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王元刚,王 珍,李淑娴,郑双阳,王淑芬,魏曦初,亓占丰
(大连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大连大学为全国十五城市综合大学之一,大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本科课程思政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影响。学院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教工第一党支部,在课程建设、实践实训、体制机制、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以多种形式实现本科培养方案与思想政治课的互联互通,并以此为行动路径,抓课程建设、凸显课程育人功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专业课程上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功能。
自2017年,教工第一党支部实施了“党建引领全员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程,2020年获批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2021年获得课程思政示范课,2022年获 “三全育人示范学院”,通过近5年的工作积累,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以“工程德育”为核心、以思政教育为补充的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法,探索出了面向新时代需求“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的“连大模式”。
大连大学出台了《大连大学课程思政实施办法》(校发〔2018〕259 号)、《大连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校委发〔2017〕59 号)等文件,为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改革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把“课堂思政”工作与职务(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岗位年度考核、岗位聘期考核和评先树优等各项工作相衔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增强教师参与和开展“课堂思政”工作的主动性。
多年来,学院切实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理念融入岗位职责之中、嵌入工作细节之中,在每一项工作,每一件小事中抓实、抓细、抓好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用“三全育人”为提升专业育人能力和育人水平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在人才培养中将核心素养嵌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以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支撑高水平专业思政建设,着力增强学生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造就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工第一党支部自组建以来即确立“以党建为引领、以课程思政建设”为重点的工作思路,于2017年初在全校率先建立了党员教师师德师风负面清单,针对高校教师在遵守党的路线方针、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教学、科研、师生关系、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划定了高校教师的行为红线;党支部书记带领支部委员会等骨干党员教师探索出思政案例共建共享方法、专业核心素养、课程思政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的思政日历路径,形成了党建引领、面向新时代需求的“工程德育”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推动课程思政案例建设,党支部利用所建立的公众号在组织党员到革命圣地接受党性教育时第一时间把学习内容通过公众号传回学校,有的放矢地为师生上党课;党支部组织党员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示范及课程思政活动,多次围绕 “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元素”“工科课程思政的特色化、方向性和操作性”“回归教育本质,聚焦学生需求,取得育人实效”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政氛围。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纯粹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2]。
在党支部所推行的基于“互联网+”党建与专业相融合的工作思路基础上,党支部在党群服务中心等网络新平台上建立了课程思政案例、课程思政范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模块,形成了具有机械工程专业特色的思政案例共建共享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专业知识传授与道德品行、职业素养、学术规范培养紧密结合;进一步地,将专业学习、实践过程和思政教育自然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探索出了面向新时代需求“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的“连大模式”。
党支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育教学。一是以工程德育为重点,挖掘思政课程教育资源,以点促线、以线带面,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二是以工程实践、服务社会为依托,党员教师将服务行业需求的工作案例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中。
党支部积极响应专业教研室教研活动,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在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师评优评先、教研活动的开展,在专业建设、工程认证、专业评估等方面,党支部及时与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等进行沟通并予以协调帮助,确保教研室各项工作顺畅,教师工作顺心。自2018年以来,党建成果为2018年专业审核评估、2019年学科评估以及2021年学位授权点评估等提供有力支撑。
在协同育人方面,党支部联合专业教研室提出了“全员导师”的发展理念,并将高年级本科生吸收到导师队伍中,形成了“低年级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导师—辅导员”四级联动机制,从大一新生开始,给予学生全程的关怀、指导与帮助,把思政工作融入学生日常,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党支部充分利用“招生—实践—就业”一体化工程的实施契机,与合作企业实现实践共建和党建共建。通过与企业党建互联共建引导支部党员教师进入企业寻找“工程案例”、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和“工程案例”育智功能,先后聘请十多位行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每学期开设线上技术前沿讲座20余次。把立德树人跟进到学校-企业-社会的全时段、各环节。促进专业培养与就业岗位对接、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促进知识学习过程与产品研发过程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也不是课程“思政化”或者“去知识化”,而是对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新要求[3]。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必须在挖掘课程所蕴含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构再造,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所讲授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上的有机统一,进而达成育人和育才的统一。教师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不是一道简单的物理工序,而是一次充满挑战和艺术的“化学反应”,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育人工作。教师重新认识和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教法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进行系统化、再造性的设计和实践,体现到课程教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各方面之中,实现课程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定位及定位误差分析知识点是课程教学难点,也是工程应用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是该知识点的难点。在讲授知识点之前,授课教师先从学生军训军姿“向右看齐”切入,学生很容易从亲身经历中意识到基准和看齐的重要性;接着引入毛主席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讲过一段名言:“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基准和看齐意识的重要性上升到社会科学高度(基准知识点)。更进一步地,明确了偏差是实际存在的,尽可能地缩小偏差(定位误差知识点)是矢志不渝的目标。由此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上升为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回到课堂教学中,定位元件是夹具中的基准,零件固定在夹具上需要与定位元件接触(向定位元件看齐),“毛主席说,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4]。因此零件固定在夹具上可能存在定位误差的。“有了偏差,就喊看齐”,所以要减小甚至消除定位误差。
同样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讲授到定位误差与夹具设计的时候,主讲教师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夹具简单但对人员素养要求高,为降低加工难度增加了夹具结构复杂程度,工艺技术要求低同时夹具结构简单等三种工艺夹具类别。从企业接受程度上分析三种类别分别得到60、80、100的分数及其原因,这属于知识传授过程。授课教师接着说,这三种方案均为100分,都在行业实际发挥着作用;方案1背后代表了经验丰富的车间工人,方案2属于完全依靠设备,方案3则代表了智慧。这正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史,这也是中国千千万万的产业工人从认识认知、消化吸收、到自主创造的奋斗历程。在缺乏信息、装备和资金等诸多困难情况下,中国人能硬生生地把两弹一星搞出来。我们现在的条件要好多了,不断创新进取,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一代代坚持下去,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在“材料成型原理”课程凝固热力学知识点讲授过程中,主讲老师播放了一段西藏军区一名战士打开一瓶矿泉水瞬间结冰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对过冷水、成云致雨、泼水成冰等自然现象的讨论。学生了解到,结冰不仅仅是一个相变过程,而且是一个界面过程。结冰时固相开始形核,当达到临界形核尺寸后,就会开始长大,并进而凝固成整个固相。而要使结冰能得以顺利进行,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过冷度,二是要有形核核心。需要克服阻力形成冰—水界面,然后才能继续成长。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凝固越快;形核核心越多,尺寸越接近临界形核尺寸越易形核。结冰是如此,铸造工艺背后凝固也是如此,主讲教师顺势切入凝固热力学讲解中。最后总结时,社会科学也是这样,比如班风学风养成需要有足够推力的同时(学院主导),更需要每一位成员这个形核核心(学生主体)。
专业课程思政是将专业技术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讲好中国故事的切入点。机械工程师应具备诚实、守信、正直、公正、爱岗、敬业、刻苦、友善、对科技进步永远充满信心、勇于攀登的品德;服务于公众、用户、组织及与专业人士协调共事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学院通过建立线上思政课程、引入学术“大咖“讲座,教师言传身教、实践示范引领,增进专业自豪感,倾力锻造机械工程领域的“逐梦人”。
党支部于2022年3月29日晚19点利用文泉大讲堂平台开展“机智”“大咖”谈专业活动,邀请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雒建斌院士做了主题为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新技术专题讲座。“雒老师带我们遨游制造业技术的海洋,感叹中国技术之伟,我会以满腔热血去投入学习和生活中。”“作为机械工程学院的一名男生,我为我当初高考选择这门专业而感到自豪,我定不负韶华,努力学习,为祖国未来和制造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这次直播,我了解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了解了当下的人才需求,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增强自身能力,投入未来的发展之中。” 疫情封校以来,学院每周一次的学术“大咖”讲座为在校学生营造出一个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的学术氛围。
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党支部要求党员教师对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让学生喜爱的人。2020年底疫情暴发时有一位被隔离的大四学生面临崩溃边缘,党支部书记与之交心畅谈时的一段话让人记忆犹新“老师,同学说您很严格,但我主动选您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是因为在一次去数控加工实践活动时,下着大雨,您撑着伞站在水里组织我们有序上车……;如今,您又认真地在听我诉说……;我觉得我选对了,我一定会按期完成毕业设计,确保顺利毕业。”近年来,党支部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最美教师、全校最美教师、全校最美教师提名等6人次,优秀党员2人次,占支部专业教师党员的50%以上。
在实践教学方面,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CDIO项目实践实现了工程素养熏陶、工程过程训练、工程科研创新的有机融合,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素质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工程训练、数控加工实践、生产实习等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职业规范、职业品德、职业责任的基本内涵,培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安全生产意识,进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们已深刻领会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成为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工程德育之“工程”,指的不仅仅是机械工程技术,也是创造、实践[5,6]。美国学者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7]。
劳动能够实现德与智的“二育”并举,机械工程专业劳动教育是工程实践的重要组成。一方面,劳动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劳动可以强化学生对自然科学理论知识的体验和感受,开发学生知识学习的潜力,提升追求真知的能力。因此,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设置专业劳动教育,把握“劳动”这一“思政元素”,就能联通知识育才与思想育人的双向维度,成功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空间,达到“化盐入水”的育人成效。
实践性是工程科技的本质属性之一,崇实重干、专注敬业、规范严格、精益求精等品质是构成工程文化的核心要素。比如零件图纸与制造精度培养学生标准先行、科学严谨、创新自信的工作作风和大国工匠意识;工程训练报告注重培养学生学术品德及写作规范。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脚踏实地、敢于挑战、不畏挫折、团结协作、求新求变的工程文化的体验。
在实践中,党支部与课程组一起将工程德育的理念渗透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各领域、多环节,实现“三全育人”;主动迎接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德育的新问题、新矛盾,以问题倒逼机制推进思政育人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坚持工程德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性质与方向,积极对标2035年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目标与要求。多年来,党支部和专业教研室以装备制造行业关键问题为导向,构建了面向“新工科”的“三全” 智育体系。将企业所需的主流技术和工程问题通过梳理、分解形成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实践案例和实训题目,根据需要开发了30 余个虚拟实验实践项目,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对接、知识体系符合企业需求,实践平台与企业同步”。通过“实验教学模块化、实践教学案例化、科研成果课堂化、工程问题集成化(四化)”等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在第二课堂中,依托学院建设有智能引擎、材料人、联创等多个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创新“领学工程”“书香校园”“名师领航”“大咖讲学”等活动载体,有效解决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生涯规划、学习实践方面的困惑,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效。
在党建引领作用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不断深化工程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打造体现工程类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覆盖全部教师、所有学生和整个人才培养环节,实现学生、教师、专业共成长、同发展。工程德育实现了学生工程教育的“血肉”与思政教育的“灵魂”融合统一,教学成果显著。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归口在教务处,思想政治教育归口在学生处,立德树人是党组织的根本任务。教工第一党支部按照“支部党建引领、教研室协同配合、主讲教师落实”的思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党群服务网站设立课程思政模块,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共建共享共商氛围,同一课程思政案例在不同课程不同教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党建引领下,借助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结合,进行理想信念、公民意识、道德准则、使命责任等教育,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使之与进大纲、进教案、进教学日历;结合“四史”“党史”、科技发展史、**日、**节等建立思政日历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两种主要途径。实现思想教育领域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切实落地。
在共建共享课程思政案例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德育内涵建设,将“工程德育”融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专业知识传授与道德品行、职业素养、学术规范培养紧密结合,形成体现机械工程专业特点的工科专业德育新模式,以机械工程专业教师为完成人的工程德育成果获得2020年大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支部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始终把“为师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作为行为指南。探索出党建与专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时代“互联网+”智慧党支部工作模式,实现了党建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时效化,做到学习方式的全域化、多样化;从而激发了党支部的政治引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群众组织力;进而强化支部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提高支部建设质量。
课程思政建设主导权需要从专业教研室、课程组、党支部层面上升到学院层面,做好党政协同,才能确保政策贯通、执行有力,才能把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方针和决策部署转化为实施方案,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元素进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课程日历,加强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指导和督导,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稳步推进。
课程思政需要学工部门的力量。加强教学、学工联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是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的重要体现。基于人才培养“灌浆期”“抽穗期”“拔节期”不同阶段,教学与学工部门需要深度协同、共同把握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特征,在学风、考风、班风、舍风建设上齐抓共管,抓好帮扶教育和预警机制;将课堂内和课堂外紧密结合,将教学改革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融会贯通,共同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育人工作新路径。
以“教法攻坚”实现知识重构,推动思政元素入脑入心,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通过课堂“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提升思想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看待中国与世界在科技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提升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信心与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想信念。
在互联网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价值构建的唯一来源,教师的优质属性已然下降。教师要思考如何“教”学生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使学生从满足毕业标准到满足社会需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德育素养,还要有过硬的科学素养,以高尚品格感染高尚品格,以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实现知识和技能传授,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以党建为引领,以工程德育为纽带,借助学院、教研室、课程组、学工人员的集体力量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的覆盖率、参与人数不断提升与强化,形成课程思政操作层面的经验做法。今后学院将保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战略定力,聚焦问题短板,强化责任作为,巩固良好态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改革经验及方法,面向新时代需求“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的“连大模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