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CT 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患者肿瘤微血管密度的评估价值

时间:2024-07-29

宋 琦,张志伟(通信作者)

(1 泰安八十八医院放射科 山东 泰安 271000)

(2 泰安八十八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 泰安 271000)

周围型肺癌是肺癌常见类型,多发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由于其发病较为隐匿,且初期无典型临床症状,故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肿瘤中晚期,多存在肿瘤的远处转移,往往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1-2]。但由于MVD 检测过程中需获得病理组织,操作过程有创伤性,故在肺癌早期诊断中应用受限。CT 是临床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常用影像学手段,尤其是CT增强扫描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及多方位成像的优势,可利用血管对比剂的扫描获取清晰的视野,有助于评估肿瘤恶性程度[3-5]。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CT 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肺癌患者MVD 的评估价值,以期为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泰安八十八医院收治的经穿刺活检确诊的82 例周围型肺癌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 例,女33 例;年龄43~72 岁,平均年龄(59.03±5.21)岁;肿瘤类型:腺癌56 例,鳞癌26 例;分化程度:低分化21 例,中分化36 例,高分化25 例。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周围型肺癌临床诊断标准,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②均行CT 增强扫描,临床资料完整;③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原发性恶性肿瘤者;②合并慢性消耗性疾病者;③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④CT 检查禁忌证,图像质量差、无法判断者;⑤精神、认知功能障碍,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CT 增强扫描:选择美国GE Revolution 256 排超高端螺旋CT 扫描仪,所有受检者均取仰卧位,设置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层厚10 mm,螺距1.0,矩阵为512×512。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双侧肺底,先行常规CT 扫描,扫描结束后,经肘前静脉团注80 mL 碘佛醇(生产厂家:恒瑞医药,国药准字:H20143027,规格100 mL),注射速率为3 mL/s,图像层厚2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95 mAs,注射对比剂延迟20 s、30 s、60 s、120 s、180 s、240 s 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数据上传至后台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所有图像均由2 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观察瘤体大小、边缘形态(分叶征、毛刺征)、周围结构(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强化程度(无强化、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等。

MVD 检测:确定病灶位置和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后局部浸润麻醉,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完成取材并送病理。采集标本经常规二甲苯脱蜡,100%、95%、80%、70%梯度酒精脱水,置于柠檬酸缓冲液(pH=6.0)中15 min,温度95~98℃微波炉抗原修复,室温静置15 min,PBS 冲洗2 次,每次5 min;正常羊血清工作也封闭,37℃ 10 min,之后滴加一抗于4℃冰箱孵育过夜,PBS 冲洗3 次(PBS 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每次5min;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37℃孵育30 min,PBS 冲洗3 次,每次5 min;滴加15~20 滴DBS 液,显微镜下观察3~10 min 显示棕黄色停止染色;苏木精复染,经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后用中性树胶封片处理。MVD 判断标准及计数方法:于100 倍光镜下观察切片,以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标准,任何黄染的细胞簇计数为1 个MVD 值。

1.3 观察指标

①不同病理特征周围型肺癌MVD 表达水平比较;② 不同CT 征象周围型肺癌MVD 表达水平比较;③分析周围型肺癌CT 征象与MVD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周围型肺癌CT 征象与MVD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病理特征周围型肺癌MVD 表达水平比较

低分化周围型肺癌患者MVD 表达水平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患者,腺癌患者MVD 表达水平高于鳞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病理特征周围型肺癌MVD 表达水平比较()

表1 不同病理特征周围型肺癌MVD 表达水平比较()

2.2 不同CT 征象周围型肺癌MVD 表达水平比较

肿瘤直径>2 cm 患者MVD 表达水平高于直径≤2 cm 患者,伴有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淋巴结转移患者MVD 表达水平均高于不伴有上述CT征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毛刺征及强化程度周围型肺癌患者MVD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CT 征象周围型肺癌MVD 表达水平比较()

表2 不同CT 征象周围型肺癌MVD 表达水平比较()

表2 (续)

表2 不同CT 征象周围型肺癌MVD 表达水平比较()

2.3 分析周围型肺癌CT 征象与MVD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周围型肺癌患者CT 征象中肿瘤直径、分叶征(有=0,无=1)、空气支气管征(有=0,无=1)、胸膜凹陷征(有=0,无=1)、血管集束征(有=0,无=1)及淋巴结转移(有=0,无=1)与MVD 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312、0.286、0.405、0.322、0.279、0.330,P<0.05)。

2.4 典型病例分析

典型病例影像见图1。

图1 典型病例影像表现

3 讨论

周围型肺癌是血管依赖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代谢及内分泌功能失调、职业与环境接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6-7]。由于其发病较为隐匿,且恶性程度高,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随病情进一步发展,多存在肿瘤的远处转移,往往导致治疗难度增加,且具有较高病死率,故探索高灵敏度、特异度的指标用于病情诊断及预后评估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MVD 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敏感指标,且被临床证实参与周围型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8-9]。本研究结果显示,腺癌患者MVD 表达水平高于鳞癌患者(P<0.05),与闫强等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考虑原因可能与肺腺癌内肿瘤血管丰富,而鳞癌内坏死区多见,肿瘤微血管相对较少有关。也有多项研究证实,周围型肺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与血管密度密切相关,即肿瘤恶性程度越高,MVD 水平也越高[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化周围型肺癌患者MVD 表达水平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患者(P<0.05)。进一步说明MVD 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周围型肺癌的恶性度。但MVD 的评估方法主要基于病理活检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由于解剖位置取材难度大,且存在一定的有创性,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

CT 增强扫描具有空间、密度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的特点,可通过重建出不同角度、不同平面病灶的图像,准确反映病灶解剖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已成为临床鉴别诊断肺癌的主要影像学手段[12-14]。也有研究表明,肺癌分子生物学特征决定了其生物学行为,而CT 征象又可反映病灶的生物学行为,故肺癌的影像学特征与肿瘤分子生物学存在一定关系[15]。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是周围型肺癌病灶常见CT 征象,病灶内纤维化收缩牵拉是其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且与肿瘤内部胶原纤维含量有关。血管集束征主要由增粗的血管构成,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均可反映肿瘤生长活跃、血供丰富、侵袭性强的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 cm 患者MVD 表达水平高于直径≤2 cm 患者,伴有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淋巴结转移患者MVD 表达水平均高于不伴有上述CT 征象的患者;进一步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周围型肺癌患者CT 征象中肿瘤直径、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淋巴结转移与MVD 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闫强等[16]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说明周围型肺癌CT 征象与MVD 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一种无创、快捷的方法用于评估周围型肺癌的恶性程度。

综上所述,CT 增强扫描可有效评估周围型肺癌病灶的强化特征,且CT 征象与MVD 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