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梁远仲,罗明斌,张秀媛
(1红河州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云南 红河 661199)
(2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云南 红河 661199)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是股骨头血供异常的结果。临床表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包括创伤性因素,如关节外伤、脱位等,以及非创伤性因素,如激素使用过量、其他系统疾病等[1]。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局部疼痛、骨骼畸形以及活动受限等,且以中老年为多发人群[2]。临床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和药物治疗为主,针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多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对于坏死程度严重的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因此,对于股骨头坏死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以此减少病情发展为患者造成的痛苦[3]。在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时,临床多采取CT、MRI进行检查。基于此,本文就CT、MRI应用于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展开探讨,并分析其准确率,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2015年6月—2020年12月红河州妇幼保健院和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32~79岁,平均(46.36±5.73)岁;病程3~15个月,平均(4.86±1.83)月。经病理检查显示为阳性者86例,阴性者4例,86例阳性患者中,42例患者为单侧发病,44例患者为双侧发病;Ⅰ期27例、Ⅱ期25例、Ⅲ期30例、Ⅳ期4例;致病因素为创伤性、酒精性、激素性、骨结核坏死分别为43、19、18、4、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无交流沟通障碍;③阅读知情书,签字确认后表示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损伤程度严重者;②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患者;③依从性差,不配合研究者。
所有患者均行CT以及MRI检查。行CT(西门子16排CT)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参数:电流设置为250 mA,电压设置为120 kV,扫描层设置为3 mm厚度,层距为3 mm,窗宽、窗位分别为1 800~2 000 HU、300 HU,矩阵调整至520×520,扫描范围从髋臼上缘至股骨颈基底部。行MRI(美国GE1.5T MRI)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体线圈选择,扫描患者两侧髋关节。扫描参数:扫描层设置为4 mm厚度,层距为0.4 mm,横断面层厚、间距为5 mm、0.5 mm,矩阵调整至256×256,横断面取序列T1WI、T2WI,冠状位采用序列T2WI、脂肪抑制技术T2WI行扫描。T1WI序列扫描应满足重复时间300~400 ms、回波时间12~22 ms,T2WI序列扫描应满足重复时间4 000~4 500 ms、回波时间90~125 ms。由经验丰富的医生阅片,观察扫描结果及图像。
将检测后两组检查结果的分期诊断准确率、诊断效能、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分期标准以1992年国际骨循环学会的五分法为参照标准,病理学检查存在坏死现象,但经CT、MRI诊断显示为0期;Ⅰ期:CT诊断可见骨小梁呈现模糊状态,并伴有不明显骨质疏松症状,MRI诊断可见股骨负重区T1、T2信号呈现斑状;Ⅱ期:CT诊断可见股骨头呈现斑状阴影、囊性病变以及局部骨质疏松状态,MRI诊断可见“线样征”;Ⅲ期:CT、MRI诊断均可见股骨头呈现囊性病变、关节面塌陷以及“新月征”状态;Ⅳ期:CT、MRI诊断均可见关节面呈现塌陷、囊变状态,且关节间隙发生退行性变化,关节面表现为硬化特征。早期为0、Ⅰ期,中期为Ⅱ、Ⅲ期,晚期为Ⅳ期。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行CT、MRI诊断后显示,MRI检出I期股骨头坏死的准确率高于CT的检查结果,分期诊断准确率91.86%高于CT检查准确率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行CT、MRI诊断后组间分期诊断准确率比较[n(%)]
经病理学诊断显示为阳性患者86例,阴性患者4例,行MRI诊断后显示,阳性患者80例,阴性患者10例,行CT诊断后显示,阳性患者62例,阴性患者28例。见表2、3。
表2 行MRI诊断后组间诊断结果比较 单位:例
表3 行CT诊断后组间诊断结果比较 单位:例
行CT、MRI诊断后显示,MRI诊断的准确率90.00%、敏感度91.86%显著高于CT诊断的准确率68.89%、敏感度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的特异度75.00%与CT诊断的特异度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行MRI、CT诊断后组间诊断效能比较[%(n/m)]
行CT、MRI诊断后显示,MRI各项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高于CT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行CT、MRI诊断后组间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比较[n(%)]
股骨头坏死多发于髋关节,主要病因是由于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4]。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形态并未表现明显变化,也是治疗的最佳时期,一旦患者病情持续发展加重,则会呈现缺血性坏死,此时患者患处内皮质多因塌陷致使软骨变形,髋关节囊处表现为充血、水肿[5]。临床则呈现关节囊肥厚以及关节腔积液症状,增加了患者关节功能异常的风险,严重者需截肢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重视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预后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临床常用X线、CT及MRI放射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X线应用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中具有操作方式简单、价格较低等优势,但其检查结果存在假阳性率、漏诊率高的情况,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性较大,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临床现阶段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过程中已较少采用。相关研究表明[6],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对患处进行连续、多层扫描检查。股骨头发生坏死后,会使骨小梁变粗,CT诊断可观察骨小梁是否发生增粗特征,进而判断股骨头是否发生增生或破坏。CT诊断正常人股骨头可见“星芒状”图像,而CT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可见股骨内部呈现皮质增厚、囊变及硬化图像,表明其股骨皮质存在微骨折症状,需尽早诊治,以此改善塌陷程度,促进患者预后发展[7]。但CT诊断应用于缺血所致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对于异常情况的诊断情况不佳,敏感度较低,且在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易产生X线辐射,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8]。MRI可连用多种技术,根据获取的信息对病变进行定位与显示,对缺血所致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线片、片状水肿区域进行系统分析[9]。MRI诊断可见股骨头坏死患者图像表现为双线特征,图像可见一条T2WI线状高信号处于T1WI低信号区域内,该线为缺血、正常股骨之间产生的分界线[10]。此外,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信号强度的差异性可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治及预后过程中,为其提供参考指标以及有效指导,且MRI诊断过程中不会对患者产生辐射,也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11]。
庞劲松[12]研究结果中指出:1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根据就诊挂号顺序,分为应用CT检查的对照组患者(n=60)以及应用MRI检查的观察组患者(n=60),就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展开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误诊、漏诊率低于对照组。景琳[13]研究结果指出: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均行CT、MRI检查,结果显示,MRI诊断Ⅰ期股骨头坏死的准确率高于CT诊断的准确率,两种方式在诊断Ⅲ期股骨头坏死方面不具差异性,此外,MRI诊断的图像特征较CT呈更清晰显示。王雪杰[14]研究结论证实:4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经MRI检查诊断后,诊断的符合率以及满意度显著高于经CT检查诊断的4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且在Ⅰ期和Ⅲ期的分期诊断中存在差异性。上述结论均证实,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时,采取MRI检查方式在诊断股骨头坏死分期、诊断符合率、准确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较应用CT检查更具优势,可以提高临床诊断效率,为患者诊治及预后提供诊断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CT、MRI应用于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结果显示,行CT、MRI诊断后显示,MRI检出I期股骨头坏死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的检查结果,分期诊断准确率91.86%较CT69.77%高,MRI诊断的准确率90.00%、敏感度91.86%,高于CT诊断的准确率68.89%、敏感度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的特异度75.00%与CT诊断的特异度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各项早期单一囊变、线样征、骨小梁结构模糊以及骨髓水肿阳性征象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的检查结果。结果表明,MRI应用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并且可以将股骨头坏死的典型征象有效显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便医生结合清晰的图像特征对患者的疾病情况作临床诊断。究其原因,考虑股骨头早期坏死主要表现为骨髓细胞缺血及病理特征改变,局部增加坏死处含水量,而MRI诊断具有较高分辨率,可将股骨头病变处清晰呈现。
综上所述,MRI放射诊断应用于股骨头坏死的检测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以及对比度,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治提供了依据,也可用于观测患者治疗过程中及预后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