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区域特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4-24

李 霞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2470)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走特色发展之路,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如何结合区域特色,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是河南省登封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进一步服务好地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课程设置与地方旅游的特点相融合、课程内容与地方旅游资源相结合,体现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人才培养与地区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构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彰显地方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 区域特色

区域特色,是指某一区域经过自然地理、历史演变的长久发展,其地理、地貌、气候、资源、文化、习俗和精神等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而言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所指“区域特色”即具有河南省登封市地方特色的文旅资源,将其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实施等环节有效融合,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人才需求有效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质、专业的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人才。

河南省登封市区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主要涵盖少林、天文、宗教等方面。 其中有11 项世界文化遗产、16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00 余件珍贵文物等,著名风景区有少林寺、少室阙、嵩岳寺塔、观星台、中岳庙、嵩阳书院等,地方饮食特色包括嵩山佛茶、登封芥丝、少林八宝酥、登封炒刀削面、少林寺素饼等。 因此,通过对区域特色文化的整合与梳理,并将其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效融合,可为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助力。

二、 区域特色旅游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旅游人才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生源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学生毕业后多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基于区域特色,灵活调整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保障登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对其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能保障人才的高效率就业[1],对未来登封旅游业面向高品质国际化方向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职业院校竞争力的发展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特色旅游资源有效结合,有助于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与自身优势,形成地方性、特色化的育人品牌;通过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特色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为其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三)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互为前提,互为砥砺。 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二者缺一不可。 职业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有助于登封地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同时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优质的人才。

三、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旅游上越来越青睐品质化、情感化的体验游,一批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旅游人才成为需求热点。 自2020 年以来,短距离、乡土特色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者的首选,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强有力拉动城市周边的乡村民宿游,其中民宿的服务质量、生活品位和文化特色,民宿经营者的素养和情怀等更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 因此,熟悉地方情况、具有乡土情感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本土人才,具备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能力、高艺术与文化情怀的民俗管理人员成为旅游个性化、定制化发展需求的稀缺资源[2]。 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旅游企业在特色小众定制化方面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部分旅游企业表示,旅游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程度不够,投简历的人很多,但是符合要求的很少;同时区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研发、擅长利用互联网技术营销的专业文旅人才欠缺。 以少林寺为例,旅游者选择少林寺作为旅游目的地,一方面是少林禅宗、中岳嵩山的名气,更深层次是在于少林武术的魅力,但是当前武术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武术表演仅是单纯表演,文化元素融入不深,旅游纪念品与全国各大景区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不能满足旅游者对特色旅游产品的需求,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二)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且缺乏地方特色

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了民宿经营者、旅行定制师、旅游主播等大量新兴职业与岗位,新型复合专业旅游人才成为需求热点[2]。 但当前学校旅游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相对滞后,未紧密结合旅游行业发展现实,不能较好地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专业化、特色化人才的需求。 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已开设的相关课程多为旅游或管理类的全国通用课程,缺少区域特色元素的地方课程。 武术是我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旅游作为登封市特色的支柱性产业,武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当前开设有武术素质拓展课程,但未将武术文化和登封旅游资源融合,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没有特色。 旅游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多数服务于地方经济,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才能培养出熟知自己的家乡和本土文化的专业旅游人才,更好地帮助外来游客了解登封的美景、美食、文化等,从而更好地宣传登封,成为登封旅游最好的“推销员”。

(三)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的专业水平、能力等是人才培养、提升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 据调查,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科班出身的教师较少,多数教师是从校园到校园,缺乏企业工作经验,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具备专业教学水平与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少,既懂武术又懂旅游的教师几乎没有。 除此之外,学校教师待遇有待提高,其在吸引优秀师资与留住骨干教师方面存在困难,师资流失率等问题有待解决。

(四)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办优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逐步完善,学校层面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及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匹配度、职业院校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的能力仍较为不理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学校主导、企业配合”现象使得学校与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深度融合度不够,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也仅仅停留在学生管理上,学校与企业之间“融而不合”,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缺乏有效沟通,所培养出的旅游专业人才不能较好地满足旅游企业对其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匹配度不高,使得合作缺乏长效支撑。

四、 区域特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紧跟行业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登封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业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其服务的本质不会改变,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仍然是未来旅游业大量需求的人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人才兴则旅游产业兴、旅游产业强则旅游人才强,地方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优势,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上较好融入区域特色,瞄准乡村旅游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精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学校应组织资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开展产教融合企业调研,分析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确定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以及该岗位当前及未来的职业技术技能要求;另一方面,紧密对接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武术+旅游”、研学旅行等热点,立足“面向国际,依托行业,服务登封”的理念,以打造高品质的“中华文化圣山,世界功夫之都”旅游目的地建设人才需求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树立自身的特色品牌,构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彰显地方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调整课程设置

河南登封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建都地,有“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等世界级名片及美誉。 2022 年1 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将太极拳、少林拳打造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旅游名片,打造沿黄河、环嵩山等文化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嵩山民宿’等民宿集群”“依托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双槐树等文化遗产,大力发展考古遗产旅游,打造大嵩山国际文化旅游圈,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3]。 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锚定地方产业需要和地方文旅特色,探索区域特色文化融入地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深入挖掘登封特色文化,开发地方特色文化选修课资源,课程内容上将“武术+旅游”深度融合,挖掘禅武医文化、天文文化、封禅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传承二十四节气、太极拳、少林功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具有登封特色的校本课程,把地方特色文化传承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点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内涵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登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旅游方面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地方文化知识[4]。 学校在教师培养上要“走出去”,要求教师深入地方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了解旅游企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参与登封地方文化特色项目的开发和管理,通过考察观摩、技能培训等方式,学习企业最新的知识技能,综合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从而更好地将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 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制订并实施专业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严格落实每年至少1 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 同时要坚持“引进来”,聘请地方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师资力量,参与课堂教学与教研活动,把旅游企业的需求直接带入课堂,使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保持高度一致。

(四)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机制

打破学校人才培养的孤立封闭状态,通过与企业共商培养计划、同上一门课、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将课堂搬到景区、搬到酒店。 专业设置与产业人才需求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匹配、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训过程对接,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学校与当地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能通过接近真实的文化环境去切身体验与感悟乡土文化。 例如,可与少林寺景区、嵩阳书院景区、中岳嵩山景区、地方酒店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去感悟、体验与习得本土文化,进一步加深其对登封文化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主动服务地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登封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五)打造“岗课赛证”融通的育人模式

“岗”是职业岗位与学校育人相融合,依据企业岗位标准,确立专业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对接岗位需求,课程内容要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课”是通过“课堂革命”,打造优质“金课”;“赛”是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将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实训相结合,大力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证”是课程学习的行业检验,对接行业、企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将与专业相关的教育部“1+X”证书融入专业教学。 旅游类专业所涉及的技能等级证书有导游资格证、茶艺师、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PM)等。 学校在学生培养上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将武术证书与专业技能证书融通,培养自己的特色人才。 “岗-课-赛-证”各环节有效融会贯通,将课程教学标准与行业岗位标准、课堂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之间实现有效对接,使学生能通过系统课程学习提前适应岗位技能等要求与需要,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专业旅游人才。

五、 结语

登封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结合登封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于培养服务登封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复合型的高技能旅游人才,学校应该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制定出符合登封地方特色的旅游专业人才模式,推动登封旅游业优质良性互动发展,积极为登封打造“世界功夫之都”旅游战略服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