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3.0T 磁共振成像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时间:2024-07-29

廖 蕾

(无锡市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无锡 214023)

当机体存在肛周脓肿、直肠肛门损伤或肛门处反复感染等情况时,容易导致肛瘘的发生,作为肛肠科常见疾病,发病区域主要为肛管直肠周围,即直肠肛管与肛周皮肤处出现的非正常性窦道,由纤维组织及炎性肉芽组织构成[1]。疾病好发于男性,患病后肛门处可出现皮肤瘙痒、肿痛、流脓等症状,部分人员肛门处可触及条索状硬块,严重影响个人生活。临床将肛瘘划分为不同类型,如括约肌间型等,不同分型所取治疗措施有所差异。目前针对此类疾病多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术前掌握瘘管走行及内口位置等信息对治疗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针对不同疾病类型人员,需通过相应手段明确术前瘘管与括约肌关系[2-3]。若术前未准确掌握病变情况,术中容易出现内口、瘘管、脓肿等遗漏,增加术后复发概率。MRI作为常用影像学技术之一,在软组织检查中具有较高分辨率,能够从不同方位获取检查结果,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将其应用于肛瘘患者中,能够明确肛管解剖结构及肛周瘘管情况[4]。为明确MRI 在肛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135 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5 例肛瘘患者,其中男105 例,女30 例,年龄32 ~65 岁,均龄(53.65±4.57)岁。患者对研究内容之前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患者表现为肛周疼痛、流液等情况;②均接受术前MRI 检查以及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临床治疗不完整,影像资料不清晰;②存在MRI 检查禁忌证;③精神异常等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应用西门子Magnetom Prisma 3.0T 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采取盆腔相控阵线圈,检查体位取仰卧位,检查中嘱咐待检者保持匀速呼吸,以耻骨联合处为磁场中心,扫描髂前上棘至股骨上段,从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分别进行扫描,MRI 轴长T2压脂加权序列:TR与TE 分别为450 ms、10 ms,层厚与层间距分别设置为3.0 mm、1.5 mm;横轴位T2WI:TR 6 609 ms,TE 90 ms,FOV 320 mm×320 mm。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 420 ms,TE 18 ms,矩阵380×380,层厚3 mm。横轴位DWI:TR 4 555 ms,TE 54 ms,层厚与层间距分别设置为3.0 mm、1.5 mm,FOV 为320 mm×320 mm。扫描结束后将所获图像上传至工作站,由两名医生进行阅片,获取一致结果。图像分析:内口具体位置可根据截石位钟表定位法进行确定,以肛瘘走行、具体位置等信息联合Parks 分型明确肛瘘类型。其中根据Parks 分型可将肛瘘划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外型。脓肿特征为直径超过10 mm 的流体集合,瘘管则为流体填充直径在10 mm 以下的结构。

1.3 观察指标

①以手术结果为依据,分析肛瘘患者MRI 诊断内口、主瘘管、支管、外口以及脓肿准确率。②分析肛瘘患者疾病分型,涉及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外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 不同位置诊断结果

135 例肛瘘患者经手术明确:肛瘘内口共计141 个,外口共计125 个,主瘘管共计135 条,支管共计23 条,伴有脓肿27 个。MRI 结果显示:肛瘘内口139 个,外口共计122 个,主瘘管133 条,支管明确为22 条,脓肿明确27 个,诊断准确率为98.23%(443/451)。见表1。MRI 表现:肛瘘患者经MRI 检查后,进行T1WI 检查时,内口、主痿管、支管信号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边界缺乏清晰度,部分人员的支管以及主瘘管在脂肪高信号作用显示较为清晰。在T2WI 结果中,内口可呈现为类圆形或点状高信号,主瘘管与支管呈现为管状、条索状高信号,部分人员可表现为马蹄形状,周围组织渗出物为高信号,边界较为模糊。见表1。

表1 MRI 不同位置诊断结果

2.2 术前MRI 疾病分型结果

手术结果明确:括约肌间型52 例、经括约肌型38 例、括约肌上型29 例、括约肌外型16 例。MRI结果显示:括约肌间型51 例、经括约肌型37 例、括约肌上型28 例、括约肌外型16 例,诊断准确率为97.78%(132/135)。见表2。

表2 术前MRI 疾病分型结果

3 讨论

3.1 肛瘘疾病概况

肛瘘又称肛管直肠瘘,主要是指肛管或直肠与会阴部分相通的慢性感染性通道,发生原因在于直肠附近存在脓肿破溃或切口引流等情况,由内口、瘘管、外口所构成[5]。患病后,瘘外口可出现分泌少量脓性或血性物质,在肛门处造成明显刺激,导致该区域出现瘙痒及潮湿症状,疾病发展至后期存在明显疼痛,严重者可存在寒战及发热等感染症状[6]。肛瘘作为肛肠科发病率较高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好发人群为青壮年男性,疾病具有较高复发率,对个人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肛瘘疾病难以自行痊愈,需要临床给予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治疗前需明确疾病实际情况,以往多采取肛门指诊、肠镜等方式进行检查,可明确病灶具体位置,但难以判断脓肿数量、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等。

3.2 肛瘘的治疗方法以及诊断方式

目前临床针对肛瘘主要采取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手术目的在于去除病灶,通畅引流,防止肛管括约肌受到损伤,维护肛门正常生理功能。通过切开或切除瘘管,以达到开放创面目的,进而促进愈合[7]。手术治疗效果与术前检查有着密切关系,术前需要通过相应手段明确瘘管走行以及内口具体位置,在全面了解疾病的基础上,制定专属个人的手术方案。同时有效的术前检查能够明确肛瘘类型,判断括约肌及肛管的关系,评估感染范围及炎症浸润程度,可避免手术损伤括约肌功能,提升疾病治愈率[8]。临床针对肛瘘患者所取诊断方式较多,常见如X 线、超声、CT 及MRI 等,应用X 线对肛瘘患者进行诊断时,可获取隐性窦道相关信息,但瘘管显示率较低,造影剂碘油填充具有较大难度,难以显示肛周的解剖结构等信息,容易导致疾病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超声检查能够明确显示肛管及外括约肌细节,明确肛管周围组织与瘘管处的情况,定位内口具体位置,判断瘘管数目及走行,但超声检查分辨率缺乏理想性,视野范围受到明显限制,组织对比度较差,且需要操作者具有丰富经验,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应用CT 对肛瘘患者进行诊断时,也可获取一定价值,但整体而言,CT方式可对机体造成辐射损伤,在软组织检查中CT 分辨率较低,难以清晰显示肛瘘附近的解剖结构,因此CT在肛瘘患者使用范围受到明显限制。MRI 在软组织中具有较高分辨率,可实现不同平面成像,同时脂肪抑制序列对液体具有较高敏感性,可清晰显示瘘管走行及伴发疾病,明确肛门内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等部位的解剖关系[9]。

3.3 MRI 结果中肛瘘的具体表现

3.3.1 主瘘管与脓肿MRI 表现

肛管直肠与肛周皮肤的连接为主瘘管,在MRI 检查中主要显示为条形及线状管状直径,其直径在1 cm 以下。脓肿直径在1 cm 以上,可呈现为片状、囊状或不规则形异常信号,因脓肿及瘘管内部可存在液体,行T2WI 和压脂序列检查时能够发现高信号的存在,括约肌与压脂序列脂肪则呈现低信号[10]。该检查能够鉴别肛周脂肪与瘘管及脓肿,提升疾病诊断准确性。脓肿及瘘管处于活动期时,具有丰富的炎性肉芽组织,DWI 为高信号。行T1WI 检查时,脓肿或瘘管可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11]。研究结果示,MRI 在脓肿以及主瘘管中具有较高检出率。

3.3.2 内口MRI 检查的影像学表现

在进行T2WI 与压脂检查时,内口可呈现为点状高信号,DWI 结果也呈现为高信号,若存在直肠肛管与瘘管走行相通的情况,可直接将其断定为内口[12]。内口出现闭锁或纤维化情况时称为间接内口,显示较为模糊,可依据瘘管末端紧贴于直肠肛管外壁或Goodsall 定律对具体位置进行判断[13]。多数肛瘘人员发病原因在于肛腺感染,内口位置为齿状腺周围,容易受到感染引发疾病。因此对于手术患者而言,术前需要明确内口具体位置[14]。本研究结果显示,MRI 术前检查结果存在一定误诊或漏诊情况,可能是因为检查中忽略DWI 序列,混淆内口与小瘘管,导致结果出现误差。

3.3.3 Parks 分型MRI 影像学表现

Parks 分型是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肛瘘疾病类型划分标准,能够反映肛门括约肌及瘘管走行关系,应用该分型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arks 将肛瘘划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外型4 个类型[15],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为肛管括约肌间型,内口位于齿状线周围,与肛缘距离为20 mm 左右,瘘管走行起点为内外括约肌间隙,终点为肛周皮肤[16]。本文所纳入病例中括约肌间型患者共有52 例,MRI 诊断为51 例,诊断准确率98.08%。经括约肌型主要由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瘘管通过外括约肌后止于肛周皮肤,本文所取病例中共有38 例经括约肌型,MRI 检测出37 例,准确率为97.37%,剩余括约肌上型及括约肌外型分别为29 例及16 例,MRI 分别检出28 例、16 例,准确度较高。

3.4 3.0T MRI 在肛瘘患者中的应用优势

3.0T 高分辨率MRI 在诊断肛瘘疾病时,应用较高空间分辨率的表面线圈,实现视野及薄层的有效控制,获取更为清晰的解剖图像,T2WI 以及T1WI 具有较高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肛周脓肿、肌肉组织以及瘘管间关系。从不同角度观察提肛肌及肛缘周围的脓肿情况,明确肛瘘的走行及具体位置,有助于判断瘘管类型,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罹患肛瘘人员较多,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生活以及生命健康,需临床给予有效治疗。而有效治疗的重要前提在于准确的诊断,在肛瘘患者中应用3.0T MRI 进行诊断,可为手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明确疾病的具体类型,减少手术并发症,对疾病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