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时间:2024-07-29

胡 梅,刘 俊

(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颅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因脑血管破裂使血液外溢至颅腔所致[1]。新生儿颅内出血(neona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NICH)是颅内出血中的一种,主要因产伤、缺氧或其他损伤所引起,其中因产伤引起大脑损伤的比例非常高[2]。NICH常出现呼吸暂停、呕吐、昏迷等症[3],该病起病急,致死率与致残率较高,部分存活患儿会伴有瘫痪、癫痫及智力受损等后遗症[4]。故早期诊断出血并及时干预对患儿预后尤为重要。临床常通过病史、神经系统症状结合脑脊液检查来诊断NICH,NICH患儿会出现脑脊液压力升高症状,但该法为有创检查,且不清楚出血情况,但采用影像学检查可了解出血部位、程度及范围等。临床对超声与CT[5]、超声与MRI[1]诊断NICH的报道较多,MRI与CT诊断NICH的报道较少,其对不同出血部位的诊断效能仍未可知,故本研究对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NICH患儿先行脑脊液检查确诊,再行MRI与CT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9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90例,患儿均行MRI检查和CT检查。90例患儿中男婴42例,女婴48 例;平均出生体质量(3.50±0.25)kg;平均胎龄(33.51±1.02) 周;早产儿63例,足月儿27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JD-HG-2020-15)。

纳入标准:①胎龄不足32周的早产儿;②出生<28 d的足月儿;③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实质性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②伴有先天性遗传疾病和明显体表异常者;③颅脑先天畸形者;④影像学检查禁忌者。

1.2 方法

检查前准备:于检查前给予患儿口服或灌肠10%的水合氯醛0.5 mg/kg。待患儿熟睡时,将耳塞置入外耳道并固定,以降低噪音。

CT检查:采用飞利浦256排CT进行检查,以患儿听眦线为基线,取层厚/层距各6 mm、120 kV电压、60 mA电流,对患儿进行颅脑横断面移动扫查。

MRI检查:将患儿头部置于线圈中心位置并固定好。采用西门子1.5T MRI(MAGNETOM Aera)进行检查:先进行轴位T1WI、T2WI、T2FLAIR,矢状位T1WI常规序列扫描进行颅脑部检查,层厚5.0 mm,层间距6.2 mm,扫描40 s,b值弥散敏感为1 000 s/mm2、TR/TE =3 850 ms/120 ms。

1.3 图像分析结果与诊断标准

由2名中级职称且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分析图像。①CT诊断标准:脑室内出血呈脑室内密度铸型,脑实质出血呈高密度块影,蛛网膜下腔出血呈基底池高密度块影,硬膜下出血呈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带。②MRI诊断标准:脑室周围-脑内出血:T1WI可见血肿周边高信号,血肿在T2WI上呈低信号。硬膜下出血: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蛛网膜和硬膜之间见新月形;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脑沟内T1呈高信号,T2呈低信号;脑实质出血:T1、T2表现为高信号,T1和T2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信号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CH确诊情况

经脑脊液检查90例疑似NICH患儿确诊85例(94.44%),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脑室内出血11例,脑室周围出血8例,基底节区出血14例,脑实质出血5例,硬膜下出血15例。

2.2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准确率对比

MRI对NICH检 出 率84.44%(76/90)与CT的83.33%(75/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查准确率100.00%(32/32)高于CT的84.38%(2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基底节区出血、硬膜下出血的检查准确率100.00%(14/14)、100.00%(15/15)均高于MRI检查的71.43%(10/14)、73.33%(1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检查准确率对比[n(%)]

2.3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比较

MR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与CT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4。

表2 MRI对NICH的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3 CT对NICH的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4 MRI与CT诊断效能比较[%(n/m)]

2.4 两种检查方法的AUC值对比

MRI、CT诊断NICH的AUC分别为0.871、0.853。见图1。

图1 MRI、CT诊断NICH的ROC曲线

2.5 典型病例影像分析

病例A行MRI检查(图2):T1WI左侧脑室后角高信号积血,两侧内囊后肢出血;病例B行CT检查(图3):两侧脑室后角出血,无脑室扩张。

图2 出生6 d婴儿

图3 36周早产儿

3 讨论

NICH多发于早产儿,致死率高,部分存活患儿会伴有神经系统后遗症[6]。多数患儿于出生3 d内发病,不同病因引起的颅内出血,在颅内的出血部位不同[7],表现出的症状与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病重患儿短时间内会出现昏迷、抽搐、呼吸暂停等症,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本研究对NICH分别行CT与MRI诊断,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

NICH常见的出血类型为脑周围-脑室内出血,按头颅影像学检查可分为Ⅰ~Ⅳ级。多数Ⅰ~Ⅱ级出血患儿预后较好,Ⅲ~Ⅳ级出血患儿致死率较高,常发生出血性梗死。CT在出血的脑室内显示高密度影,CT与MRI对I级出血诊出率相当,但MRI能筛查出脑室周围白质内的点状出血和微小出血,CT却不能。当患儿因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破裂等引起脑实质出血时,CT通过凝血块密度来诊断出血情况,检出率略高于MRI。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缺氧、产伤、酸中毒等引起,无明显症状,会造成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等后遗症。MRI无法筛查3 h内发生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对3 h后脑池出血显示T1高信号和T2低信号,而CT可清晰显示7 d内出血区域的高密度影。与CT相比,MRI更擅长微小病灶及脑水肿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效能更高。本研究显示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查准确率100.00%高于CT的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ICH主要通过密度分辨与CT测量值,基底节区出血范围及出血量通常较大,CT扫描后会显示基底池高密度块影,诊断敏感度更高[8];硬脑膜下出血发生时,少量出血无明显症状,大量出血则会发生偏瘫、惊厥、斜视等症,CT扫描后可见颅板下有新月形高密度带[9],与MRI相比诊断后颅凹出血,CT诊断价值更高。本研究显示CT对基底节区出血、硬膜下出血的检查准确率100.00%、100.00%均高于MRI检查的71.43%、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中MRI对NICH检出率84.44%与CT的8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CT诊断NICH的AUC分别为0.871、0.853。MRI对NICH的诊断效能略高于CT,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CT、MRI对NICH均有较高应用价值,但MRI诊断效能更佳。原因为MRI、CT各具检查优劣势:MRI可获取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利于医生明确出血病因及病变位置,及时进行介入治疗,无辐射伤害,安全性高。但MRI对新鲜出血的分辨率较低,而7 d后血肿在T1、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同时MRI检查费用高,用时长,空间密闭,噪音大。CT对7 d内的NICH分辨率最高,对7 d后血肿分辨率显著下降。CT检查时间短,费用低,无噪音,但有一定辐射伤害。

综上所述,MRI与CT对新生儿颅内不同出血部位的诊断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临床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诊断方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