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磁共振成像与螺旋CT在结直肠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时间:2024-07-29

徐 杰

(巨野县人民医院CT、MR室 山东 菏泽 274900)

结直肠癌属临床上高发恶性肿瘤,通常情况下,结直肠病灶的病变过程中约90%由正常上皮发展至增生上皮,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腺瘤,直至变成癌肿[1]。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早期无典型症状,但受到患者病变部位不同的影响,使得患者结直肠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为了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早发现、早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准确的术前分期是指导手术方案制定的有效依据。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快速发展,在结直肠癌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磁共振成像(MRI)具有高分辨率、病变检出率高等特点,通过MRI检查可准确显示肿瘤与结直肠肠壁间的关系,在结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2]。而螺旋CT在结直肠癌检查中能够清晰地显示病变处软组织肿块及远端转移等继发征象,有效判断癌细胞转移或局部侵犯[3]。鉴于此,本文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巨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经临床病理检查明确为结直肠癌的患者100例,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4.83±3.94)岁;病 程2~11个 月,平 均 病 程(6.59±0.61)个月;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84例,低分化腺癌8例,黏液腺癌6例;病变位置:上段28例,中段52例,下段20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治疗;② 病历资料齐全者;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者;②免疫系统疾病患者;③既往存在胃肠道手术史;④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者。

1.2 方法

MRI检查: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Pioneer 1.5T超导型MRI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行MRI检查前1 d行常规灌肠,要求检查前12 h内禁食,扫描时采用相控阵表面线圈成像法,对患者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时使患者保持仰卧位,扫描范围为整个盆腔,相关扫描参数设置如下:层间隔为2 mm,层厚为7 mm,矩阵为128×196。T1WI扫描序列:TE为12 ms,TR为410 ms;T2WI扫 描 序 列:TE为100 ms,TR为2 400 ms。行增强扫描时,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0.1 mmol/kg钆喷酸葡胺,于5 s内完成静脉注射,控制注射速率为3 mL/s。动态扫描参数如下:TE为7 ms,TR为30 ms,多层连续扫描后间隔20 s、40 s、60 s、80 s,延迟3 min行T1WI容积扫描,延迟5 min后行T2WI扫描。

螺旋CT检查:扫描前相关要求均与MRI检查一致,扫描前饮用1 000 mL饮用水,保持膀胱充盈。选择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扫描参数设置如下:层厚为5 mm,层间隔为5 mm,检查时使患者保持右侧卧位,于肛门处注入700 mL水后改为平卧位,扫面范围自脐水平处至趾骨联合下缘,行增强扫描时需经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应用团注的方式注射100 mL碘海醇,浓度为350 mg/mL,注射速率控制为4 mL/s,扫描开始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延迟期240 s,获得螺旋CT图像。所有检查结束后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责任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若诊断意见不同,则需在共同分析下得到检查结果。

病理组织活检:在内镜下获得组织标本,使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内镜下取出的结直肠病变标本,使用石蜡包埋切片,切片厚约4 μm,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对标本进行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镜下观察时只有寻找到肿瘤通过黏膜肌层穿透至黏膜下层时方可诊断为癌。对同一病例的术前活组织检查标本及术后大标本病理切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活组织检查标本中是否存在黏膜肌层、癌组织穿透现象,最终以手术切除标本诊断结果为准。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螺旋CT在结直肠癌中的检查结果及诊断价值,并计算MRI、螺旋CT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期评定标准:T分期:病灶仅仅处于黏膜下层或黏膜层为T1期;病灶已累及固有肌层为T2期;病灶已达到浆膜层,且已突破固有肌层为T3期;病灶完全穿过浆膜后达到腹膜或已对附近器官造成累及为T4期。N分期:未见区域淋巴结转移N0期;存在1~3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为N1期;4个及以上区域淋巴结出现转移为N2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一致性使用Kappa检验,Kappa值≥0.75表示一致性良好;Kappa值在0.4~<0.75时表示一致性一般;Kappa值<0.4则表示一致性较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分期检查结果

经病理组织活检明确结直肠癌T1期6例,T2期40例,T3期50例,T4期4例;N0期48例,N1期38例,N2期14例。

2.2 MRI、螺旋CT检查在T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MRI检查T2、T3期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MRI检查T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良好(Kappa=0.823、0.917、0.940、0.884);螺旋CT检查T1、T2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0.645、0.706);螺旋CT检查T3、T4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60、0.790)。见表1~表3。

表1 MRI、螺旋CT检查在结直肠癌T分期中的诊断结果单位:例

表3 MRI、螺旋CT检查在T分期结直肠癌中诊断一致性分析

表2 MRI、螺旋CT检查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效能比较[%(n/m)]

2.3 MRI、螺旋CT检查在N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MRI检查在N0期、N1期灵敏度及准确率均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MRI检查N0期、N1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尚可(Kappa=0.701、0.703);MRI检查N2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98);螺旋CT检查N0期、N2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0.518、0.608);MRI检查N1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不佳(Kappa=0.370)。见表4~表6。

表4 MRI、螺旋CT检查在结直肠癌N分期中的诊断效能比较单位:例

表5 MRI、螺旋CT检查在结直肠癌N分期中的诊断效能比较[%(n/m)]

表6 MRI、螺旋CT检查在N分期结直肠癌中诊断一致性分析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4],结直肠癌患者发病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部分患者甚至发生癌细胞的转移及扩散,对患者全身系统及功能均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多种症状。因此,准确的术前分期对制定治疗方案等尤为重要。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MRI及螺旋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结直肠癌病变检出率,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升生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5]。

MRI利用磁共振工作原理,对人体进行扫描时可获得电磁信号,依据获得的电磁信号建立体内组织器官各信息参数,实时观察机体内部特征变化,如瘤体浸润深度、系膜筋膜是否被侵犯、邻近周围器官是否出现癌细胞浸润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等提供可靠依据[6]。而螺旋CT检查具有扫描范围广、扫描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对肠道周围病灶及组织进行扫描,且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高[7]。另螺旋CT检查还可对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等进行清晰显示,利于判断癌细胞的转移或局部侵犯。但螺旋CT检查对层次清晰度反映较差,且存在电离辐射损伤等风险,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局限性[8]。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T2、T3期灵敏度及准确率均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N0期、N1期灵敏度及准确率均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MRI检查T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良好;螺旋CT检查T1、T2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尚可;螺旋CT检查T3、T4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MRI检查N0期、N1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尚可;MRI检查N2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螺旋CT检查N0期、N2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尚可;MRI检查N1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不佳。表明MRI及螺旋CT均可有效诊断结直肠癌,但MRI诊断效能更高,且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能够有效提升结直肠癌诊断准确度。其原因为T分期是判断肿瘤侵犯肠壁深度,N分期则是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淋巴结位置、密度、大小等信息,采用MRI检查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结直肠肿瘤是否发生浸润,并观察周围正常组织是否发生炎症反应改变及纤维化[9]。而螺旋CT在检查中患者配合度较高,必要时需通过计算机技术获得较好的三维重建图像,有助于临床诊疗。但螺旋CT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承受较大剂量的X线电离辐射,对软组织的分辨率不及MRI检查[10]。

综上所述,MRI及螺旋CT均可鉴别诊断结直肠癌T、N分期,但MRI诊断效能更高,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强,可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诊疗依据,值得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