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张 敏 , 柴 橚 , 赵燕凤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港澳地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区域的积极建设,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作为跨文化交际桥梁的翻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2015年***总书记在向国际教育信息大会发来的贺信中,提出加快构建“四化三学”新格局,即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1]的学习型社会,这宣告了我国教育体系向着信息化、现代化转型。2019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许多领域中创新人才缺乏的“短板”日益凸显,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我国需加快高等教育机制的创新,既要抓基础教育,也要抓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2]。基于此,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的英汉翻译教学改革实践,不仅能够响应国家号召,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水平翻译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更是对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翻译作为一门综合技能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双语能力的提升,亦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阻碍了以上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传统填鸭式教育致使翻译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在课堂上依据教材生硬讲解理论与技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完成作业,课程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其次,翻译课程教材更新速度缓慢,内容陈旧,难以紧跟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再次,“英译汉”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课程,翻译能力的提高并非完全依靠课堂讲授,翻译实践亦涉及语言及语言之外的广泛知识,这就需要译者花费大量时间参阅资料,而有限的课堂时间使得这一重要环节往往被忽略。同时,翻译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年累月之后的结果。因此,单一依靠期末试卷的评价方式并非客观,也易打击学生对于翻译学习乃至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与信心。仲伟合、赵军峰总结出办好翻译教育须处理好的八大重要关系:一、语言知识和技能与翻译知识和技能;二、中外语言文化知识与相关百科知识;三、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五、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六、课堂教学与自主教学;七、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八、传统教材与教学资源库。[3]据此,翻译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行业催生出“混合教学(Blended Learning)”模式。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将全新的教育模式定义为“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4]1这表明混合教学并非一种流于表面、简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育方式,而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恰当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5]50、对传统单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方式的全面提升。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认知负荷,混合教学将部分知识与技巧学习有目的地移出课堂,保持学生最大的主动性与灵活度,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高效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掌握大局,扮演“工程师、引导者”的角色。
可见,混合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但是目前如何高效利用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混合“英译汉”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尚不多见。针对此问题,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平台(以下简称学习通app)的兰州大学英语专业“英译汉”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试图采用四维度混合教学模式,即课内学习方式与课外学习方式混合、讲授式教学与自主式学习混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混合、翻译理论与实践混合,以期在以下三方面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一、构建学习通app支持的英语翻译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二、运用科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三、提高学生翻译基本技能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视野。
以“英译汉”课程为例,此次实验教学研究持续17周,涉及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标准、翻译技巧、文化转换、双语百科知识等相关翻译内容与知识。课程围绕八大主题活动开展,翻译文本类型涉及文学、政治、金融、科技、法律等领域。教学采用四维度混合翻译教学模式,学生灵活运用课余碎片化时间线上学习,配合实施与主题相关的线下课堂活动。每次翻译活动均运用以下教学模式:
图1 四维度混合翻译教学模式原理
如图所示,混合教学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教师据此安排学习活动,开展教学:课前,引导学生查阅、了解指定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文本特点,完成课前简单测试;课内,借助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完成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参与、融入课堂,而非成为课堂“观众”。学习通的实时签到功能能够节省课堂时间;随机选取学生回答问题、问题抢答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课后,学生独立完成翻译,进行第一次自查修订,完成初稿。与2~3位同学组内互评,互评时学生根据教师发放的自查单,从语言、风格、文化等多方面评阅译文的“信、达、雅”程度。最后,按照“大方赞赏”“中肯建议”和“积极修改”三个类型尝试做出总结性评价,写出评语。
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中,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课程团队的每一节“英译汉”课程均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讲授:
(1)前期调研
a.课程定位
b.学生群体分析
c.学生需求调研
(2)基于调研的课程设计
a.教学计划初稿
b.教学计划修订
(3)四维度混合教学模式与学习通app的结合实践
课前
a.教学法:课内学习方式与课外学习方式混合
英汉翻译知识与技能混合
b.实施路径:学习通app中的“专题制作”“速课制作”“直播”等
c.目标:教师创设课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内
a.教学法:讲授式教学与自主式学习混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混合
b.实施路径:学习通app中的“签到”“投屏”“投票”“笔记”等
c.目标:产生课内师生体验情景,学习英汉翻译知识,训练英汉翻译技能
课后
a.教学法:英汉翻译知识与技能混合
课内学习方式与课外学习方式混合
b.实施路径:学习通app中的“云盘”“会议”等
c.目标:激励学生演绎情境,提高英汉翻译的输出能力
d.实施途径:学习通app中“小组广场”“有声读物”“直播广场”“名师讲坛”“培训课程”“课程广场”等
e.目标:激励学生演绎情境,扩充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过程评价与终期考核
a.过程评价:测验+作业
b.终期评价:期末考试与测试
(5)课程效果评估
a.课内评估:学期初与学期末测试对比分析
b.课外评估:多次测试对比分析
(6)反思及建议
a.反思教学过程
b.提供参考建议
c.总结不足之处
本课程改变过去一张期末终结性试卷定胜负的状况,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估适应教学灵活多变的特点[6],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强化过程性评价,将课程考试的重心转移到对学生自学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考察,可以揭示英汉技能的提升幅度以及本门课程的实际效果。同时,对比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与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成绩,能够在一定程度直观反映本次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换言之,基于学习通app的兰州大学英语专业“英译汉”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强调了过程评价与终期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模式。其构建思路图如下:
表1 过程评价与终期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模式
大数据技术能够为评价教学范式改革成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本次实验教学通过定性与定量两个途径收集数据,评估“英译汉”课程四维度混合教学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真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加强双语理解、表达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与此次实验教学的对象来自兰州大学2017级英语专业研修“英译汉”课程的全体学生,共计41人。课程持续一个学期(17周),每周学习两个学时(共90分钟)。
参与“英译汉”课程四维度混合教学模式实验的学生,除了参加期末考试之外,每周的课堂作业与课外练习也是重要的评估方式。除了定量数据,教师还要求学生在每次练习结束后完成“互评感受”,让学生不断思考、总结翻译经验,吸取教训。学期结束时,学生还需填写数字化“‘英译汉’课程评估”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英汉翻译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对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的实用性、功能性的评价,以及回顾课程学习全过程,填写“期末课程反思”。
1. 问卷数据
本次问卷主要涉及课程整体评价、学习目的、学习投入、学习方法、学习成效和学习困难六个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80%以上的学生认为四维度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英译汉”课程不仅能够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目的方面,学生对于“提高翻译水平”(92.31%)的需求最大(见表2)。另外,分别有80.77%和65.38%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该课程“翻译实践能力增强”“了解到翻译理论”(见表3),说明该课程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基本实现了教学目的。
表2 学生学习目的统计数据
表3 学生学习成效统计数据
续表
表4 学生学习投入统计数据
表5 学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最受益环节
学习方法方面,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英译汉”课程的优势主要在于“学习资源可反复观看”“理论知识可自学”和“符合信息时代学习习惯”三方面(见表6)。在翻译辅助工具中,学生使用“电子词典”“搜索引擎”的频率最高(见表7),大部分学生认可超星学习通平台所起到的作用(见表8),但其认可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学习通平台对于翻译类课程的支持功能并不完备。基于以上反馈,学生普遍认可四维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习“英译汉”课程的促进作用,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配套的网络教学资源方面(见表9)。
表6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英译汉”课程优势
续表
表7 学习期间使用的翻译辅助工具
表8 学生对教学平台的评价
表9 学习期间遇到的困难
学习方法方面,学生认为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英译汉”课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习资源可反复观看”“理论知识可自学”和“符合信息时代学习习惯”三方面(见表6)。在翻译辅助工具中,学生使用“电子词典”“搜索引擎”的频率最高(见表7),大部分学生认可超星学习通平台作用(见表8),但认可程度有待提高,这说明学习通平台对于翻译类课程的支持功能并不完备。(见表9)。
2.客观成绩
结合表10和图2,在四维度混合教学模式下,2017级学生“英译汉”课程的各项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2016级学生的成绩。虽然两个年级平时分相距不大,但比较2016级学生和2017级学生的成绩分布图,不难发现2017级学生的各项成绩更集中于高分数段,且期中、期末、总评三项均明显高于2016级学生的各项成绩。可以说,17周的四维度混合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翻译能力、课程成绩都有明显的增长。不过,2017级个别同学出现平时分过低的情况,这表明少部分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四维度混合教学模式,在转变学习方式与增强适应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表10 2016级和2017级学生“英译汉”课程各项平均成绩比对
图2 2016级和2017级学生各项成绩分布
结合问卷数据和客观成绩,课程、学生、教师、平台四方面均对四维度混合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首先,“英译汉”是一门对于理论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训练翻译,将翻译理论运用到实际翻译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其次,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能够紧跟教学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各阶段教学任务。最后,作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媒介,学习通平台既要满足学生调取、预习、学习、复习、使用教学资料的基本功能,还要提供便利的翻译辅助工具,以此降低学生因频繁切换软件降低学习效率的可能。同时,教学平台应当丰富网络资源,便于学生扩展知识、提升视野。
“英译汉”课程四维度混合教学模式在充分尊重翻译专业“实践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证英语专业本科生能够在课堂之外根据自身情况与教师要求,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使英语接受性知识转化为可用于实际英语交流的产出性知识[7]。同时,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开展师生头脑风暴,将以往枯燥的实践类课堂趣味化,学生的目光不再停留在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开始关注自身与同学的差异化翻译成果,教师给予专门反馈。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改也提升了彼此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对于翻译理论等学术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可根据实际能力观看、学习教学微视频,反复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呈现出“私人定制化”的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指出:“教育决策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工程,对于复杂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建议,也必须依赖于翔实可靠的数据,依赖于这些反映客观教育现实的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分析。大数据时代,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保障和可能。”[8]57由于过去技术的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极易造成教学评估方式的单一,学生因冰冷的“成绩”备受打击。另外,短暂的课上互动也让教师难以综合、深入地了解学生,无法及时把握学情,教学效果备受局限。
因此,混合教学模式的引入,对于学生、教师、教育改革而言,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移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海量资源极大地扩展了学习空间,学生能够真正实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而非囿于内容陈旧的教材;其次,教师凭借大数据平台的定性、定量数据,从客观层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依据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微观了解每位学生学习期间的真实感受;另外,数据又会逐步转变教育评价方式,提升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英译汉”课程四维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是信息化时代对国家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积极响应,也是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有益试验。其教学实践在教学理念、目标、方法、内容、资源、环境、评估等方面均对传统教学模式有所突破。本研究表明“线上自主学习、实践、互评和线下答疑解惑、头脑风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浅层知识放在课堂之外,知识的内化则在有教师指导和帮助的课堂中实现”[9]19,这不仅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英汉翻译水平,更让学生打开自主学习的大门、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合作能力的绝佳机会。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本实验的受试者数量相对不足;其次,实验时期仅为两个学年的数据对比。不过,四维度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翻译教学中所存在的缺陷,凸显翻译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