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孙文中
(集美大学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注重实践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任务,学以致用成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关键之举。“农村社会工作”教学具有案例多、情境复杂等特点,而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往往点到为止,学生的参与度不足,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灌输占据了一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平铺。教师满堂灌般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收,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当前灌输式教学为主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实,“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环节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对于实践教学而言,一方面要将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与方法和技巧精确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将社会工作知识技能自觉运用到社会服务实践中的职业素养。而“世界咖啡屋”的教学模式恰好能够弥补传授式教学方法的不足和缺陷,增强社会工作教学的实践性。“世界咖啡屋”以学生集体讨论为主、讨论结果由学生共同得出和获得,旨在提高学生对于知识认知的深度。在“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世界咖啡屋”模式,促使学生集思广益、汇聚集体智慧、吸取别人的观点、改变自己的既定思维惯性,通过特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和带动激发其他学生的讨论和共同贡献,最终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也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这种教学实践可以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融合。本文基于对“世界咖啡屋”模式与“农村社会工作”教学改革的探索,融入项目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反思教学法,基于对留守儿童、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旅游扶贫与农村社区建设等项目的分析,可以增强“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适用性,提升学生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培养社工学生以实务取向的研究意识,增加他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兴趣和参与度。
“世界咖啡屋”是当前流行于国际社会的团队学习方法,旨在分享知识和催生集体智慧、帮助人们体验集体创造力的一种方法[1]。“世界咖啡屋”模式由朱尼特·布朗和伊萨斯·戴维提出的。“世界咖啡屋”是通过一种简单而又创新的讨论重要议题的方式,将大家的思维和智慧集中起来解决问题、发现思考的共性的过程。这种方式有效地将组织成员们联系起来,通过循环式探讨,就组织中的重要问题或重大事件进行交流,并最终获得团体中个人新的认知及组织适当的问题解决方式[2]。该方法以注重精心设计的提问、严谨的对话流程以及对话中的催化和引导为要点,通过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过程和实践能力。在“农村社会工作”教学中,引入“世界咖啡屋”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还能提升学生融入班级、分工与协作的能力。“农村社会工作”教学引入“世界咖啡屋”模式的优点在于以服务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有效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项目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快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鉴并听取其他同学对于问题分析与解决的独到见解。“世界咖啡屋”模式更具有问题视野,属于开放思维和深入思考的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
“世界咖啡屋”模式是将传统被动的知识灌输教育转变为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的模式。而“农村社会工作”教学中引入“世界咖啡屋”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方法。
1.设计项目。根据“农村社会工作”教学内容,本课程结合当前我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社区建设、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运用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了留守儿童、产业扶贫、美丽新苗寨社区建设、羡地教育精准扶贫、那长村乡村振兴、罗家村乡村旅游建设、郝堂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服务项目。项目设计者从服务对象需求出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项目议题的交流和分享。
2.项目分组。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历和兴趣点,进行项目分组。“农村社会工作”引入“世界咖啡屋”模式在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学习了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社会政策与法规等课程,这些课程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实地研究资料,有助于“世界咖啡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将社会工作2015级69名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7-8人。教师改变传统的按照一对一或者同一层次学生为一组的分组方法,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兴趣、能力自由组队,每组都包括了学习能力上、中、下的学生,它的分组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补,让各层次学生均能发展。
3.营造氛围。活动组织者要创造宽松宜人的环境,提供一个热情的、人性化的交流环境,使组织成员能够踊跃发言。在“农村社会工作”的课堂上,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座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方便学生的探究与分享,同时也加强彼此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根据教师上课提的问题,及时讨论和分享。同时,小组内会自发形成一股内生动力,催发领导者、记录者、创意者、计时者、协调者等角色的产生。在讨论过程中,每个项目小组长还需要观察不同组员之间的发言情况,注意运用合适的方法鼓励团队成员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
4.鼓励参与。鼓励项目组学生,要从始至终参与发言、聆听、探讨,通过交流加深对问题以及小组成员的认识和理解,在所有参与者的自由碰撞共鸣中逐渐形成团体的观点。结合法学院教育资源,布置“世界咖啡屋”背景,将学生分组进行循环式的深入讨论,项目小组长进行分享与总结,鼓励大家针对项目和讨论主题踊跃发现,及时提问和回应问题,相互交流。
5.点评分享。按照“农村社会工作”实践课程的要求,项目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在分享之前,由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在班级进行项目分享和自我评价。同时每个小组抽出1名学生,组成项目讨论评委。根据小组讨论项目设计、讨论内容、项目呈现、与同学互动等环节,进行打分和点评,最后课程教师进行总结和分享。在项目组学生、其他组学生以及教师之间三方分享互动交流中,综合三方评价和分数,即为该项目最终分数。
6.评估激励。小组为了防止成员搭便车,需要注意项目的评估激励问题。引入“世界咖啡屋”模式,进行项目设计、分组讨论,每个人都应该全程参与,有的组以拍摄视频、写会议记录等方式作为监督评估方法。这样根据材料的收集、项目内容的完整性、课件内容的精彩度、与同学互动的频率,进行考核,也是学生评委打分的基础。同时,教师在课堂以表扬鼓励和分数的形式激励各组成员积极参与项目,根据组员对于项目的积极程度和完成程度进行不同分数的划分。尽管有的小组做的差强人意,分数较低。评委打分还有课程教师评价作为本课程的平时成绩,这样可以激励每个项目小组长及成员积极参与。
1.“世界咖啡屋”模式。
(1)要求。在讨论之前,提出分析的问题,为讨论范围定好目标和界限。教师和讨论小组组长、组员做好自己的角色。其中,各小组进行讨论,群策群力分析后集中汇总,变化环境后组间交流,教师打造会谈讨论的流程并把握进度和时间。
(2)目的。通过对“世界咖啡屋”模式的不断组织安排,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问题把握程度、问题解决能力。从学生在新案例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思考的深度、全面性与系统性,进行效果评价,观察所有学生在讨论中对于案例分析的参与度和贡献上是否有所突破。将案例分析结果与案例分析既有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案例讨论效果,通过设定一定的评价指标让学生对自己的讨论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创新点。“世界咖啡屋”模式将传统被动的知识灌输教育转变为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引入“世界咖啡屋”模式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参与度和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机应变能力。
2.融入创新机制。
“世界咖啡屋”模式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目的,记录学生对于结论的贡献,创造学生探讨问题的动力。将探讨问题的焦点放到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问题上,鼓励创新地提出分析问题的新视角。可以图形化所分析的问题,灵活表现分析结果。
(1)服务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服务项目为载体,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服务模式和技巧与现实中的服务对象的需求相融合,旨在突出教学情景生动真实性,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为:其一,项目教学法将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与服务对象的问题和与需求有机结合。在设计服务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基于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运用农村工作的理论,如增能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为服务对象设计了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有效服务。其二,项目的完整性与结构合理性。项目教学法注重服务要素的完整性与结构的合理性,以真实项目为范本,引导学生能够在将来的项目服务实施过程中,学会和掌握服务项目书设计、项目的申请、实施、督导与评估等知识点。其三,服务项目教学的情景生动与真实性。在实施服务项目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一切都属于实战训练,获得的是真实生动的专业体验和服务体验。学生能近距离观察和感受服务对象的变化,评估社会服务的真实效果,反思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3]。总之,服务项目教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实务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链接,让学生在实务训练中获得专业成长,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
(2)分组讨论教学法。根据“农村社会工作”教学大纲,教学需要做好“世界咖啡屋”教学的整体规划,给学生推荐教材和案例,布置教学背景,融合分组讨论式教学,以7-8人为一组,组成共同学习、讨论交流小组。分组讨论式教学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师设置相关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自学,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如“那长村乡村振兴”项目组,其中一位组员来自云南省那长村,对该地的贫困程度、社会资源和扶贫力度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方便该项目组获得一手资料进行调研。在确认议题和调研后,小组讨论三到四次形成焦点问题,并制定系统化的服务方法,进行模拟角色扮演。这样实现了将农村社工服务方案融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调研主题服务于课程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动力[4]。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与支持下,学生在实施服务项目的过程中,以解决服务对象问题为中心,在真实服务场景中,主动探索和掌握专业知识,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
(3)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再现社会工作服务的具体情境,在师生双方共同投入的双向交流中,解读相关概念和理论、掌握服务流程和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能有效增加理论教学的“实践性”[5]。为保证案例教学的功能发挥,案例的选择和教师的引导是关键。教师从社会工作领域公开的共享案例中,选择经典案例。教师在熟悉案例的基础上进行解析,把服务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思维形象化和技术可视化的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如“凤凰花青春成长助飞”项目依托于法学院的“三下乡”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扶贫。汇报过程中,教师以一种开放、互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性教学法。从教学理念看,反思式教学是以“学与思”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6]。在“农村社会工作”课程中,引入“世界咖啡屋”模式,可以提升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生成。这种反思既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学生;既可以是源于文本的反思,也可以是源于实践的反思。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能及时回应学生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疑惑和困扰,引导学生反思西方理论的不适用性,并尝试思考如何将西方的知识体系进行本土化改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7]。
案例一:农村留守儿童扶贫项目
回应福建省昭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需求,2017年“青春助力精准扶贫”凤凰花助飞项目在该村开展3年的精准帮扶。该项目共有1位项目指导教师,7位大三的社工学生,依托造福工程、“一村一品”等政策兜底,开展学业辅导、城市融合教育、亲子关系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内容。第一年以教育扶贫为主,链接相关教育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一周的暑期成长营等活动。通过昭信探秘、组建村落广场舞队和闭营晚会与昭信村儿童及村民建立基本信任,动员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第二年产业扶贫为主,以手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农产品初步加工;第三年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将手工作坊升级为加工厂,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举办“留守儿童+城市儿童”暑期成长营和营地实践基地,促进昭信村的城乡融合教育。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学生负责需求调研、项目设计、制定活动方案和项目执行,共完成个案辅导30个,小组活动90次,社区活动 15次。两年来,丰富了昭信村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提升了村民参与村社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该村的村落文化建设,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案例二: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扶贫
“优势视角下皖北农村健康扶贫路径研究”为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由1名指导教师,5名学生组成项目组。历时一年半,学生负责项目申报、制定项目方案、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实地走访、撰写项目结题报告等。项目组在安徽省颍上县八里河镇朱岗村采集30户贫困户与30户非贫困户问卷信息,同颍上县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开展1次座谈会,与八里河镇扶贫干部座谈2次,与朱岗村村委会展开3次座谈。在此基础上,剖析朱岗村在健康扶贫脱贫方面的特色与不足,并针对此问题,融合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以优势视角为导向,关注贫困村民的优势和资源,构建三条社工专业服务路径。一是为因残、因病等陷入贫困、失去生活来源的扶贫对象提供生计发展服务,如建立就业工作坊、链接社会企业为贫困户搭建就业平台等。二是支持实施一批对因残致贫的贫困户的社会关爱示范项目,通过个案工作走进贫困户及其家庭,通过小组工作为贫困户提供能力建设和互助服务,为严重的因病致贫对象的照顾者提供喘息服务。三是支持实施一批农村特殊困难因病致贫对象的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重点为智力残障、失能贫困户开展生活照护、社会参与、生命关怀、精神慰藉等服务。
案例三:旅游扶贫与农村社区建设
“美丽罗家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以河北省阜平县罗家庄为例,项目周期为一年。学生负责罗家庄致贫原因分析、项目方案书写、服务框架设计以及具体服务内容的制定,教师进行督导。通过调查发现,该村致贫原因是农户自主脱贫能力不高,对政府福利过于依赖。基于此,项目以增能理论为指导,增强其“造血”功能,以旅游扶贫为切入点,打造居民个人和农村社区建设双向结合发展的模式。在个体层面上,社工链接教育资源和政策支持,在当地开设导游、农家乐、农业指导、电脑操作、文明礼仪等培训班,居民免费参加学习,增加新技能。同时,社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以结对子的形式帮扶农户,提高农户旅游接待水平。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社工鼓励和支持农户开特产超市、农家乐等,实现就业脱贫。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东西部差异性的自然气候,发展特色产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建档100份,开展小组活动10次,社区活动10次,提升农户就业技能,促进当地经济条件的改善,最终提高乡村人民幸福感,建立富强和谐的新农村。
“农村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理应秉承社会工作的教学理念,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原则在于“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本”。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当秉持 “能力为纲、兴趣为先、实践为重、就业为上”的理念[5]113。“农村社会工作”教学引入“世界咖啡屋”模式,能够将“能力为纲”的教学理念嵌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从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服务能力方面增加教学效果。这得益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夯实基础教学、重视实务教育的取向,从而要求教师改变原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主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焦点从文本移至实践,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设计、从项目执行到评估反思,积极开展项目取向的教学探索。在课堂分享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单一的答案,而是以农村扶贫热点和痛点切入,积极鼓励学生从社工视角多元发散,激活传统授课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使课程实施的过程变成师生深度参与而逐步展开的生成与创造性过程。农村社会工作的课程要服务于提升学生就业质量这个根本目标,因而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学生学习规划与职业生涯的衔接。大三开设的农村社会工作课程,课程教学安排与专业实习有效结合,为学生进入专业服务机构实习积累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服务技巧,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的提升,将教学与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力特长和就业求学有效结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目标。
“世界咖啡屋”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突破在于增加学生对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参与度和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机应变能力。该模式以项目取向为指导,将社工服务方案融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提供处于接近真实的培养综合能力所需的社会活动环境。同时,设计任务有明确的项目背景、时间、进度和质量等要求,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了确保按时和高质量完成,学生以团队合作分工的形式,对项目主题进行全方位和深度挖掘。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等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索性整合和构建,自主地完成服务项目需求评估、服务框架、项目组织和实施计划、困难评估和解决措施、项目预算等所有环节。如在云霄产业扶贫和美丽新苗寨社区建设的项目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走访,在村委会和老人协会的帮助下调查当地情况。同时利用组员各不相同的生活和实践经验,解读他们对农村扶贫建设的体会,给予学生一定程度自主、独立地处理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调研方法,尝试解决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问题,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咖啡屋”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服务项目教学等方式帮助社工学生建立课堂综合能力提升体系,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专业实务素材,确保了学位研究的实务取向和应用导向,有效培养学生们查阅各种参考资料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设计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铺垫。在前期准备中,学生通过对农村社会工作所研究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全面的了解,确认哪些问题是本学科的难点、重点和热点,进而选择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因地因时制宜,根据当地的贫困原因、重点贫困人群、社会资源和政策支持提出不同角度的精准扶贫措施。如河北阜平罗家庄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则以旅游扶贫切入,以增能理论为视角,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建设,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在确定选题后,学生通过各种检索路径和调研渠道收集资料,利用相关的理论概念与研究模式丰富研究问题。并且通过头脑风暴、问题树和目标树等组内讨论的方式,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设计,环环相扣,寻找项目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向专业化、深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获取资料和研究能力。在汇报课中,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调研素材的分享与点评,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互相融合借鉴,在交流探讨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将“世界咖啡屋”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解决部分大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的兴趣不强的情况。教师通过搭建服务项目平台,以项目为驱动,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理念。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增加学生学习和参与项目机会,促进学生的被动实践变为主动实践。在教师点评和表扬中,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和劳动成果分享带来的自豪感和自信,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激情。对于创新创业项目有参加意愿,但是找不到介入方法的学生,“世界咖啡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从意识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积累、实践的探索和项目的呈现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创业能力。
总之,对于“农村社会工作”教学而言,一方面要将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精确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要将提高学生将社会工作知识技能自觉运用到社会服务实践中的职业素养。而“世界咖啡屋”的教学模式恰好能够弥补传授式教学方法的不足和缺陷。“世界咖啡屋”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服务项目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精神,增加其借鉴并听取其他同学对于问题分析的独到见解的机会。但是“世界咖啡屋”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有很好的组织能力,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缺乏创新性。通过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学生间的不断磨合,相信这一问题会逐渐得到克服。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超越课本之外的知识储备和问题评判能力和引导能力。这对教师的备课和知识储备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随着“世界咖啡屋”模式实施中不断地累积经验和发掘新知识,这一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克服。
(论文的案例来源于实践教学环节,社工2014级和2015级学生的发言,致以谢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