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杜迎洁 ,蔡 武
(1.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2. 福建师范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在全球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融的今天,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国际化办学的应有之义,而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留学生管理方面侧重于留学生生活方面的管理,而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注较少。第二语言教学绝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学,还涵盖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学对象是外国留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与沟通是在各自的主流文化之间开展的,因此,汉语课堂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性。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表扬和批评作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反馈形式,与学习个体密切相关[1]。当来华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日常教学中出现负面或消极行为时,国际汉语教师予以适度的指正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与留学生密切接触,针对留学生行为所给予的反馈对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生班级中,由于各国留学生的地域、文化背景、个性和习惯的不同,在日常课堂教学管理中难免出现一些消极行为。如迟到、不完成作业、学生间争吵、考试中抄袭、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萎靡不振等。在这种情境中,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存在国际汉语教师的课堂“批评”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古语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多数学生是配合接受的,但由于国际汉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文化背景不同,有个别留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忠言以漠然的态度来对待,这影响了师生的情感和关系。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大多是成人,他们跟幼儿不同,更在意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所以,更易产生表述焦虑和领会焦虑等情感障碍。教师应想方设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2]。教学批评是教师提出意见的一种方式, 是正当的教学行为, 是教育法和教师法赋予教师的正当的教育教学权[3]。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巧妙地运用课堂“批评”的艺术,不仅可凸显教师灵活应变能力,还可以使国际中文教育的课堂充满人情味,更富活力、更有实效。因为得体的“批评”既能防止留学生迷失方向,又可达到师生相知相助的目的,达成课堂中的和谐。可以说,掌握课堂批评的艺术是国际汉语教师的必备基本功之一。
这是实现课堂“批评”艺术化的前提。由于语言的局限和文化的差别,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特别加强师生关系隐性课程的建设,它比直接的“说教”和外显的“灌输”更加富有实效[4]。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关系时时刻刻都受到彼此情感的影响[5]。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应了解每一位留学生的特点、文化背景等,例如:中国人常常喜欢摸某人的头以示喜爱,然而泰国人认为头是全身最高贵的地方,不容侵犯,只允许国王、高僧或父母抚摸。教师再喜欢也不能摸他们的头。此外,在泰国传递东西时也不能越过他人的头顶传递,这是侵犯他人的表现。在这方面,国际汉语教师要早做预案,以理解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学会处理好与留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充分尊重留学生的人格,课堂“批评”的次数才会大为减少,“批评”的分寸才能有所把握。课堂“批评”是对留学生某个不当行为进行指正,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不足,也都有自尊心,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到在课堂上保护犯错留学生的自尊,如此也一定会赢得他们对教师的敬重。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有温度的课堂是实现课堂社会和谐的前提。
要使“批评”行之有效,就必须先进入学生的心田。只有在充分了解留学生的基础上、针对留学生的性格特点灵活多变地来决定“批评”的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某一负面行为,教师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毛病,改正错误。对于自尊心很强或性格内向的留学生,教师应以关切的询问代替指责或批评,可通过温和的语气、关心的话语等适时地关心他们。如有的学生可能晚上沉溺于网络熬夜了,第二天在课堂上难免萎靡不振。此时教师可询问是几点睡的,并告知他若实在身体不适无法听课可以先回去休息,不要硬逞。如此一来,让学生知道教师是关注他们的,让他们觉得在课上打瞌睡非常抱歉,这比唐突的指责要更有成效。而对于外向型的留学生,不妨借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还可以跟他们开个玩笑,将“批评”寓于幽默之中,使留学生领略那轻松一笑后老师的用心,得知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才是恰当的,让在所难免的冲突在笑声中得以化解。简而言之,教师在对留学生进行课堂“批评”时,是一语中的,抑或是幽默诙谐应在充分了解留学生的基础上,视留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决定。
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像玩手机、溜号等这类错误,教师不必过度地“批评”,因为留学生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也明知是错,可偏偏约束力差。这时教师的“批评”要灵活处理,可以向他投去一束目光,或者采用给予信号、向其发问、暗示制止等措施,这样还可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效果往往立竿见影。这几种方法胜却无数直白又乏味的训教,其共同特点是既没有影响教学的有序进行,又没有分散其他留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课堂“批评”要遵循含蓄性与明确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不影响教学进度、不被多数留学生察觉的情形下,让那个有错误行为的留学生明确地感知到教师已开始注意他的错误而自动去改正,这样既能照顾到他的情面和自尊心,又让其他学生浑然不觉。
在尊重留学生文化差异、充分了解留学生性格特点的基础上适度掌握好课堂“批评”的度,体现有温度的有效沟通。
例如:欧美留学生普遍性格外向,较为开放,相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易接受教师的表扬和“批评”,而亚洲国家中特别是来自韩国和日本的学生普遍对于批评和表扬则显得很敏感、很在意。不论哪种形式的“批评”,都有一个度,恰到好处才是极致,矫枉过正常常物极必反。国际汉语教师既要学会巧妙地“批评”,也要点到为止。有时遇到较复杂的问题,又很难在短时间里转化为积极的行为时,从心理上认同,从而调整好状态,不妨来个“冷处理”,在课后大家已心平气和时教师再进行诚恳的沟通。
除上述课堂“批评”的艺术外,在对待留学生课堂上所出现的不良行为方面,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课堂犹如大海一般资源丰富[6]。在充满不同文化背景的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知错。师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这和“批评”留学生并不矛盾,“批评”其实质是对留学生的帮助,留学生在教师的“批评”引导下,加以改进,成就更好的自己。不能在任何情况下偏离“批评”实则是“爱心护育”这一初衷。针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由于其母语和汉语的语系不同,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难免会出现语言偏误,这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信任和鼓励,尤其是对于敏感型或性格内向的留学生,此时一句指责或嘲笑都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与信心。
对于留学生的犯错,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分析。课堂“批评”并不是堂堂都有的内容,但当教师看到不应该有消极行为,除了留学生文化背景、个性等因素,国际汉语教师也要反躬自问、多方面分析问题,寻找原因,语言教学的任务是留学生在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掌握汉语言的基本技能。但是在现实的国际中文课堂中出于各种因素,如教学内容无聊,授课方式单一、知识要点难以理解等使得留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负面行为。因此,国际汉语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切实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优化教学实践路径,让留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将学生负面行为的出现率最小化。
教师要站在留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全面掌握课程状况。找出留学生在课堂上发生不适当行为的原因,才能避免简单、说教式的“批评”。如留学生上课睡觉可能是因为:一是身体不舒服所造成的;二是前一夜睡眠严重不足;三是基础差,听不懂所致……凡此种种,教师要能站在留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弄清事实,到底是因为留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原因,还是客观外在、教师自身的原因;是学习态度上的原因还是学习能力方面的原因等,再根据留学生不良行为的具体缘由及其程度进行“批评”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师生沟通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留学生也就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国际汉语教师要学会欣赏留学生,善于“批评”又巧于“批评”。在充分了解留学生的基础上,从留学生角度出发,善于捕捉他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尤其要善于发现所谓语言学习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的优点,做到“批评”之前先适当肯定他们,寓期望于“批评”,才能得到留学生的认同。学习情感最不积极的同学,恰恰就是那些在班级中学习效果落后的同学,这也正是我们课程需要重点关注的学习困难人群[7]。 这里需借鉴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教师应把对留学生的“批评”,巧妙地转换为积极的、正面的期望,让学生在期望中将错误加以改正,将其直接转化为积极的行为。这与训斥式的批评相比,其效果不言自明。
在国际中文教育动态、复杂、多元的课堂环境中,课堂批评的根本目的是使留学生认识学习中的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批评教育,使他们学会做事,学会成长。课堂上无论什么形式的批评都要以最终是否具有实效来检验其好坏。批评的实效性体现在其影响的深远和记忆的永久性上,那必是深刻性、艺术性和力度相结合的产物[8]。国际汉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对于留学生的负面行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留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改正,从而促进留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