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CT对脑出血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和临床预后的诊断价值

时间:2024-07-29

李星星

(泰州市姜堰中医院影像科 江苏 泰州 225500)

脑出血是临床急重症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病因在于脑血管破裂,产生血肿,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对患者健康、生命安全均产生不良危害。据统计,我国脑出血疾病年发病率在60~80/10万例,其中急性发作期病死率高达30%~40%,预后致残率高达75%[1]。因此,及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诊疗,准确判断出血量、出血位置等信息,对改善患者预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CT技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疾病诊疗方式之一,其优势在于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影像结果清晰,能够为临床提供参考[2]。本文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姜堰中医院收诊的脑出血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探讨CT技术诊断出血位置、出血量的应用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姜堰中医院收诊的脑出血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43 例;年龄45~84岁,平均(62.14±3.5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0~5.5 h,平均(3.28±1.03)h。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8~25 kg/m2,平均(22.13±1.08)kg/m2;其中9例合并基础性疾病糖尿病,26例合并基础性疾病高血压,16例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冠心病;入院时21例患者存在意识功能障碍情况,26例患者主诉头痛,11例患者伴恶心呕吐。

纳入标准:①确诊脑出血,且为首次病发者;②患者发病时间不超过6 h;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合并血液疾病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⑤依从性差患者。

1.2 方法

在CT扫描前和患者开展面对面沟通,询问和记录其既往病史、既往用药史、家族遗传病史等基本信息。检查采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扫描层厚、层间距均设定为10 mm。选择眶耳线为底线,由此向上扫描至颅顶,观察颅脑实质的中线位移程度、出血灶是否侵犯至脑室、是否具有二次出血灶,同时记录颅脑内出血灶的形态、体积、出血量、相对位置等具体数据。采集的数据均借由院内局域网传输至工作站内,由至少2名影像学医师负责同时查阅,当各医师给出的检查结果一致时,可做出最终诊断;但各医师给出的检查结果存在争议问题时,需采取集体商讨的方式,共同给出最终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①出血位置分析:通过CT诊断归纳总结脑出血患者的出血病灶位置。②出血量计算:根据患者血肿长径、宽径、层数对出血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π/6×血肿长径×血肿宽径×血肿层数。其中出血量不超过30 mL判定为少量出血;出血量在30~60 mL之间判定为中量出血;出血量超过60 mL判定为大量出血。③临床预后:记录患者入院后48 h预后情况,同时结合出血位置、出血量分析与预后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血位置分析

CT影像分析显示,89例脑出血患者中43例患者出血灶位于基底节区,占比最高,其次为丘脑、小脑,见表1。

表1 患者出血位置分析

2.2 出血量计算

42例患者出血量不超过30 mL,29例患者出血量在30~60 mL之间,18例患者出血量超过60 mL,见表2。

表2 患者出血量计算

2.3 预后分析

89例患者经救治后,预后48 h内,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8.99%,结合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分析发现,出血灶位于脑干、出血量超过60 mL死亡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预后分析[n(%)]

3 讨论

脑出血指的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而产生的内出血症状,均为非外伤性,占所有卒中类病变中的20%~30%,且急性发病期阶段临床死亡率最高可达到40%左右,即便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也有很大概率出现后遗症、并发症,临床致残率相对较高[3]。根据当前对脑出血的研究显示[4],如长期吸烟酗酒、三高、遗传因子等均与其有着密切关联,临床引发的语言、吞咽、运动、认知等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构成明显的影响,为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患者自身也要承受着明显的生理、心理双重影响。脑出血在发病时通常无明显预兆,即均具有急性发作的特点,发病后患者多数表现为昏厥、意识模式,少部分还同时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快速升高等临床症状,其发病后数小时内血压升高趋势与其病情发展速度呈正比。出血量相对较少者,通常呈现点状出血的特征,且血管中的红细胞会逐渐破裂,血液逐渐向脑室内渗入,但受影响的脑神经纤维、脑实质的比例较低。出血量相对较多的群体,会直接对脑实质产生压迫,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脑水肿的症状,产生脑水肿后会引发“占位效应”,受到挤压的脑实质会偏离原有位置,从而逐渐软化、坏死,继而造成严重的损伤,对神经纤维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脑水肿对脑组织的影响会随脑出血发病时间的增加而加重,因此越早确诊、越早介入治疗越有利于消除占位效应的影响,可有效控制死亡率、致残率,且准确定位出血灶的相对位置,对介入性治疗也会提供更好的帮助,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拟定给出数据参考[5-6]。

常规的血检、尿检等采样诊断方式均无法达到脑出血临床诊断的需求,局限性十分明显,加之近几年对脑出血类型划分的进一步细化,对于不同出血量、不同时期、不同病灶位置等的治疗方式也有所区别,因而准确的诊断技术的需求越越来越急迫。MRI技术在脑出血诊断中的准确性更高,但所产生的医疗成本也更高,加之其辐射量高于CT,不适合多次检查,使得其在急诊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通常不愿意选择这种方式[7]。加之国内部分地区的基层医院技术条件落后,MRI设备老旧且无法及时更换,也是其无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CT技术所产生的医疗成本相对较低,且辐射量也可以忽略不计,加之现代CT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其扫描范围更深、分辨率更高,而超快速容积扫描技术可更明显地缩短检查时间,对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早期快速筛查有着重要的影响。CT技术可快速确定脑出血灶的位置、体积、出血量等基本信息,操作时间短且简便,图像也更加清晰,对不同、多点出血位置的显示充分,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患者及其家属更容易接受。

根据病理学研究指出[8],脑出血病灶所在位置中以基底部为主,其次分别为脑球、脑干、小脑等,其中小脑出血概率极低。CT扫描完全可满足对基底部出血灶的检查,也能够确认血肿中线的偏移程度、出血灶体积、出血灶形态等基本信息。使用增强CT扫描后,还能够借此强化对点状小病灶的确认,从而预估二次出血、治疗后再次出血等问题的风险性,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脑出血患者通常在入院时均处于发病后数小时内,此时其出血灶仍处于活跃状态,因而多病情也会继续变化,其中近40%的群体会在并发后6 h内达到病情的高峰阶段。实际采用CT扫描时脑出血灶的边缘清晰度相对较差,但内部密度均匀,以高密度影概率较高,CT值普遍处于54~79 HU间。其中出血灶位于左侧基底部位置的群体,其病灶边缘清晰度高,也呈现高密度影特征,另外病灶影像的周围存在低密度且不规则的水肿带影像。如出血灶位于丘脑位置,则其病灶的整体形态更加接近于圆形。如出血灶位于小脑处,则病灶外形多呈现不规则状,且内部密度较高。如出血灶位于脑干位置,则出血灶形态均为长条状,内部密度较高。临床研究显示[9],出血灶位于脑干位置的患者死亡率高于位于基底部、小脑、丘脑等位置的群体,且位于基底部、小脑、丘脑等位置患者的死亡率间无显著差异。且大数据研究显示,脑干部位出血的患者死亡率最高,而入院后出血量已经达到60 mL以上的群体死亡率最高,临床利用CT扫描不仅可以高效确定出血灶所在位置,对出血量也能够给予准确评估,临床效率更高,也是目前诊断脑出血患者的理想诊断方式之一。加之病灶位置、出血量等和患者预后死亡率间存在密切联系,因而CT扫描对于患者预后效果的评估也具有积极意义。

临床选择CT检查脑出血时相关影像具有明显的特征,且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如患者自身存在合并颅脑外伤的情况,则CT扫描下多显示阴性情况,因而需要在应用中重点关注患者是否存在迟发性的颅内出血症状,需要在检查前与患者家属进行详细沟通,确定发病前其基本状态。同时脑出血的病情变化速度较快,需要开展复查工作,MRI不适合短时间内重复检查,CT则可弥补这一缺点。但CT扫描的诊断可能存在不典型情况,即患者具有疑似出血征象,则需要结合临床病症、既往病史等综合参考,以便做出更准确的最终诊断。检查时如患者仍处于清醒状态,则可详细告知其检查时的注意事项,以便提升配合程度,使检查获得的影像更加准确[10]。CT扫描人员也需不断完善自身操作技巧,牵挂对各类脑出血理论知识、影像学特征等的掌握熟练度,最大程度规避人为因素对脑出血CT扫描结果的影响。CT扫描理论上可以对脑出血患者给予准确的诊断,对于出血灶位置、出血量、出血时间等评估较为准确,能够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参考,有利于控制临床误诊、漏诊等问题的发生概率。加之其产生的医疗成本相对较低,也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心理压力等问题。本次研究由于所选择的样本时间跨度较短、容量相对较少,因而会对结果的普遍性特征造成一定的影响,故而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CT检查的准确性,但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0-11]。后续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扩展样本容量,并延长研究的时间跨度,并实施多中心、回顾性等随机分析方式,以便使研究结果更加严谨。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89例脑出血患者中,6例患者出血灶位于脑干,其中3例患者死亡,死亡率高达50%,明显高于其他出血位置患者。另外18例患者出血量超过60 mL,属于大量出血情况,其中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27.78%高于中量、少量出血患者。此项研究结果与郭飞[11]文章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可通过CT技术诊断脑出血疾病,能够观察出血灶,统计出血量,其中出血灶位于脑干、出血量超过60 mL具有较高死亡率,应予以重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