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黄为放 , 梁超前 ,高 莹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长白山江岗志略》是清末清政府派员勘察奉天吉林两省界线、并踏查松花、图们、鸭绿三江源头等的调查笔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添补方志记载缺憾、维护边疆稳定的作用,因此对此书及作者刘建封做详细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长白山江岗志略》成书于1908年,时值东北局势不稳,日俄窥边,疆土日躄的历史条件下勘察、执笔的[1]81,“犹有可虑者,东北沿海各州,为俄割据矣,库页海滨全岛,被日先占矣。……察其窥伺之心,直觉得寸进尺。”[2]295而在刘建封之前,清廷曾13次派员勘察过长白山地区[3]198,所派之员分别为武木讷、勒楚、穆克登、德玉、秦煐和吴禄贞等,但均未详尽踏查。义和团起义和日俄战争后,长白地区开始受到日本的觊觎,其勾结长白地区的胡匪,大规模掠夺当地的森林资源,并引发与当地人的武装冲突[4]102。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长白山地区和鸭绿江流域的管理,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通化县和怀仁县,分别增设临江县(今浑江市临江县)和辑安县(今改集安市)[5]77。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改革东北行政建置,黑龙江、吉林和奉天同时改建行省,长白山地区属奉天辖境[6],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因临江县所属长白山地区“江道五百余里,鞭长莫及”,划临江县以东长生、庆生二堡及吉林长白山北麓龙冈之后,添设长白府于塔甸(今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5]77,奉天省委派前长春知府候补、直隶州知州张凤台为设治总办,临江县令李廷玉为帮办,筹办长白设治事宜[7]257。此后的1909年,清廷批准锡良等奏请增设安图、抚松两县于长白山地区。这些行政建置的增设,强化了清廷的控驭能力,使长白山地区昔日“有土无守、有边无治”[4]106的状况,开始得到改变。
刘建封(1865-1952),别名刘大同,号芝叟、疯道人、天池钓叟等。山东诸城县临吾乡芝畔村人。清末附生,是清末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锡良属下的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幼时俊拔颖慧,“八岁通诗经,弱冠补郡痒生。”[2]283光绪二十年(1894年)离燕京至辽东,任奉天候补知县十二年。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9]475。在光绪三十四年夏四月(1908年4月),刘建封奉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命“委勘奉吉两省界线,兼查长白三江之源”[2]291。同年五月二十八日他带领测绘五员,队兵十六名,悬书界牌,跋山涉水,详查长白山江岗全貌。范围是“西以头道花园河为起点,东以红旗河闾为止点,南至团头山,北至松花江之下两江口。”[2]293长白山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白日匿影,是风贬肌,惊沙尘飞,雨雹时至”[2]292,而相较以往著书记载长白山者,“大抵如盲者之论日,聋者之说钟”[2]290。但他没有退缩,“长白山……朝廷所注意,督帅所留心,……如不调查详确,恐负此行”[2]291。在踏察中,刘建封身先士卒,怒马当前,“不能骑马就攀藤扪石,又不能,则雀跃蛇行以进,遇到阴霾必联臂应声”[10]293。尽管刘建封不畏艰险,在前往长白山踏察中,还是不幸坠马,幸好“危而复苏,设帐调养三日”[2]292,他因此还作诗自嘲,“白山有幸留知己,坠马河边死又生”[11]137,但很快“复率猛士健仆……头笼碧纱,腰系皮垫,直抵山巅,登临天池”[10]293。刘建封踏察长白山,不畏艰险,每个地点都亲自踏查,力求详尽。其中的鸭绿江上游地区“陵台崎岖,并无鸟道,实为人力所难通”[2]365,刘建封竟走了三百三十多里才抵达。在第二次登临天池的过程中,刘建封记载到:“自沈阳至长白山东之红旗河,往返数千里,其艰险未有如此之甚者”[2]315。作为一个候补知县,他对踏察工作认真负责,一直到现在也被誉为“长白山地名普查的楷模”[1]81。
此次考察长白山历时超过四个月,确定了奉吉两省界线、两次到达长白山天池并为长白十六峰命名、考明三江之源(鸭绿江、图们江、松花江)、发现了穆克登碑,同时还“调查葡萄山、圣水渠、小白山一带,始将国界地点了然于胸中,而不能为传言所混淆矣。”[2]292在这次踏查长白山的之后还“兹特于所见所闻,聊以笔记,汇成一编,名曰《长白山江岗志略》”[2]293。宣统元年(1909年)因“谙练边情,勤奋耐苦”[1]81而被荐为安图县第一任知县。
《长白山江岗志略》是刘建封大量勘测报告的副产品。其写作原因,刘建封在该书的“缘起”中表示:“于各篇‘报告’之余,独于白山之上,天池之旁,三岗之重峦叠嶂,三江之支派分流,以及草木鸟兽、沙石虫鱼之类,略而不载。……聊以笔记,汇成一编,名曰《长白山江冈志略》,……以补三百余年之缺典,为将来修东三省志者为一助,是所默祷。”[2]293
《长白山江岗志略》作为刘建封本人所做的长白山地区的踏查笔记,是为刘建封的心血精华,为了解长白山地区自然资源、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开发当地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长白山江岗志略》是在刘建封踏查长白山后三、四个月内成书的[12]98,全书十万多字,包括“序言”“缘起”“长白山记”和“长白山江岗志略”等部分,内容以随行笔记为基础,用时两个月完成。是最早的一本关于长白山的山水与风物志书,全书介绍了长白山地区二百四十多个地点[3]198,并为之命名,而且考证了大多数地名的来历、更替及含义,并阐述了命名的根据。内容涉及了长白山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物产矿产、民间传说、省界国界、边疆纠纷等。
长白山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长白山古不咸山也,帝舜时为息慎氏所居,唐人名为徒太山,亦名为保太白山,……《辽志》及《金史》始名为长白山。”[2]297而长白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盘古,“汝所谓铁树者,乃铁珊瑚也。生山上者,为盘古所载。”[2]327其后还有秦代、汉代、南北朝、唐代以及清朝先祖的历史遗迹存在,长白山主峰以东布库里山下,有池曰布尔湖里,俗名元池,传说有天女降池畔,“吞朱果生圣子,后为三姓贝勒,实我朝发祥之始”[2]339,刘建封在书中将红土山和圆池比作清朝先祖诞生地布库里山和布尔湖里,这在清代属首次[8]448。
长白山地区的古迹逸闻,都表明当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证明此地各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描述长白山历史之外,刘建封在书中着重陈述了长白山地区的独特地貌。“按长白山出自东北海隅,……其中干为合欢岭,为大林秸垛山。南行为孝子山,为义埠。折而西为龙山,又西南为长岭。湾而东北为鸡冠山,插入天池,是为长白山。”[2]300“山上土少沙多,……中有天池,环池多奇峰。……其气象之雄厚,山势之峥嵘,实为东半岛第一名山,我朝发祥之主峰也。”[2]297长白山上有天池,“天池在长白山巅为中心点,群峰环抱,……西南东北长约二十九里,……池之中,水性甘冽,碧净无尘,冬不结冰,夏不浮萍。”[2]304“池水四周,白沙环绕,绉纹如线。”[2]304此外又对天池周围的十六座山峰予以命名。
而刘建封前后两次下临天池,第一次是于1908年6月28日,当时“天气忽阴忽晴,……雾起,眼前无一物所见”[2]307。十天后,即1908年7月7日,刘建封不畏艰险,率人再登山顶,并命名天池十六峰,同时兼测白山天池之高深[3]200。
刘建封还通过实地踏查,查明了松花、图们和鸭绿三江的源头所在。松花江“实为三江之冠”[2]360,有南北两个源头,分别“周长白山左右”,其中北源水出自天池,“曰乘槎河,……实松花江之正源也。”[2]355鸭绿江“江水西南流,……长约千三百里。”[2]362刘建封三次踏查其源头,并弄清了每段流域的里程和流向[2]365。还弄清了图们江的位置和流向,“大浪河,东与红丹河会流处,始名图们。”“东北流经二所、三所、长派各个地方,……折而东南流,成半圆形,至珲春城南,……又东经韩界庆兴府东北之西罗水地方,入于海。”[2]367
刘建封的踏查使长白山原本比较繁复的山脉、水系关系变得简单明了[8]445,为了解当地情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刘建封在书中还对长白山地区丰富的动物、植物等物产和形形色色的矿产资源予以注意,并大量记载了这些资源的情况。
长白山地区有大量鸟类、兽类及鱼类等动物栖息。鸟类有大头鸟和四翼鸟等,“山产大头鸟。嘴短毛白,身长三寸,惟头大于身。……山产四翼鸟。头圆尾细,前两翼长,后两翼短,淡黄色,形同蛱蝶,声似黄鹂。人有见其雄雌双飞者。”[2]298此外还有金鸡、白鹤、野鹤、海燕、孔雀、蝙蝠、飞鼠数十余种禽类[13]70。
兽类富产虎、熊、鹿、貂等。“熊虎沟,……为熊虎相斗之处。”[2]348熊胆有铜、铁、草之分,铜胆呈金黄色,为上乘;铁胆、草胆次之[2]399。“鹿颇多,有花鹿、马鹿、燕脖之分,猎者有打胎、打茸、打尾之别。”[2]342其胎、茸、尾皆珍品。“貂有白板、紫鞹、花板、油红、亮青、豆青、大黑、金膆、老干等名。……每年或得十数张至二三十张不等。”[2]329此外还有漳狍、紫貂、黑毛兽、三足兽等百余种。长白山地区有富儿、松香、二道白等河,“见水中火光点点,……按火光探采,果得蛤蚌,视之皆珠,……大者如鸽卵。”[2]347“双脊鱼,色紫无鳞,背双脊,尾亦双尖”[2]298。另外还有白缝、卿鱼等十数种[13]71。鸭绿江上游的暖江“源出大旱河。……又南与葡萄河合流,即名鸭绿,产鲋鱼、细鳞。”[2]361
富产的植物主要有人参、黄茋等。天池附近的人参“龙爪、跨海、牛尾、菱角、金蟾、闹虾、雀头、单跨、双胎各种俱全。”[2]322光绪元年(1875年),一山民在富儿岭发现的一茋高数丈,“万金易售也”[2]420。
此外,在长白山石庙子、夹皮沟、金厂岭、大滩坪、二十四道沟地区产金,其中牡丹岭金尤多,“满地金屑,……大者如豆”[2]418,二道沟等地产银。此外,十五道沟西北入鸭绿江产白金、万宝岗东南距长白府八里产铁、白山西南汤泉沟产煤,长白山暖泉在二道白河上游,河边出数泉,水暖可浴、产硫磺[2]387-420。
《志略》中记载了长白山当地的大量传说,展示了长白山地区精神领域的某些侧面[5]84。比如韩人朴不完的凿地球传说[2]337、山市传说[2]298、东野遇读书老者传说[2]410、巨人传说[2]341等,有一些还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还有一些记载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直接描绘。“漫江……江边多肥沃之田。男人在田间耕作,妇女在江边洗衣。……周围数百里外,毫无人烟。所谓‘走过大荒三百里,居然此处有桃源。’”[2]351
长白山地理位置重要,实为奉、吉、江三省之大门户[13]74,极易为列强染指。“中俄界碑,曾被俄人暗移。(土人云,由依马河北移至蚂蚁河南,暗侵中国领土1800余里。)……图们江下游北岸,物产富饶,田皆膏腴,日韩垂涎已久,故先毁界碑以灭其迹”[2]376。日人以保护韩人为理由,为达到扩大其势力范围,先毁界碑,“又捏名间岛,以乱人意,其存心叵测,妇孺皆知”[2]377。
刘建封肩负朝廷的重托与黎民的厚望,有意在葡萄山遍查被韩人所毁中韩十字界碑的原址,虽然未得如愿,但是在长白山南找到了穆克登碑。“穆石见于长白山南,实我国不幸中之一大幸也。”[2]381从而明确大浪河、圣水渠二水分流,为中韩国界[13]74。
刘建封虽然出色地完成了踏查长白山的历史使命,但他却深感事犹未竟,“以我邠岐重地,竟任其信口雌黄,借以狡赖,有是理乎?”[2]376并在书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倘使鸭、图两江以上,……设官治民,平时加以教练,……则生聚十年,训练十年,吾知日韩不敢北下而牧马,俄占自将完璧以还我。……长白山为南北满政治之关键,盖可忽乎哉!”[2]295
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记录了长白山地区的方方面面,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这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今天更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
对于其现存最早的版本,即民国初的铅印本的现存情况,国家图书馆藏有2012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缩印的缩微版,另吉林省图书馆特藏部藏有1988年财政部印刷局据民国初的铅印本扫描的影印本。最新的版本是1987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长白丛书》系列,该书吉林师范学院李澍田主编,由通化师范学院孙文采点校,并和张凤台等撰的《长白汇征录》及《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三书合订一本,共同出版成书。此版本流通较广,但是该版本也存在一些缺漏,如原书中重要的《长白山天池附近形势一览图》并没有附于书中。
《长白山江岗志略》全书十万多字,体例包括“序言”“缘起”“长白山记”及“长白山江岗志略”四个部分,其中在“长白山江岗志略”部分中夹有“穆石辨”一文,应是为了陈述长白山地区国界线问题而专门载入的。由“缘起”部分的记载:“(于各篇)前作……已于报告书中详细呈明,独于白山之上,天池之旁,三岗之重峦叠嶂,三江之支派分流,以及草木鸟兽、沙石虫鱼之类,略而不载,”[2]292以为遗憾,于是再作《志略》一书,表明其写作《长白山江岗志略》的起因是想把呈递给朝廷的报告书以外的笔记内容汇总成书,是各项报告的副产品[1]81,以向国人展示长白山地区的全貌。
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在长白山的相关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史料,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统计学界的相关研究,直接涉及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的论文有近二十篇,间接提及的有几十篇,这表明对该书的使用还不够充分,仍有深入挖掘的空间。对《长白山江岗志略》的相关内容涉及最早的是安龙祯《一位知县的壮举——长白山地名普查的楷模刘建封》[12]认为其是刘建封在对长白山地区实地踏查三、四个月后成书的,作者从地名研究的角度出发,指出其对长白山地区的动植物和矿产等资源的探索,以及大量地点的地名来历、更替及含义、命名的根据等具有极高的价值,是一部完整的长白山地名志书。汪玢玲《一部研究东北地方史志的珍贵资料——<长白山江岗志略>新序》[1]认为《长白山江岗志略》是为刘建封踏查长白山报告的副产品,其撰写不受官样文章限制,一些内容还蕴含一定的科学价值,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操。张钧与张弛《刘建封与<长白山江岗志略>》[13]对书中的内容做了分类叙述,并认为该书为一部具有丰富史料价值的古籍。孙文采的《不求一时荣 但求千秋誉——刘建封对长白山的勘查与开发》[3]认为刘建封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可供后人借鉴,而《志略》本身作为第一部长白山地志,可与《山海经》《水经注》相媲美。陶勉《清代封祭长白山与派员踏查长白山》[5]从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对刘建封踏查长白山做了全面考察,认为踏查本身包括长白山地区的物产资源、疆域划分等经济、政治方面和民间传说等精神领域的内容,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李花子《清代长白山踏查活动及对三江源的记述》[8]引用了一些《长白山江岗志略》的记载原文,并附上书中原图予以显示,认为他的踏查和命名使得天池十六峰及松花江水系使得分辨变得清晰,同时对中朝国界的确定、抵制日本的侵略也有积极意义。安龙祯《试谈长白山文化的渊源与发展》[14]引用《长白山江岗志略》的原文来论述长白山的重要性,并提及刘建封对长白山的踏查及《长白山江岗志略》的成书过程,认为该书是拥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科学著作。王猛[15]与其类似。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在研究刘建封本人及其他作品中,对《长白山江岗志略》有所提及。耿铁华《<白山纪咏>中的历史文化信息》[16]以刘建封踏查长白山的另一部作品《白山纪咏》为研究对象,对其诗句中所记录的关于长白山等分类进行整理与研究,对于研究《志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曹保明《走进百年记忆,抢救挖掘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17]从记忆地理的研究方法入手,将《长白山江岗志略》的写作方法概括为按时间顺序把经过和感受清晰地记录下来,并认为该书的记忆方法有听说部分和亲眼所见部分两种,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张福有《刘建封踏查长白山的行径路线、主要成果及历史意义》[18]按照《长白山江岗志略》的记载,对刘建封当年的踏查路线的记载做了清晰的梳理,并对参加踏查的人员、时间和成果做了总结。在论文之外,还有一些报纸文章。施立学《山转水回现民俗——重读刘建封<江岗志略>》[19]认为该书在山水文化、集市贸易、奇珍异兽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陈福顺与孙文采《刘建封四次勘测长白山》[20]认为刘建封著《长白山江岗志略》可能是三次勘测长白山的结果,并非是1908年第一次勘测之后即著成。
在一些著作中,还有专门探讨刘建封个人的贡献。李澍田主编、刘自力等整理的《刘大同集》[10]不仅收录了刘建封的诗集、文章、书法、画稿、摄影等作品,还包括《长白山灵迹全影》,弥补了缺漏。并从刘建封个人生平纪事角度出发,肯定了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在填补历史空白上的重要贡献。其中的缪志明《刘公桐阶卓行碑》赞颂与追忆了刘建封的生平。刘建封传评编委会曾编《刘建封传评》[21]一书,主要以时间为顺序,对刘建封踏查长白山、安图县诸多建树、诗画书法创作、玉和砚的收藏、刘建封家谱、葬礼主持人等分别做了介绍。张福有主编的论文集《长白山文化论丛》[22]和《百年苦旅》[23],分别是在刘建封逝世50周年和踏查长白山100周年而出版发行,书中对刘建封的作品和历史贡献做了梳理和总结,袁义[24]、吴文昌[25]和王珉[26]在论文中也做了类似的探讨。《安丘文史资料(第15辑)》[27]收录了刘建封的作品和探讨《长白山江岗志略》的论文,为全面、真实的了解刘建封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还有一些专门研究刘建封踏查长白山、担任安图县知县、参加革命和文化教育等的论文,主要有张乐圣《刘知县成为民主革命先驱》[28]、文楚《刘大同传奇一生》[29]、宫健泽、聂翔雁《刘建封与长白山》[30]、刘自力《怀念老爷爷刘建封》[31]蒋成义《刘建封与牙湖晚钓》[32]和刘禹、梁琴《刘建封精神述略》[33]等。另有一些从书法和人参文化、命名情况及对安图的林业发展探讨了刘建封,如皮福生《刘建封书法艺术探微》[34]、陈福顺、孙玲玲《论清末民初刘建封对安图林业发展的贡献》[35]、金凤杰等《刘建封——长白山人参故事的第一搜集人》[36]、张波等《辽东人参、全球称最——刘建封与人参文化》[37]和韩成权《刘建封与长白山十六峰命名》[38]等。
此外,徐学毅《乘槎河的由来与考辨》[39]、安龙祯《长白山的五道坡口与八大绿洲》[40]、张福有《白山纪咏并注》[41]、王纯信《长白山漫江木屋探查、研究与保护》[42]和李东日《安图县别名考及其文化意义》[43]等在探讨长白山地区的发展时引用了《长白山江岗志略》的相关内容。
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是历史上首次全面踏查长白山地区,并周行鸭绿、图们、松花三江之源,对当地的命名使地理方位清晰明了,“(天池十六峰)大者有六,曰白云,曰冠冕,……曰芝盘。小者有十,曰玉柱,曰云梯,……曰锦屏。”[2]297刘建封的命名总共有二百四十多个[12]99,全书则以千计[1]82。这些地名的命名方法主要是根据山川形状象形、动植物特产和神话传说等[12]97,而其对天池十六峰及松花江西源的命名得以为后世所沿用[8]448,可谓影响深远。
刘建封作为一名奉天省的候补知县,在清末东北地区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不畏艰险,勇敢的担负起踏查长白山的重任,其爱国奉献的精神昭然!刘建封不仅先后四次勘察长白山地区,查明山川与河流,还在书中对俄人威尼古氏的松花、鸭绿和图们三江之源在长白山最高峰的峰顶,和日人的长白山顶峰上为平坦高原[2]301等错误观点予以批驳,为长白山的地理普查及山川命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长白山地名普查的楷模。他将踏查笔记汇总而为《长白山江岗志略》,行文不受官样文章限制,并在字里行间中体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书中的一些民间传说和奇闻怪事,还对于现代科学研究有借鉴作用。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本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记述全面的,关于长白山的山水志书和风物传说集[1]81,包括长白山地区的自然风貌、物产资源、疆域划分等经济与政治的内容,更包括精神领域的某些侧面。刘建封及其《长白山江岗志略》首次揭开了长白山这座“神山圣地”的神秘面纱,查清了鸭绿、松花和图们三江的源头,填补了清代三百年左右的历史空白。为研究长白山留下了一整套珍贵的史料,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