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京地区高校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培养现状与分析

时间:2024-07-29

曲艳玲

(大连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篮球运动已进入产业化、社会化与职业化的时代,传统篮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要求[1]。革新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篮球人才,是篮球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和高度重视的问题。高校男子篮球队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变革传统篮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目前已成为我国男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提升男子篮球运动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目前北京高校在男子篮球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离国家所确定的“育人夺标,勇攀高峰,给我国输送高水平运动员”、“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使其迅速成为国家队的后备力量,与国际惯例接轨,选派真正的大学生国家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目标仍存不小的差距。清晰认识北京高校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存在的问题,才能因势利导地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与完善,这是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发展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有效提升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培养水平的关键,具有一定理论研究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七所篮球水平较高的部分教练员和男子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教练员 12名,运动员 72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询国内有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有关高水篮球队、篮球人才培养方面的期刊、论文,系统了解当前我国高校高水平男子篮球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采用电话访谈和面谈两种方式,向北京市高校从事篮球运动训练和运动教学的篮球界的专家、权威人士及部分高校体育部主任、男子篮球队主教练等进行访谈,咨询和请教与本研究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探讨与研究相关的选项及其合理性,使研究内容和方向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可行。

1.2.3 问卷调查法

发放教练员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率为100%;发放运动员问卷72份,剔除作答不全的4份,有效问卷68份,有效问卷率为94.44%。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得到的全部调查问卷数据运用 SPSS17.0和EXCEL2007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和分析,为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选材情况

2.1.1 选材途径

北京高校男子篮球队尚没有队伍接受专业队的篮球运动员,体校篮球运动员的比例也较低,说明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尚处于较低的层次。从招生途径看,除北京师范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是单独招生外,其余 6所高校根据国家体委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6]1号)等文件采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方式选拔男子篮球运动员。

2.1.2 选材方法

当前北京高校在男子篮球人才的选材过程中都制定了较为严谨的选材流程,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专家考核招生的方式,大部分篮球人才需要通过北京市组织的统一考试,专项测试合格且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并达到规定的成绩,还有部分篮球人才通过面试途径入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男子篮球人才的选拔除了由专家考核招生之外,还引入了教练员招生的方式,让教练员深入到篮球传统中学、体校或专业队二线队等去寻找篮球人才,或通过比赛观摩等方式物色,但最终录取关键在招生办,学校并不能完全按照意愿进行招生。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在男子篮球人才选拔过程中,还开创了基层组织推荐的选材方式,由运动员本人或圈内人士推荐,经学校考核后决定是否录取。

2.1.3 选材标准

当前北京高校在男子篮球人才的选材标准以“专项成绩与文化成绩并重”为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皆执行这种选材标准,而其余三所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的选材标准则以专项成绩为主,这部分高校在男子篮球运动员选拔中,对于文化成绩的要求相对较低,只要男子篮球运动员技术达到一定级别,则可以降低文化成绩录取。由于北京高校在男子篮球运动员选材中缺乏统一的选材标准,高校的自主性太强,导致选材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掺杂进一些主观因素。

2.2 管理情况

2.2.1 管理体系

北京市各高校在男子篮球运动员的管理方面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主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副校长担责,后勤部门、体育部、教务处和学生处等多部门协调的综合管理体系,男子篮球运动员管理的组织机构比较完善,但却表现出了高度的集权性。这样的一个组织机构对学生运动员的训练管理是有利的,但对日常生活管理尤其是学习管理就显得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运动员的成才。并且,从对高校男子篮球队日常训练管理的情况看,学校领导很少参与男子篮球队的管理,并且对各部门的责权分配不够明确、具体,导致篮球队的大部分管理工作都由体育部负责,而具体工作则由教练员操作。主管领导对男子篮球队重视程度不够,各部门之间协商处理机制不完善,导致了男子篮球队管理的混乱。此外,当前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的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仅依靠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下设的篮球协会这一群众性社团组织来负责高校男子篮球队的管理,给人才培养造成了很大影响。

2.2.2 管理情况

北京市7所高校男子篮球队中有5所高校采用分班的方式对男子篮球运动员进行管理,各高校将会参考运动员的专项成绩、文化课成绩及个人意愿,分配到相关专业学习,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导致学训矛盾的加剧。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男子篮球运动员不但要完成规定的训练内容,还要完成与班级其它学生同样的学习任务,课程内容、设置等与其它同学完全相同且没有经过优化,加之男子篮球运动员整体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大部分男子篮球运动员并不能完全适应这种管理方式,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力不从心的感觉,对训练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2.2.3 制度建设

当前北京高校在男子篮球运动员管理方面已基本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制度体系,特别是招生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训练制度、竞赛与奖励制度、运动员守则以及教练员聘任、管理制度方面建设情况比较好,但很多高校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科研制度和后勤保障制度。男子篮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众多,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保障,如场地、经费、师资等,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对于男子篮球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此外,走访中了解到,北京高校在男子篮球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方面几年一贯制,管理制度的时代性、适应性有所欠缺,很多规章制度自制定之日起一直沿用至今,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订与完善。

2.3 训练情况

2.3.1 指导思想

北京高校男子篮球教练员都制定了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但对训练指导思想的认识不够明确,尚有2所高校不知道训练指导思想是否明确,还有1所高校则直接明确表示没有训练指导思想。此外,训练起始状态也是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当前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培养中教练员对训练起始状态的认识都比较模糊,只有清华大学男篮和中国人民大学男篮表示清楚训练的起始状态,而包括北京大学男篮、北京师范大学男篮在内的五所高校则不是不清楚训练的起始状态。

2.3.2 训练计划

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培养中学期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和月训练计划的制定情况较好,7所高校皆制定了学习训练计划,有6所高校制定了全年训练计划,有5所高校制定了月度训练计划。但是,部分高校对训练计划的认识程度不够,表现为长年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与课时训练计划的制定情况不容乐观,导致男子篮球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不强。

在调查的12名男子篮球教练员中,依据个人训练经验制定训练计划的比例最高,达到了 33.33%,其次是依据训练经验和运动知识制定,其比例皆为25%。其实,训练计划的制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符合男子篮球队的发展,教练员可以依据个人情况及队伍发展的需要灵活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2.3.3 训练安排

北京高校7支男子篮球队伍中,有5支球队采取全年训练的方式,其余2支队伍采取赛前集训的方式。其中,清华大学男篮、北京交通大学男篮、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男篮和北京工业大学男篮五支参加CUBA的队伍以及参加大超联赛的中国人民大学男篮等都采取全年训练的方式。

目前安排男子篮球队每周的训练天数多为6天,北京理工大学高校男子篮球队计划每周训练3天;日常训练中每天计划训练2.5-3.0小时,假期集训期间每天计划安排4.0-5.0小时,但这一训练安排无法满足高水平男子篮球队水平提升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男篮、北京大学男篮和北京工业大学男篮每天训练时间达到了6小时。世界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每天平均训练时间不低于5小时,且需要经过6-8年才能成为高水平运动员过多的训练安排必然会挤占学习时间,这也是导致当前男子篮球人才培养中学训矛盾的关键因素。

2.3.4 训练内容

当前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体能、技术、战术、篮球理论及心理训练等方面,训练内容的安排相对合理但并不科学,运动智能方面的训练比较匮乏,受现有条件的限制心理素质训练的开展也不乐观。

目前,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训练中,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开始重视心理素质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心理素质的训练与调控措施实施难度较大,及男子篮球队训练条件的限制,导致部分先进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难以实施,心理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训练质量的关键。

2.4 竞赛情况与经费保障

2.4.1 竞赛情况

目前被研究所调查的 7所北京高校皆开展了校内篮球比赛,校内篮球比赛多由学校体育部组织,通常以系为单位组织比赛,由于赛事水平相对较低,很难达到锻炼高水男子人才的目的。北京高校部分男子篮球队是CUBA的传统强队。从第十五届CUBA中国大学篮球联赛参赛情况看,本研究调查的7所高校除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男篮没有参赛之外,其余高校男篮皆参加了此届 CUBA赛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男篮只参加了北京赛区的基层预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四支男篮进入到分区赛。分区赛采用单败淘汰赛赛制,各队抽签分组赢的一方进入到8强,输的一方则进行排位战比赛,传统强队北京大学男篮击败清华大学男篮夺得分区赛冠军,两队进入到第三阶段全国八强赛。在大超联赛2012—2013赛季比赛中,北京地区高校只有中国人民大学男篮参赛,并挺进大超联赛全国四强。此外,北京高校男篮还经常参加其它类型的校际篮球比赛,如北京市高校篮球比赛等。

2.4.2 经费保障

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方法》的规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年度训练经费的标准为人均 4000-5000元,可以看出大部分北京高校男子篮球队的训练经费未达标。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男篮的经费保障情况相对较好。北京高校男子篮球队建设中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只有少数球队财政供给充足。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按计划进行正常的训练和比赛,从而导致训练和竞赛水平上不去,不能出成绩,达不到学校预期目的,那么学校也就不会加大经费投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经费短缺成为制约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培养和球队发展的瓶颈。

2.5 教练员情况

2.5.1 学历与职称结构

当前北京高校男子篮球教练员无论是学历结构还是职称结构都比较高,调查的8名男篮主教练中本科学历的仅有1人,有6人获得了硕士学历,而清华大学男篮主教练则获得了博士学历,北京高校男篮主教练的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都比较强;从职称看上,讲师有3人,其余5人皆为副高,说明北京高校男篮主教练高职称化,科研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为执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5.2 年龄与执教年限

有研究指出,教练员执教的最佳年龄是35-45岁,该阶段教练员不但心理和生理逐步趋于成熟,而且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思维反应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北京高校男子篮球队教练员的年龄集中在34~50岁之间,大都有10年以上的从事篮球运动的经验,执教时间都在5年以上。说明当前北京市高校男子篮球队教练员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执教经验相对丰富,整体水平较高。

2.6 北京高校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6.1 选材标准过低,后备力量匮乏

当前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普通高中具有一定篮球水平的体育特长生,二是体育学校的篮球专项学生。由于体校学生早期接受系统专业化训练的时间过早,导致这部分学生文化素质水平低很难达到高校的入学标准,而通过特招方式招收的队员数量较少,高中具备一定水平的体育特长生成为当前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主要来源,这部分球员运动技术起点低,身高和体重条件较差,离高水平尚有不小差距。当前,北京有十多所高校具备招生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资格,但面临的生源竞争日益增大。当前北京高校在男子篮球人才的选拔中多是通过降低入学标准来吸引有特征的学生,选材途径狭窄和标准过低导致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后备力量匮乏。

2.6.2 培养体制不健全,学训矛盾突出

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管理、国际贸易、法律等文科类专业方面,有些高校为了吸引高水平球员设置了一些热门专业(如北京大学)。这一点与美国高校篮球人才选拔大致相同。由于我国特殊国情的限制,球队建设中过度重视训练和成绩,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够,学训矛盾突出。北京高校男子篮球队主要是从微观上加以管理,这种降低标准的方式导致很多男子篮球队员对文化课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以正常标准很难达到毕业水平,即便是学校安排补课和补习等也多是走形式。

2.6.3 训练体系不完善,科学化程度低

当前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训练机制尚不完善,一是训练计划的系统性不强,部分高校在男子篮球人才培养中没有制定多年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长远性与全面性不足。二是训练时间过多导致学训矛盾问题尖锐,长期以来学训矛盾问题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中一个那一解决的难题,虽然近年来不少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采取了注入“体教结合”等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但收效甚微。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培养中同样存在学训矛盾问题,由于训练占据了较多的时间,价值日常大强度的训练,还有部分运动员在学习态度上的不端正情况,导致文化课学习与训练有所失衡,学习成绩不足。三是训练内容不完善,目前北京高校在男子篮球人才训练内容的制定上仍以传统的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为主,对于心理素质训练和运动智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训练方法单一且落后,科学化程度低。

2.6.4 竞赛机制不合理,经费保障不足

当前,北京高校男子篮球队虽然都举办了校内联赛,但赛事水平较低,达不到锻炼队伍的目的。校际联赛如大超联赛、CUBA等,赛事时间太长,其参赛球队的比赛场次较少,也很难达到锻炼队伍的目的。此外,北京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培养中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经费较单一,依靠财政拨款和学校单列的训练经费,由于这些经费的规模比较有效,因而篮球队队员尚没有任何训练经费,比赛补贴也比较低,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不但球员的训练积极性得到不保障,一些新的训练手段、方法等在篮球队中无法开展,也对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产生了直接影响。

3 建议

3.1 选材途径与标准方面

要拓展选材途径,将高中联赛选材、大 CUBA人才培训基地或分部选材、选秀夏令营以及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基地等多种选材途径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要提高选材标准,建立一套标准、严格的考核体系,做到科学严格的考察,避免弄虚作假的情况出现。

3.2 学训矛盾方面

要严格学习管理,球员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要求标准才能够参加比赛和训练;采用灵活的学制,可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扩大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力度,严格落实学分制;此外,学校体育部门应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帮助高水平球员扫除学习障碍。

3.3 训练体系方面

建议高校领导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长远的战略观念,完善训练计划,特别是高水平球员的多年训练计划,实现训练的系统性和长远性;要合理安排学习与训练时间,在非比赛期或比赛间歇期,在保持竞技状态的前提下适当压缩训练时间,增加文化课学习时间,合理调配学习与训练时间,同时安排教师在暑寒假时间给队员补课,缩小与普通学生的文化差距。

3.4 竞赛赛制和资金方面

促进CUBA、大超联赛赛制的改革,拓宽参赛范围,扩大参赛场次;拓展经费来源,通过企业赞助、代言等活动提高了球队的收入,为球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1]李元伟.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创中国篮球新局面[N]. 中国体育报, 2005, 5: 5-6.

[2]于振峰, 等. 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 体育学刊, 2002, 9(5): 123-126.

[3]刘鲁君. 中美高校篮球队培养方式的对比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2): 169-170.

[4]王立国. CUBA,NCAA篮球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差异性比较研究[D]. 武汉体育学院, 2012.

[5]俞继英. 开放的大教育体系下可持续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11): 29-35.

[6]郭永波, 等. 我国篮球训练指导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7): 980-982.

[7]黄琪.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管理现状及对策—基于全国 34所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调查数据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11(04): 466-468.

[8]郑鑫. 吉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矛盾分析与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