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覃榕林
(岑溪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西 岑溪 543200)
多发性脑梗死(MCI)为老年人群常见疾病,而临床征象表现为突发言语、感觉障碍,部分合并偏瘫、口齿不清等,严重者合并痴呆、昏迷等[1]。对上述患者而言,脑内并发多个缺血性软化梗死灶,一旦患者梗死灶数量越多、部位越多,则增加痴呆发病风险性,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甚至加剧患者经济负担[2]。为此,临床工作实施中,一旦患者合并多发性脑梗死,则立即开展诊断与治疗,避免形成运动、感觉神经功能障碍,降低老年痴呆、死亡发生率。相关研究指出[3],早期治疗开展下,利于患者康复,为此,对接受早期治疗患者可获取正确辅助诊断,目前放射线辅助诊断为脑部疾病常见检查手段。临床诊断MRI常见影像学技术包括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准确评估病灶数量、部位及梗死程度[4]。为进一步分析两者诊断价值,文章就老年MCI患者诊断情况如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岑溪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入多发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符合WHO多发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②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晰;③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所有患者在脑梗死6 h内实施CT、MRI检查。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如短暂性脑缺血、颅内肿瘤及实质性脏器病变;②检查期间对碘制剂过敏者;③合并严重躁动,无法配合正常检查者;④机体安装金属异物者;⑤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者;⑥有严重脑出血表现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61~89岁,平均(75.6±4.4)岁;梗死时间24 h内、24~72 h、>72 h分别为29例、22例、29例。
CT诊断:扫描前告知患者将金属配饰摘除,增强扫描前,告知患者检查前4~6 h进食,开展碘过敏试验。选取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AGNETOM Skyra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层厚:1.0 cm,层距:1.0 cm,增强扫描下患者维持仰卧位,血管内注入水溶性含碘制剂,剂量55~95 mL为宜。CT基线调整为O mL,矩阵:512×512,上方扫描直至头顶,对颅窝、听眉线、上眶耳线重点检查。平扫不清晰、难以显示病灶放大,评估是否具备强化能力,依据强化类型,观察病变周围组织特点、性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调整扫描强度。MRI诊断: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序列:成像选择TRNS位,SAGI位以及CORO位的T1WI、T2WI、TRNS位成像,选择FLAIR,结合扫描具体情况,平行扫描为阳性者,进一步诊断可于特定部位增强扫描。配合0.2 mg/kg(碘海醇)静脉注射,开展T1WI扫描。
图像分析及诊断标准:所有检查均由5年以上影像学医师2名共同评判,若存在争议,协商商讨,最终得出一致结论。诊断标准:MRI:T2WI序列:高信号,T1WI序列:低信号,DWI序列:高信号。CT:脑实质呈现低密度、灰白界面消失,伴有脑回肿胀,动脉低密度明显,脑白质、脑皮质伴有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病灶,以不规则状、扇形为表现,双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可见边界不清的圆形低密度影。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RI对梗死时间<24 h、24~72 h、>72 h检出率为89.66%、90.91%、100.00%,高于CT检查的31.03%、45.45%、8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与MRI对不同梗死时间检出情况比较(n=80)[n(%)]
MRI对不同梗死部位异常总计检出率为89.81%,高于CT检查的7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MRI诊断与CT诊断对不同梗死部位异常检出情况比较[n(%)]
MRI检出病灶数量多于CT检查,病灶大小小于CT检查,检查时间短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MRI诊断与CT诊断各项指标比较(± s)
表3 MRI诊断与CT诊断各项指标比较(± s)
?
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之一为多发性脑梗死,疾病临床表现为瘫痪、痴呆、语言障碍及感觉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脑梗死主要病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进而促使穿支动脉被病变载体动脉堵塞、动脉栓塞并引起低灌注[5]。心源性栓塞、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以及心肌梗死等因素下,会导致心源性栓塞发生。小动脉闭塞引起血压较高,会导致颅内小动脉呈现出玻璃样改变及硬化性改变,对部分糖尿病患者而言,会呈现出微血管病变,当小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炎、遗传性疾病等均促使小穿支动脉闭塞[6]。脑梗死早期患者意识清晰,等待疾病发展至中期阶段,往往会合并意识障碍、四肢瘫痪、延髓性麻痹以及昏迷等,疾病晚期引起脑疝,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导致患者出现脑死亡。
相关研究指出[7],早期诊断及实施治疗方案成为保障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预后重要措施,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伴随着近些年来影像学技术发展,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梗死部位判断上,不仅仅依赖于患者临床表现及特征。目前多发性脑梗死临床诊断多采取影像学技术,影像学检测方法中,CT、MRI作为常用两种,能有效提供病灶直径、病灶数量及梗死部位,临床诊断多发性脑梗死提供合理参考依据。CT作为常见辅助诊断,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CT应用下,基于病灶部位多层薄层扫描,依据人体组织吸收X射线差异性,依据阴影密度不同,可获取病灶原始数据,依据三维重建并实现三维立体显示,CT诊断准确率得以提升[8]。提升空间分辨率,及时对病灶发生位置及范围加以判断,预判疾病发展进程并显示出病灶情况,被临床认可。但对于脑干、小脑等病灶部位诊断显示难度较大,无法准确判断该类病灶部位。MRI成像方式能准确记录患者脑组织与脑细胞中氢元素共振,显示脑细胞活动信息,磁共振技术应用于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临床诊断准确性偏高,可避免CT检查技术弊端[9]。
MRI原理利用人体水分子中氢原子,继发强磁场脉冲后并形成磁共振现象,利用散发电磁波、电磁波相关质子密度、流动效应、弛豫时间等参数,依据空间编码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后台处理并形成图像,并做出准确诊断[10]。脑梗死诊断中,MRI可在患者发病后1~2 h内检出病灶。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发病不同时间段病灶检出情况比较中,<24 h、24~72 h、>72 h中,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早期阶段,脑细胞缺血坏死程度不显著,短时间内脑细胞未完全坏死,此时开展CT图像难以完全显现,整体诊断阳性率欠佳。MRI扫描下,记录脑细胞氢元素、脑细胞共振成像,并获取脑细胞实际运动轨迹,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梗死后30 min即可发病病变[11]。但CT图像难以完全现象,仅通过CT扫描检测阳性率不高,为此,MRI诊断中发挥着显著优势,与MRI诊断模式下T1加权信号异常等信息识别病灶关系紧密。文章表2得出,对经MRI检查后,不同梗死部位异常检出情况比较中,整体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得出,MRI下及时识别微小病灶,进而提高临床检出率,MCI患者病灶诊断率提升,利于临床后期治疗实施。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显示度高,但对于小、新病灶检查难以做出鉴别,且急性、慢性脑梗死病灶难以判断[12]。与CT检查比较,MRI视野范围更为广阔,MRI检查期间通过T2加权水分变化敏感性,脑脊液正常情况下,信号抑制下可及时发现微小病灶,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临床获取相关信息并及时开展治疗,越短时间窗内溶栓治疗下,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提升,预后改善[13]。CT、MRI检查对脑梗死部位敏感性分析上,MRI下可显示出更多病灶变化,如基底节区、额叶、丘脑及顶叶病灶,相比较CT检查,会受到人体骨性结构影响相关联,但MRI无法观测到骨质变化。本文对顶叶、脑室旁、小脑等深部区域而言,整体检出率高于CT检查,表明MRI下,对病灶整体检出范围更为广阔,临床受限较小[14]。文章表3得出,对诊断各项指标比较中,病灶大小小于CT检查,检查时间短于CT检查,病灶数量多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MRI诊断病灶数量更多,且可检出微小病灶。对其原因分析得出,MRI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对比剂注射提高梗死部位了解程度,具有较高软组织分辨率,采集更多丰富图像信息,作为诊断脑梗死重要手段。全面探查能获得详细、准确图像,实现对脑梗死类型有效判断[15]。检查过程中随意切换切面扫描,清晰显示出后颅凹位置,获取病变病灶,如小脑、脑干等,通过获得更多诊断判断病变程度。但CT缺乏该项优势,一旦存在骨性伪影,则影响颅窝诊断准确性。且整体操作中,简便、获得图像速度更快,临床整体应用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多发性脑梗死疾病早期MRI诊断准确性偏高,可检出微小病灶及梗死部位、程度等,对临床后续治疗方案开展提供合理依据,值得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