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舆论监督环境优化对策研究

时间:2024-04-24

孙 会,徐 丹

(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备受各界的关注。 中小企业因数量众多且受人员素质和财力资源等条件限制,使其比大型企业有更高的安全事故率和更危险的工作环境。 现有研究主要从政府管制、法律法规、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员工安全意识、企业安全投入等角度对中小企业安全管理动因和边界条件进行了探讨[1-2]。 上述研究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绩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中小企业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仍层出不穷,证明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管制存在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的双失灵问题,这说明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逐渐进入一个瓶颈阶段。 目前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监管关系、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在政府—企业—员工三方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员工或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关系却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两强一弱”不健全的约束关系,会导致员工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政府、媒体和第三方组织合作的日益加深,加上现代通信、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的控制被打破,网络空间为公众提供了表达的渠道,改变了舆论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使得中小企业突发的安全事故也极易成为舆论的焦点[2]。 但社会舆论及媒体在对中小企业有关安全事故的报道中可能过度关注事故惨状等表面现象,忽视了对事故真相及原因的探求,没有关注最值得探寻的安全管理漏洞及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改进。 因此,随着中小企业安全事故的频发,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业务领域的思路框架,从更深层次的、更广阔的、独立于市场和政府的社会力量——舆论监督角度,探寻解决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途径,以弥补安全成本外溢的漏洞,这对减少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舆论监督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影响的路径

(一)政府引导与监管

在我国,政府在舆论引导中居于优势地位,是信息最大、最强的控制者和拥有者,其在安全生产制度制订和安全生产监管中居于核心地位,各级政府应加强法制建设,因地制宜、分级分类地修改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使政府监管做到有法可依[3]。 政府正确的舆论宣传与引导是中小企业建立安全生产意愿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充分结合自身舆论资源优势,与各大新闻媒体建立良性合作伙伴关系,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增强中小企业自愿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的意识,引导中小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安全生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并顺应市场要求,在融资、财政支持、税收减免、行业准入等方面切实帮助中小企业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最终促进中小企业安全生产。

中小企业受自身资源限制,其安全生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监管松紧程度的影响。 对中小企业而言,政府监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相关政策指引和实地监管来监督其生产过程,使其合规生产。 但政府往往更重视经济利益,在信息控制的范围内,对监管目标进行有选择地应对,浪费监管资源,对监管效果的反馈也不完善,且存在监管漏洞,致使中小企业安全目标被挤占,安全事故不断发生。 而舆论监督压力会使政府部门原有的监管行为及力度发生改变,其行为及惩罚力度除了受事故的法律影响,还受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 为解析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应正确理解政企关系。 在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面对舆论压力,政府可能会搞一刀切,如不管企业需不需要某项安全投入或安全培训都强制要求企业进行。 这些监管目标表面上符合社会公众的期望,却不切合中小企业经营实际,反而会干扰其安全管理行为。 因此,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力量,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情况进行如实反映,使政府的监管目标适配中小企业实际,以减少中小企业将风险转嫁给员工的行为。

(二)公众参与和媒体反应

公众对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应享有知情权。政府一般会借由媒体传递自己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关注,以引导舆论,满足公众了解安全生产信息的诉求[4]。 但政府一般会结合自身的利益,经过权衡,对安全生产信息有选择性地进行传播。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会利用不同的途径,对收集到的安全生产事故信息即时进行互动讨论与传播,或通过自媒体平台表达自己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观点和意见,形成关于企业安全生产最低的外部要求标准,给政府或中小企业主较大的舆论压力,对政府或者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提供建议,促进事态朝着公众期望的方向发展。 但媒体对安全事故采访时可能会面对重重困难,导致披露通道在一定程度上被堵塞,媒体对安全事故信息揭露不足,致使有影响力的报道数量较少,形成舆论热点具有较大的难度。

(三)企业实施安全生产的意愿

20 世纪60 年代,柯斯特提出的知信行理论指出决策者的知识和态度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根据该理论,中小企业主会觉察到舆论压力的变化而调整其安全生产的意愿。 面对舆论压力,中小企业主会产生自查自纠的意愿,并增加安全投入。 经营者安全生产的意愿构成了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基石。因此,应完善领导安全责任制,齐抓共管,环环相扣,强化安全管理跟踪落实,从源头遏制安全事故发生。此外,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应符合企业的资源能力,即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意愿能否落实到行为还受企业资源的影响。

(四)员工举报建言和行业协会的监督

随着员工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安全风险认知的增强,员工会更乐意参与企业安全管理,毕竟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 同时,员工会察觉到舆论监督的变化,从而改变自身参与企业安全管理的行为。 中小企业一般比较重视盈利指标,致使安全管理存在一定漏洞,加上中小企业受资源限制,安全设备投入不足,专职安全管理人才配备薄弱,安全管理意识淡薄,致使其对潜在危险源的建言会选择回避甚至打压,而社会舆论压力变化会促使员工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安全建言。

舆论能促使行业协会更好地对成员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让政府逐步退出安全生产的主导地位,使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督促企业自动履行安全生产责任。 面对舆论压力,行业协会应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以及从业人员道德标准建设,进而促使中小企业实施安全生产。

二、 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舆论监督环境优化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与监管

政府一般倾向以经济目标为中心,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选择性地进行监管,导致中小企业安全目标极易被挤占,安全风险与事故不断发生。 舆论监督作为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舆论压力可以促使政府原有的监管行为及力度发生改变,使其行为适应事故本身的法律规范的要求之外,还受到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 政府应在信息控制范围内,更为重视安全生产,加大对安全生产的宣传和引导,给予中小企业构建安全生产舆论环境以更多的政策支持,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公开,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去关注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配套支持,减少监管成本,增加安全绩效。

(二)鼓励公众参与,促使媒体真实反映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舆论

公众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敏感是产生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舆论监督压力的基础。 公众对安全生产的敏感性影响社会资源分配的倾向。 但现实是公众一般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缺少关注,也缺少话语机会。 因此,我们应从提升公众的安全敏感性开始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舆论环境进行优化。 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各类新闻媒体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舆论宣传与引导作用,在舆论的倒逼下,让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问题进入公众视野,抢占舆论制高点;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专业机构对公众安全素养进行培养与提升,推动公众更好、更全地了解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借助媒体力量,深化公众对企业安全生产议题的观念认知[5],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舆论监督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媒体是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舆论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其舆论环境优化的核心。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如实报道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及安全生产事故,准确把握客观事实,构建清晰的报道逻辑,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培养并提升公众的安全生产信念,增强公众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安全风险意识,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社会环境[6]。 但媒体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弱化舆论监督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使社会目标发生偏移,因此应通过提高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强化其道德自律,加强媒体对安全生产信息的宣传与报道,合理评价其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舆论环境方面的强化作用,建立良好的舆论宣传与报道规则。 此外,公众需通过媒介渠道才能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更为知情、更关注安全生产、表达其对安全生产的意见,最终促使安全生产进入公众视野,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因此,应促使媒体全面、细致地披露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信息,使其参与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使公众资源成为解决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重要力量。

(三)增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意愿

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往往被生产等经济目标挤压而居于弱势地位。 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利益主导中小企业行为,导致其不重视安全生产问题。员工在经济与就业压力下,对职业伤害缺乏重视,且社会普遍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关注不足,致使在中小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不全、管理不力、安全事故频发等状况经常发生,企业上下普遍存在侥幸心理。 因此应通过宣传教学等手段增强中小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意愿,提高其安全生产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大安全投入,从技术层面做好安全管控,积极披露或主动吸纳企业安全生产的信息,提高安全思想站位,弥补政府监管的漏洞,加强隐患排查,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认清安全生产是企业最大的效益,让安全生产成为中小企业的自觉自愿行为[6]。

(四)提高员工的安全建言能力

员工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受众主体,是最了解企业安全生产情况的群体,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不可能脱离员工而存在,它需要员工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和配合。 因此,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赋予员工安全知情权,让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违规违章操作,在制订安全制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和保护员工的劳动权和生命权,健全责任体系,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让员工参与安全决策,鼓励员工就安全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让员工在企业内外就安全生产问题进行充分互动,平衡劳动力市场的雇佣关系,借助企业内外的舆论场,不断改善员工自身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生存条件。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公益性组织,应加强自律管理,积极发挥其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强化行业监管责任,促进三者之间就安全生产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7],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建立相关标准和规范,严格规定行业准入条件,让行业协会引领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发展。

三、 结论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调整优化舆论的相应制度,使政府、媒体和公众的意见充分互动,使舆论与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进行反馈互动,让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促进社会发展,才能从本质上解决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 但现实是公众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关注明显不足,致使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维持在较低水平且难以改进。 中小企业需要借助政府、媒体、公众、员工、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安全监管合力来践行安全生产责任,良好的舆论环境能更合理地揭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提升员工的内在安全需求,促使企业给员工提供更完备的安全支持,在企业内部形成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约束,减少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弥补因目标偏移和反馈不力而导致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短板。 但我们也应注意舆论环境应有适用的边界,僭越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外部环境强势提供的标准尺度可能脱离中小企业的实际,反而会干扰其安全管理行为。因此要进一步厘清舆论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不断优化舆论规则,促使舆论监督更好地发挥其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