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64层CT的定位导航在基于胫骨平台骨折重建过程中应用效果

时间:2024-07-29

程 锐,刘佳佳,薛建华,杨 洋(通信作者)

(1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通 226300)

(2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创伤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01)

胫骨位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的接触面,是小腿骨中的主要承重骨,承受较为复杂的力,一旦受到损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导致日常生活受限,生活质量下降[1-2]。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常用方式,其虽然能够恢复骨折创面,促进骨折愈合,但对医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定位导航多依靠经验进行,存在随意性,并且对患者有较大的创伤,会延缓患者康复速度[3-5]。CT三维重建技术是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来处理生物组织结构影像图像,以此获得三维图像并可对图像进行定量测量的新技术方法,且应用效果较好[6]。64层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立体化、多角度地显示骨骼解剖关系,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通过处理获得较为全面的图像材料,提高定位导航的清晰度和全面性,继而有效提升手术治疗成功率[7-8]。本文给予患者64层CT重建结果开展定位导航固定治疗,旨在探讨64层CT的定位导航在基于胫骨平台骨折重建过程中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20 年3月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40 例。试验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0~72岁,平均(56.33±6.12)岁;体质量39~85 kg,平均(63.74±6.28) kg;受伤原因:车祸18例,撞伤12例,跌伤5例,其他5例;损伤类型:合并半月板撕裂11例,合并交叉韧带断裂29例。参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1~73岁,平均(57.06±6.08)岁;体质量40~85 kg,平均(64.13±6.32)kg;受伤原因:车祸16例,撞伤13例,跌伤6例,其他5例;损伤类型:合并半月板撕裂12例,合并交叉韧带断裂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纳入标准:①所有入选对象均符合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资料和病理推断确诊;②患者局部压痛感明显;③病程不超过7 d。排除标准:①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不符;②有严重血液系统季宏疾病合并者;③合并有心肝肾功能障碍以及脏器功能衰竭者;④临床资料不完善者。

1.2 方法

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均接收相同的术前检查,均采用常规方法给予入院后的患者进行常规处理,进行CT三维重建及膝关节X射线正侧位片检查。并在治疗前实施冰袋外敷、石膏制动,在充分考虑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商讨治疗方案。①参照组依据医师经验开展定位导航固定治疗。在查阅术前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开展内固定技术治疗。定位导航操作主要依据为医师的手感、过往积累的临床经验、并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借助C臂X射线在内固定结束后来进一步对内固定的位置和方法进行观摩和分析,一切正常后将切口缝合。②试验组结合64层CT重建结果开展定位导航固定治疗。术前采用64层螺旋CT开展模拟重建工作,对患者进行急性椎管扫描。扫描时保持扫描基线平行于病变椎管横径状态,扫描参数根据扫描范围进行合理设置:电压(120 kV)、电流(95~110 mA)、矩阵(512×512)、层厚(0.625~1.25 mm)、床台移动速度(1~5 s)、CT阅值下限(140~300)、扫描时间(1 s)、上限(2 000~2 048)、间隔(0.5~2.0)、三维重建距离(1 mm)。使用计算机工作台对获得的网络图像进行处理,运用骨重建算法重建骨折部位,并在图像上对定位导航的坐标进行标注。以此标注人体解剖坐标,交由手术医师和放射医师一起对胫骨平台CT重建图像开展阅片工作,共同商讨手术治疗方案,保证治疗的对症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依据64层CT重建结果进行定位导航固定治疗,手术过程中进行重建骨折损伤模型,定位导航过程中依据模型进行手术,以促进治疗精度和成功率的提升。术后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均结合术后状态开展抗生素和抗感染治疗,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开展骨折部位功能锻炼,通常40 d左右患者可恢复到拄拐步行的程度。

1.3 观察指标

(1)比较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①优: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除,可正常行走,膝关节活动度高于120°。②良:经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较为明显,膝关节活动度在90°~120°范围内,并且能够独立行走。③可:经过治疗,患者无法独立行走,临床症状获得一定程度缓解。④差:由于定位导航失败导致二次手术的情况发生。(2)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治疗1 年后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分值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程度成正比,评分27~30分为优,20~26分为良,10~19分为可,≤9分为差。(3)比较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4)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5)比较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直、伤口感染、创伤性关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比较( ± s)

表1 两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比较( ± 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试验组 40 83.92±4.75 102.58±3.96 19.85±2.32参照组 40 85.00±5.06 133.15±6.02 28.06±2.06 t 0.984 26.832 13.397 P 0.328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比较

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完全负重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试验组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s)

表2 两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s)

组别 例数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试验组 40 88.20±6.74 91.75±7.83参照组 40 86.12±6.88 90.89±6.93 t 1.366 0.592 P 0.176 0.557组别 例数 骨折愈合时间/d 完全负重时间/d试验组 40 98.12±26.33 105.62±28.66参照组 40 106.75±22.34 105.88±30.12 t 2.13 0.040 P 0.036 0.967

2.3 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胫骨踝部骨折膝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后1年,试验组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5.00%)高于参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1年后两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比较[n(%)]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生发生率(5.00%)低于参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胫骨平台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兼具特殊性,该结构的内容物中骨小梁较多,且弹性良好、抗压能力不佳,在机体受到外力撞击下存在较高的骨折发生风险。该空间结构更容易在受到外界作用下力下引发骨折[9-11]。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周围组织会伴随不同程度的损伤,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12-13]。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段多为内固定手术治疗,对骨折创面进行必要的修复和改善,帮助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加速愈合进程。但内固定手术治疗依赖于手术中医师专业技能,定位导航需要依靠医师的多年的临床经验,虽然能够暂时满足手术需要,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不利于患者康复[14]。

既往研究表明,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较好[15]。相较于常规CT,64排螺旋CT设备具有辐射剂量小,图像采集质量高,结果更准确等优点,能够立体化、多角度地显示骨骼解剖关系,且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已经证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参照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试验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64层CT重建技术的定位导航可有效提高手术效率,节省手术时间,加速康复。试验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试验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并发生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64层CT重建技术的定位导航创伤相对较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且安全性较好。试验组与参照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以及治疗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05)。分析原因,给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4层CT重建技术有利于医生了解胫骨骨折患者的骨折位置、范围、形态,有利于医生对患者骨折类型进行准确评估。

综上所述,给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4层CT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和模拟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形态学特点和置钉内固定通道,有效提升内固定技术精度,修复效果较为理想,应用价值较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