际调研出发,探寻什么样的博物馆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当下社会的需求。从1949 年6 月至1950 年2 月,他游历于祖国大江南北,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其中济南广智院内的陈列与雕刻主题是健康卫生和文明进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陈先生决定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一座集文艺底蕴、博物知识、自然气息于一体的具有民族精神和现代风貌的博物馆,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目的,于是在福建集美启动了鳌园的建设工程。
对于华侨博物院的创办,陈先生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心血。为了建成理想中的华侨博物院,他在年事已高疾病缠身的状况下仍然亲自到祖国各地博物馆考察,他写信给当时华侨博物院的负责人陈永定说: “我此次往诸名市参观,有北京、沈阳、大连、旅顺、青岛、济南、天津、上海等,对各地博物馆有了大概的了解,其名不一,如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资源博物馆等等。山东博物馆( 限于山东所出文物) ,上海博物馆就不限于上海,而各处都有,其他名称不同,而陈列则同者,可见非一规定者也……我国昔日不重视博物之陈列,故多未有创设。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系光复后始有,天津系法国开创,上海系英国开设,沈阳、大连、旅顺系日本人开设……近年各省多已重视博物馆。”[3]就是在这样大量细致的参观调研、考察分析的基础上,陈先生对全国博物馆发展状况有了真实全面的了解,也从中收集与学习到了他自己创办博物馆所需要的丰富资料、信息与方法。在向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借鉴经验和对自身需求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华侨博物院的建设方案,又听取了许多宝贵的完善建议,最终将其博物院的宏伟构想进行了开拓性的实践。整个博物院的建设,从陈列大楼到陈列厅到陈列厨的设计,都凝聚了陈先生坚持民族风貌的创意和构想。他对细节的关注令人钦佩,比如陈列大楼前的台阶,他认为“大门前的石阶应为半月形,石阶是大众参观博物院必经之地,要雅致美观,且每阶须宽一尺一寸较好上下。”就是这样细致的精神保障了华侨博物院的品质。对于院内藏品的收集,他曾在信中写道: “如古墓内之物……今天天津上海均空空如也,独北京尚些有……选择十余次,经月余”。他在上海收集文物时的情景被邱方坤记录下来: “有时候,也到广东路古玩店观摩古董,为华侨博物院物色展品,即使在数九寒天,寒风凛冽,他也精神抖擞,下车步行,进出商店,毫不介意”。华侨博物院的许多文物就是这样被陈先生辛苦细心的收集而来,一位暮年老人对自己和祖国的梦想如此执着,实在令人敬佩。
对于华侨博物院工程的实施,陈先生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他对工作人员说: “要认真负责事事,忠诚勤慎,切不可浪费。在博物院的建设过程中,耄耋之年的陈先生坚持每周都从集美来检查工作,1958 年患癌症住院后依然心念博物院,经常来信询问情况。1959 年,倾注了陈老心血、凝聚了国民与华侨情感的华侨博物院最终建成。86 岁高龄的陈先生满心激动的亲自剪彩和主持座谈会,此时老人右眼已经失明。座谈会场延续了他简朴的作风,大厅摆放着数行铺有白色桌巾的课桌椅( 从厦门大学暂借) ,参会人员每人一小盘点心( 蛋糕、馅饼各两个) 和茶水。作为实业家和华侨领袖,陈先生将自己的财富慷慨地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对自己的生活则勤俭节约,这正是嘉庚精神的可贵之处。1961 年8 月,陈先生因病与世长辞,嘉庚精神在中华文化史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陈先生的博物馆思想在其实践和《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博物馆陈列商榷》、《中外华侨永存爱国世界博物观》①陈嘉庚. 《中外华侨永存爱国世界博物观》,未刊稿,存集美学校委员会.等文章中都有所体现,笔者对其概括如下。
陈先生在祖国兴办教育事业的情感基础是深厚的民族情结和强烈的寻根意识。他的民族情结在华侨博物院陈列大楼的外观与内部设计上均有所体现。他亲自设计的陈列大楼高23 米,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民族风貌。凌空而出的飞檐,层层叠叠的屋盖,宫殿式屋顶材料为琉璃瓦,墙身为白色花岗石,整体造型古色古香、典雅质朴。对于陈列厅的设计,他将中华民族对于光明的喜爱与博物馆内部的照明需求相结合,舍弃了常规建筑中的室内柱,使得整个陈列厅给人大气开阔、明亮愉悦的感受。设计陈列厨时陈先生说: “祖国历史文物陈列室陈列的文物,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陈列橱应具有民族艺术风格,和文物相衬,古色古香,更好地展现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也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基于此陈列厨采用了宫体家具的复古造型与风格,与陈列大楼的外观相互应和,表里如一,既充分体现了陈先生浓厚的家国之情,又很好地唤起了国民与华侨的民族意识。在华侨博物院开幕仪式上他讲到了建院的目的: “是为了表达华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深情厚意和作为华侨与国内人民感情联系的纪念物; 同时有助于普及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 有助于国内人民对华侨、侨居地人民的风土人情的了解; 并促进我国与华侨、侨居国的文化交流。”从博物院的宏观与细处设计、从其中所容纳的藏品类别、从国人与华侨群体对此院的支持与关注来看,陈先生的办院目的达到了。作为华侨领袖,他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文化教育实践,说道: “我认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民应尽的责任。我是华侨,很希望侨胞们也来尽一部分责任。因此,我建议华侨设立一所大规模的博物馆。馆址可设在华侨故乡出入国的港口,既可给国内人民公共应用,又可给归国华侨观览。两者皆受其益”。正是基于此种民族责任心和使命感,陈先生毅然创办起了华侨博物院,将院址选在厦门,使其成为联络华人情感的桥梁。他还积极对海外华侨发起倡议说: “这是我们效力祖国建设的极好机会,无论你们已回到国内,或还在海外,应该各尽各人的力量,负起责任来帮助祖国做好这一建设,或把珍奇的陈列品以及有关公私纪念的文物捐献出来,以丰富本博物院的内容。”从中可见,华侨报国成为陈先生的伟大梦想,成为他决定高举的精神旗帜,这种民族情结、寻根意识,这种大情怀、大气概让亿万华夏儿女肃然起敬。
陈先生在海外经营实业多年,耳濡目染国外文化教育,对其文博体系和机构非常熟悉,同时新加坡作为华人社会为中国文博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参照。教育在陈先生心中始终占有崇高的地位,他在兴办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教育。博物馆即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此他认为: “博物馆关系社会教育颇巨,数万人口之小城市,即有设立之必要”。陈先生充分意识到在国内兴办博物馆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在《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这篇文章中,他对国内外的博物馆发展现状进行了对比: “博物馆的效用这样宏大,故社会主义国家非常重视,苏联十月革命后,添设很多的博物馆。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法日等国,以及各国殖民地设立博物馆的也不少。我国在解放前只有极少数小型博物馆。华侨在国外常见博物馆,回到国内却不多见,对祖国难免发生相形见绌之感。解放后人民政府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新设了很多博物馆,这是很可喜慰的事。”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祖国博物馆建设事业在解放后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从华侨在国内外博物馆对比中的“相形见绌之感”以及对人民政府新设的许多博物馆感到“很可喜慰”这样的用语和事实判定来看,陈先生创办博物馆的决定饱含了浓浓的爱国热情和他作为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以华侨身份办馆,他首先筹备的就是华侨博物院。作为中国首家以华侨为关键词的博物馆,华侨博物院既为整个国家博物馆谱系添补了空白,又以自身特色发挥着民众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事业发展较早,其性质与功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陈先生对博物馆的性质与功能是这样认识的: “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样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学校为学生而设,图书馆为知识分子而设。博物馆的对象不限于学生或知识分子,一般市民,无论男女老幼,文野雅俗,一入其门都可由直观获得必需的常识。这是因为它是用形象来表现内容,不假文字间接传达,所以一般人民参观了博物馆,见所末见,眼界大大开展; 学校师生参观了博物馆,可由实物而与书本相印证,专门学者参观了博物馆,可接触书本以外新发现的事物,有助于更深入的研究。”他将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定位于教育,并特别强调了博物馆比图书馆、学校更广大的受众群体,将其分为一般人民、学校师生和专门学者三类,他们能够在博物馆中各得所需有所提高。同时他指明了博物馆施教的直观形象性,这是书本教育无法替代的。对于华侨博物院的功能,陈先生认为从服务于科学研究与人民群众的宗旨出发,华侨博物院既满足了从专门学者到普通大众的科研与学习需求,又为华侨与祖国的联系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对于博物馆的藏品与陈列,国内外通行的惯例是历史文物,在此之外,增加当地特色物产与现代科普主题成为南洋与其它国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陈先生敏锐地看到了中外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差异,他说: “南洋各地多设博物馆,陈列该地出产物品,如动物,植物,矿物及海产标本”, “旅顺市有著名博物馆,为日寇时代创立,除些地方物产外,大部份则为大小佛像,妇女缠足小鞋,满清衣冠,实含有侮辱我国之意图。其他如千百年前之尸体,及古墓中之铜铁石磁废具,只供考古者玩玩而已,若现代之有益卫生及智识者,则付阙如。沈阳市新创之博物馆,大部分亦陈列前代古物,多系墓中取出之铁铜磁石所造之人物用具,及前人山水字书; 本地物产,为数无多”。为了说清区别,他列举了旅顺和沈阳博物馆之藏品与陈列的不足,他所倡导的是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气息的博物馆,是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博物馆,是可以普及知识、增长智力的现代博物馆。他认为: “然单陈列地方产物,乃系前时体例。现代化之设备,则不仅此……其他足以启发现代智识者尚多,倘能参加陈列,裨益人民,良非浅鲜。”西方政府与社会高度重视对民众智力的培养与提升,其科技因此发展迅速。陈先生很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所以他在博物馆的藏品与陈列上强调对民众智性的开发。特别的,对于华侨博物院的藏品与陈列,他论述到: “博物院与博物馆规模大小各别,性质亦有不同,通常博物馆所收的文物多有地方性,譬如中国博物馆以陈列中国文物为原则,莫斯科市有博物馆百余所,所陈列的都是苏联物品。至于华侨博物院应是国际性的机构,不受地区限制,与国内博物馆亦无抵触。世界各国凡华侨涉足所及其物产风景、民俗风尚、社会文献等有关材料均得兼收并蓄,以供众览。外以明瞭党情,由此开通民智,不但为国内一般人民所需要,即时对国外华侨也有周览参改的价值”[4]。由此可见,华侨博物院的特色在于不受地域限制,在国内的博物馆群中具有独立性,其藏品与陈列具有宽广的理论空间,只要与华侨相关的有价值的物品、文献等等均可以包括在内,这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国内民众与国外华侨的多重需求,同时也使得博物馆自身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华侨博物院的创办是陈先生实业报国、兴办教育的梦想之一,对于此院的命名,他解释说: “至于名称,我拟为华侨博物院。因为它是华侨设立的,故应以华侨为名,不冠以厦门地名,以区别于地方设立的性质。因为一是华侨热爱祖国文物不限于一地; 二是配合教学研究的机构,原是全国性的; 三是它负有介绍南洋的责任,必须陈列很多南洋文物,以供国内人民了解南洋情况,故其内容不但是全国性,而且是世界性的; 四是华侨是全国各地都有,不限于厦门一隅; 这些都是命名采取全国性的理由。至于不称馆而称院,则是因为它的组织较大,是合几个博物馆而构成的。故以博物院为总称,以区别于内部的分馆。”陈先生从创办者的身份与居住地、教学研究的通行性、陈列内容的世界性这几方面对博物院冠以华侨之名进行了分析,并从组织规模上对院与馆做出了级次之分。他对华侨博物院的规划蓝图是很宏伟的: “华侨博物院内部机构,暂拟为四馆: 第一是人类( 历史) 博物馆,陈列古代历史文物和现代民族标本等; 第二是自然博物馆,陈列动物、植物、地质、生理卫生等标本; 第三是华侨和南洋博物馆,陈列南洋各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以及华侨情况等文物、模型、图表; 第四是工农业博物馆,陈列祖国革命及新建设的实物、模型、图表等。其他博物馆得依需要及条件许可,以次增设。”这四个馆涉及到历史、文化、自然、外交、工农业等多个领域,其总体内容可以说是一部以华侨为主题特色的百科全书,其所要投入的精力与财力也是巨大的。陈先生首先捐献了10 万元用于馆舍建设,并将自己所收藏的文物及动植物标本捐献出来,又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地收集藏品,在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下,终于建成其中一个馆。遗憾的是,华侨博物院还没有完全建成,陈先生就与世长辞了。他为后辈留下了一个伟大的未完成工程,有待于来者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将这一高尚的民族梦想实现。
笔者认为,陈先生以鳌园和华侨博物院为代表的博物馆实践,其重要意义在于寓教于乐、联络感情、凝聚人心。华侨博物院是共和国首家民办博物馆,他也因之成为这一领域的探路者。从创办至今,鳌园与华侨博物院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既对大众普及了知识,又为学者提供了研究材料; 既启迪了智性,又陶冶了情操; 既为国民了解华侨文化生活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材料,又为华侨心系祖国提供了表达渠道; 既作为文化交流平台在国际享有声誉,也作为爱国教育基地在国内受到推崇。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继承和发扬陈嘉庚先生的大情怀、大精神,把海内外华人华侨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其寻根意识和望乡情结提供更多更好的表达途径,为天下华人华侨共同精神家园的建构搭建坚实稳固的平台,已经成为当下民族文化复兴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这也使得华侨类博物馆的建设具有独特的文化与社会价值以及广阔光明的发展前景。陈嘉庚精神必将持久照亮华人华侨在心系祖国大道上的前进步伐。
( 谨以此文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40 周年)
[1]吕济民. 中国博物馆史论[M].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2004: 75 -76.
[2]陈嘉庚. 陈嘉庚教育文选[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3]刘晓斌. 陈嘉庚的博物馆思想[J]. 中国博物馆,2014 (1) : 102 -106.
[4]吕济民. 陈嘉庚对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巨大贡献——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20 周年[J]. 中国博物馆,1995 (1) : 2 -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