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视域下叙事医学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时间:2024-07-29

曾常茜,陶雅军

(大连大学 医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重要讲话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建议,医学类课程应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叙事医学是指用叙事医学技能来实践医学的人文关爱,通过文学叙事方法来丰富医学并认知生命、疾苦和死亡的意义的一门学科[1]。通过叙事医学,学习者能够从日常医疗实践发生的一些令人感动的疾病故事里识别、吸收、解释相关疾病信息,并最大程度共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叙事医学被认为是可以增进患者和医生良好关系的媒介。共情、反思、专业精神和信任是叙事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基础[2]。同时,叙事医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工具,通过疾病故事来激发医学生的同理心,更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专业精神的养成[3]。本文将叙事医学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并与我国新时代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相耦合,激发学生对病理学学习的兴趣与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促进医学教育和发展打下基础。

一、叙事医学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案例的编撰

本“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对象为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大三上学期的学生,他们仍处于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绝大多数同学未接触过临床,缺少临床经验。因此,叙事医学相关案例全部由授课教师编写,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主诉、现病史、医生与患者交流过程、病理检查结果、其他检查、治疗与转归等。与常规病理实验教学不同的是,本教学改革将静态的病理转变成动态的故事,给予患者心理活动更多笔触,将温度与情感倾入患者主诉、现病史、医患交流等情节中,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会聆听与体验患者的感受,使学生产生共情并学会反思。

例如,针对我校皮肤癌大体和组织学标本,我们编撰了一个皮肤癌案例:患者前臂长了一菜花状肿物,基底很宽,约有10 cm,表面有破溃、坏死及感染灶,较污秽。医生对肿物周边的皮肤进行了触诊,没想到这一小小的举动让患者感动不已,他说在这之前没有医生摸过他。之后患者详细叙述了其得病及治疗的全过程,从早期的漫不经心到后来对疾病的恐惧,以及周围人和就医时某些医生对他的态度。因为有故事做铺垫,学生们在观察切片时就特别认真,观察肿瘤细胞的异型性,确定分化程度,做出病理诊断。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若临床给患者做手术,手术方案应如何确定;术后病理结果对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有何影响;请根据病理诊断推测该患者的预后等。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医生对肿物的触诊会让患者感动?如果你是医生,你会怎么做?你能否从自身经历或新闻报道举一些“医者仁心”的例子等。

再比如我们根据心肌梗死的大体和组织学标本编撰的心肌梗死案例:患者心前区疼痛、大汗淋漓就诊,医生诊断为心肌梗死并建议做冠脉支架介入治疗。但患者拒绝,说“你给我开点儿止疼药就行”“我不做支架,你们就是想让我多花钱”“我不住院,我死不了,不用你负责”,后来医生和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情况,得知患者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非常节俭,但嗜好抽烟喝酒,脾气差、倔强、不听劝,平时心前区不舒服都是硬抗,这次是疼得重了害怕了才同意到医院治疗,但又担忧医药费昂贵负担不起,所以才拒绝接受住院治疗。了解情况后,医生一方面严肃地给患者交代病情及可能产生的最坏结果,另一方面又给患者及家属介绍国家的大病救治政策,打消他们对治疗费用的顾虑。后来患者同意治疗安排,术后恢复也较好,患者及家属都非常感激。临出院时医生给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尤其重点告诫患者应戒掉烟酒,耐心告知烟酒对本病的影响,但患者回家后不久又复抽复喝,后来再次发病急诊入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同样的,绝大多数学生在知悉标本背后的故事后观察心肌梗死的大体及组织学病理标本时都非常投入。叙事故事增强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感,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病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生已基本掌握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后,教师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与患者有关的哪些原因导致了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其可能的机制是什么?由病理改变推测患者除了心前区疼痛还可能会有哪些症状和体征?反过来在临床,哪些症状、体征或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可能发生了心肌梗死?

为了更好保障人民健康,国家早在2016年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在“第十一章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里提出要“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从而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健康基础。叙事案例编撰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对病理学学习的兴趣,了解病理学与临床的密切联系,同时我们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者仁心的责任感、爱国情怀、医疗法治意识、文化自信等要素与叙事医学和医学专业知识教学进行有效融合,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

(二)叙事医学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

叙事医学教学法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做法是:小班上课,首先,教师将事先写好的与本次课实验内容相关的叙事医学文稿发给学生,学生阅读后找出需要了解的与疾病相关的病理诊断要点并进行交流。然后,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大体及组织学切片标本的主要病变特点及观察要点,学生自己或自由组成小组观察标本。最后,全班集中,对叙事医学案例进行讨论并分享学习心得。

(三)效果评价

调查对象:本校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3个班的91名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对叙事医学融入“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满意程度,参与调查率为100%。

(四)结果

对于叙事医学融入“病理学”实验的教学方法,93.4%(85/9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学习病理的积极性,86.8%(79/9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94.5%(86/9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交流表达能力;赞同能更清楚学好病理的重要性占91.2%(83/91),能更促使学生全面仔细观察病理改变的占94.5%(86/91),能更促进努力学习医学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占92.3%(84/91)。调查还显示,叙事医学教学法有助于职业角色赋能,96.7%(88/91)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能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医学职业信念,97.8%(89/91)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能使学生共情并引导学生“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真谛”,100%(91/91)的学生表示“我会尽我所能缓解病人疾苦,争取给每一个患者和家庭带来健康和幸福”。此外,全体学生均认为该教学法有助于了解并感受世情、国情、党情,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有助于“大医精诚”信念的养成等。

二、分析与建议

在教育部颁布的《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仍然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在教育理念上,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认识价值引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存在课堂教学“只授业,不传道”的倾向;在教学方法上,“为思政而思政”,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注重理论性,忽视与实际结合,没有起到真正为学生解惑的作用,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把课程思政当成一项任务完成,“硬融入”现象比较普遍;在教学形式上,思政课程仍以大班教学为主,学生人数众多,课堂活动较难开展,互动较少,课堂效果较差[4]。因此,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树立育才必先立德的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落实好课程思政,真正实现在专业课程中价值引领与知识导向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生硬地插入思政内容,忽视思政与专业的有机融合,就会与现实脱节。因此,在专业课程中用什么样的实例、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兴趣,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一直是上好思政课的重点和难点。叙事医学的出现源自美国一些医学院校和医院发现医务人员存在过度依赖医疗技术、不太关心患者的感受和心理体验的现象,并称之为“道德侵蚀”,希望通过叙事医学的开展促进医务人员的反思,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与理解[5]。叙事医学着眼于患者的疾病叙事和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过程,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和医患共同决策,是增进医患双方彼此尊重和相互支持,缓和医患关系,传递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路径[6]。通过让医务人员学会倾听患者的声音,感受患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在医疗实践中治愈、陪伴和安慰患者[7]。因此,叙事医学对于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病理学”是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变化、疾病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学科。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病理既是疾病诊断最可靠的方法,又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最可信赖的依据。在临床,病理诊断被誉为诊断疾病的“金标准”。然而,病理学理论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比较抽象、晦涩难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验证理论课讲授的基本内容,掌握“形态观察”的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相关疾病的病理变化,因此“病理学”的实验课在病理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帮助学生理解病理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后续临床各学科课程的学习。传统的实验课多以单纯地识别病变为主,但由于病变识别难度较高,导致部分同学对病理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只是机械性地、被动地去学习病理知识。同时,实验课上教师也只重视病理知识的传授,对于相关疾病的横向联系缺少对学生进行拓展性思维和理解的引导,更忽视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为解决上述弊端,我们尝试将叙事医学引入病理实验课教学,通过叙事医学的融入,使学生产生共情和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患者症状体征发生的病理机制的内在动力。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叙事医学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总体评价良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病理的积极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更能促使学生全面仔细观察标本的病理改变,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医学知识、拓宽知识面。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叙事医学融入“病理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坚定的医学职业信念、自觉遵守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能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真谛。二者的整合也有助于更好地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为培养专业能力强、人文情怀深厚和综合素质高的医务人员夯实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把叙事医学融入医学专业教育当中,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和理解患者的病痛体验和疾病境遇,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共情和关怀爱护之心,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对自我的学习行为不断反思,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者仁心的责任感、爱国情怀、医疗法治意识、文化自信等要素与叙事医学和医学专业知识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使思政真正入脑、入心,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真正实现在专业课程中价值引领与知识导向的有机统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