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分辨MR 血管壁成像技术在显示脑血管内软斑块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4-07-29

石永久,杨俊军,蔡世昌,肖新华,左学军

(1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影像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2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超声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导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程度越高,病发的风险性越大。部分研究表明脑梗死病发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或闭塞、软斑块破裂等因素严密相关[1]。而软斑块的易损性与不稳定性会致使斑块破裂、血管阻塞或者形成血栓,并且是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当前临床有诸多用于软斑块诊断的影像学手段,例如动脉血管超声、放射性核素扫描、磁共振成像、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等,但我国临床诊断鉴别颈动脉血管硬化及管腔狭窄情况时普遍采纳颈部血管彩超与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防效果与预后情况方面具显著价值。但调查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不仅是由动脉管腔狭窄导致的,斑块的稳定性与易损性亦是诱导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高分辨MR 血管壁成像(HRMR-VWI)技术又被称为高分辨磁共振黑血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可活体显像颅内动脉管壁结构的无辐射、无创检查手段,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性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与治疗有显著临床价值,其能可视化观察头颈部血管腔与血管壁,反映头颈部血管中斑块的强化程度[2]。因而本次研究着重探究分析高分辨MR 血管壁成像技术在显示脑血管内软斑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收集2021 年1 月—12 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0 例,据患者病情是否为急性期分为急性期组与非急性期组,各25 例。急性期组中男性19 例(76.00%)、女性6 例(24.00%);年龄58 ~79 岁,平均(68.52±5.66)岁;合并症:高血压3 例、糖尿病5 例、心房颤动2 例;其他:吸烟12 例、饮酒14 例。非急性期组中男性20 例(80.00%)、女性5 例(20.00%);年龄59 ~79 岁,平均(68.38±5.79)岁;合并症:高血压4 例、糖尿病5 例、心房颤动3 例;其他:吸烟13 例、饮酒1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且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 分;②入院3 d 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者;③患者均接受HRMR-VWI 检查,并明确责任斑块;④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幽闭恐惧症者;②伴严重心脑及其他脏器疾病者;③不能耐受检查者;④卒中病因是心源性栓塞;⑤伴烟雾病、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等非粥样硬化性动脉血管病变;⑥无法配合检查者。

1.2 方法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诊断设备为飞利浦彩色超声诊断仪(飞利浦医疗集团生产,型号EPIQ 7C),频率调整为(8 ~11)MHz。患者检查时需仰卧位平躺在检查床上,颈部充分显露后,工作人员涂抹耦合剂后开始检查。自颈总动脉开始到颈内动脉入颅分别沿血管走形行横断面与纵断面颈动脉血管及脑血管扫查,范围为颈动脉分叉水平的上方1 ~1.5 cm 与下方1 ~1.5 cm。以颈动脉超声的灰阶显像、彩色血流显像、多普勒频谱进行分析。其中软斑块与稳定斑块判断标准如下,前者为低回声及中等偏低回声的不均质斑块,且纤维帽不完整、斑块形态不规则或者斑块内可见血流信号;后者为中等回声及强回声的均质斑块,且纤维帽完整,板块表面光滑。颈动脉超声图像由两名具丰富超声影像学经验的医师分析。

HRMR-VWI 检查:采用3.0T 磁共振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型号:MAGNETOM prisma)及8 通道头部专用相控阵线圈进行头部扫描。首先进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检查,以其图像作为病变血管的定位相,后垂直于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处进行血管壁斜冠状位的HRMR-VWI 与T1WI 增强扫描,其中上述脉冲序列均带压脂效果。脉冲序列的扫描参数如下:3D-TOF MRA:回波时间(TE)3.45 ms,重复时间(TR)22 ms,层间距0.6 mm,层厚1.2 mm,视野20 cm×8.4 cm,140 层,激励2 次。HRMR-VWI脉冲序列包含黑血技术T1WI 与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①T1WI:TE 9 ms、TR 1 000 ms、层间距0 mm、层厚2 mm、视野8 cm×8 cm、6 层、激励2 次;②PDWI:TE 20 ms、TR 2 000 ms、层间距0 mm、层厚2 mm、视野8 cm×8 cm、6 层、激励2 次。T1WI 增强扫描:TE 9 ms、TR 1 000 ms、层间距0 mm、层厚2 mm、视野8 cm×8 cm、6 层、激励2 次;其中扎喷酸葡胺作为对比剂,高压照注射器静脉注射,剂量0.15 mmol/kg,注射速率2 mL/s,注射完毕5 min后行T1WI 增强扫描。HRMR-VWI 图像由两名具丰富磁共振影像学经验的医师分析。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软斑块检出率与斑块强化情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类按照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的相关标准执行。评价标准如下:Ⅰ~Ⅱ型斑块:无钙化,且壁厚接近正常;Ⅲ型斑块:无钙化,且呈弥漫或者偏心性内膜增厚;IV ~V 型斑块:伴或不伴钙化,且内含由纤维包裹的脂质核心;Ⅵ型斑块:属于复杂斑块,且其表面有破损,伴出血症状或者血栓形成;Ⅶ型斑块:属于钙化斑块;Ⅷ型斑块:属于无脂质核心的纤维斑块,并伴有小钙化。IV ~V 型斑块以及Ⅵ型斑块极易破裂、进展,且易诱发临床脑缺血事件,因而称为软斑块[4]。斑块强化情况:斑块增强后的强化程度相比正常垂体强化程度,明显强化为斑块强化程度近似;无强化为斑块没有被强化;轻度强化为斑块有强化,但低于正常垂体强化程度[5]。

②比较两组重构指数情况。重构指数(RI)=MCA管腔最狭窄处血管面积/MCA 狭窄近端的血管面积。其中正性重构为RI≥1.05;负性重构为RI ≤0.95;无重构为0.95 <RI <1.05[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软斑块检出率与斑块强化情况

急性期组软斑块检出率44.00%显著高于非急性期组的28.00%,且急性期组明显强化斑块显著多于非急性期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软斑块检出率与斑块强化情况[n(%)]

2.2 比较两组重构指数情况

急性期组重构指数(1.09±0.11)高于非急性期组的(0.93±0.09),且急性期组正性重构斑块多于非急性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重构指数情况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疾病类型较多,主要包括脑出血、颅内动脉瘤、高血压性脑病、脑梗死、颅内血管畸形等。近年来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致使罹患脑血管疾病人数不断增加,如若未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同时可能会缩短其生存期限,影响其生存质量[7]。研究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及其必要可取的,能为临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有利依据,提升疗效,改善其预后[8]。相关文献报道颈部血管彩超对于部分钙化斑块、出血斑块诊断时存在一定局限性,且诊断结果极易受到彩超检查医师主观性、技术素质等个体因素的影响,且超声动态影像中如若存在出血、钙化或脂质核心等特点时极易与周围回声信号产生混淆,难以准确判断斑块性质[9]。CTA 检查方法具有放射性,且需使用静脉造影剂,加之少数患者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者对碘过敏,因而静脉造影剂无法使用,致诊断无法顺利完成。MR 高清血管壁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血管壁厚度、软组织、血管狭窄严重程度、斑块稳定性与易损性等信息,且HRMR-VWI 测定、评估易损斑块脂质核心和纤维帽的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严密相关[10]。因而本次研究通过探究分析高分辨MR 血管壁成像技术在显示脑血管内软斑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准确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易损性提供技术支持。

本研究收集脑梗死患者50 例,并分为急性期组与非急性期组,进行HRMR-VWI 扫描分析,结果如下:急性期组软斑块检出率高于非急性期组,且急性期组明显强化斑块、正性重构斑块多于非急性期组,急性期组重构指数高于非急性期组,上述结果与刘志强等[11]、李抒洋等[12]研究结果近似,表明HRMR-VWI 扫描能准确诊断辨别出稳定斑块与软斑块,且斑块在经HRMRVWI 扫描后出现不同程度强化,而急性期组患者的斑块程度高,原因可能为脑血管存在炎症,与脑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斑块内形成新生血管等因素相关。上述结果提示HRMR-VWI 扫描能清晰显像斑块的具体位置与形态,同时还能清晰显像斑块内部的出血、钙化、脂质、纤维帽等成分,并可准确诊断出患者颅内脑动脉血管壁的异常病因,如血管炎等,利于疾病的动态的评估[13]。HRMR-VWI 扫描利用核磁共振黑血成像技术成功显像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情况,其通过抑制血流信号,在PDWI 与T1、T2中使用双反转恢复方法,使血管的管腔呈现为黑色,以精确区分斑块与血管壁[14]。软斑块的特征为斑块内出血、脂质核心丰富、纤维帽薄、斑块炎性反应等,但限制于空间分辨力,致使脑血管内软斑块MR 血管壁诊断价值的相关研究较少[15]。区别于欧洲与美洲国家,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诱发亚洲人群脑梗死最为常见的因素,通过MR 高清血管壁成像技术可无创监测患者脑血管内软斑块,并精确区分斑块与血管壁,因而HRMR-VWI 技术在脑血管内软斑块诊断中具显著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当患者病发急性脑梗死时其脑血管中软斑块数量较多,且大脑中动脉最狭窄处存在明显强化斑块时,极易诱导脑梗死急性发作,因而HRMR-VWI 技术在脑血管内软斑块诊断中具显著临床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